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之掇山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之掇山技术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园林中的假山,是以造景和提供游览为主要目的,同时兼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至于零星山石的点缀,则称为置石。长期以来,我国历代的假山匠师和工人,吸取了建筑泥瓦作、石作等工程技术和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创造了这一门独特、优秀的假山技艺。此山为张涟之侄张鉽所筑,取惠山东麓之一角建园。土山之脉向与惠山之走势相顺应。加之土山上古樟蔽日,矾头拱伏,令人莫之山假。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之掇山技术

我国古代园林中的假山,是以造景和提供游览为主要目的,同时兼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至于零星山石的点缀,则称为置石。假山因使用的材料不同,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后者因土、石采用的比例不同,而又有土山带石和石山带土两种。长期以来,我国历代的假山匠师和工人,吸取了建筑泥瓦作、石作等工程技术和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创造了这一门独特、优秀的假山技艺。

假山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假山可以作为园林的主景和骨干。如南京瞻园、上海豫园、扬州个园和苏州的环秀山庄等,皆以山为主,水为辅,建筑居于次要的地位,甚至作为点缀。这类园子实际上是假山园。假山的另一作用是作为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的手段,如圆明园以土山分隔景区,颐和园以仁寿殿西面土石相间的假山作为划分空间和障景的手段,苏州拙政园以腰门内假山为障景,远香堂以土山做对景等。特置、散置等山石小品一类的置石还可用以点缀庭院、廊间、漏窗、阶旁、建筑角隅和水边、池中等,具有“因简易从,尤特致意”的特点。除了造景以外,造假山可以平衡挖方,叠山石可做驳岸、护坡、石桥、汀石、花台,还可作石屏风、石榻、石桌、石几、石凳、石栏等用。更值得重视的是,假山的造景作用和实用功能可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具有与园林的其他组成部分,诸如水体、建筑、道路、场地和树木花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园景的特点。采用和山石相结合的形式,可以使人工建筑物自然化,使建筑的人工美通过山石衔接,逐渐过渡和融合到自然美的园林环境中。因此,假山成为表现中国园林最广泛、最具体和最灵活的一种传统手法。

一、土山

我国人工造山的渊源甚早。秦汉时,首先在帝王的宫苑中出现了有神话色彩的土山。《三秦记》载:“秦始皇作长池,筑土为蓬莱山。”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太液池中堆了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诸神山,可谓园林土山之始。此后,历代帝王都相为循池中堆山之法。除了池中造山就近平衡一部分土方外,也在陆上造土山。

《汉官典职》载:“宫内苑聚土为山,十里九坂。”《后汉书》载:“梁冀园中聚土为山,以象二崤。”说明当时造土山,是仿真山的。南北朝至唐,苑囿园林造山仍以土筑为主。宋徽宗营艮岳,虽开大量用石之风气,但规模较大的园林仍不免开池堆土成阜作为园内地形起伏的骨架。明计成著《园冶》村庄地一节谓:“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则又进一步提出山水和地面之间的参考比例数值。

古代的园林在布置土山的同时,也综合地安排了利用自然地面排水的问题,土山之所以忌成坟包状,不仅因为造型呆板,而且由于地面水泛流而下,造成严重的冲刷,影响土山的稳定。为此,土山要有山谷和山脊的变化,地面降水便可以有组织地循谷线而下,顺势排入园中水体。造山必须是“胸有丘壑”,而不可有丘无壑之理亦在此。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利用天然的两条谷线开辟了东、西两条排水沟。西边一条名叫桃花沟,会山水于沟中,循沟而下。沟底和边坡用山石作防护和点缀。出水口用山石作成上台下洞的形式,水自洞中排入后湖。东边的排水沟位于“寅辉”两侧,其上游纳山之东、西和东南三面山洪,形成自然的山涧,利用地形高差做成几层跌水。主要的一层跌水还用山石作成假洞,部分降水成水帘从洞顶泻下,再经几度转折,绕峭壁,穿石桥而归入后湖。这两处山地排水沟,都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适当加以改造,并把排水设施和自然水景融为一体,是处理成功之例(图1)。好的土山往往是前缓后陡,左急右缓,也有于缓中见陡或陡中有缓的局部变化。这和篑土为山的施工过程有关,一般是挑土上山的一面缓,而复篑卸土的一面陡。由于山腰常有安置建筑场地的需要,多做成平台。现存最大之土山为元初建元大都时所筑琼华岛和万寿山(今景山)。琼华岛高约30米,坡度为1∶3。景山亦创于元初,明崇祯七年(1654年)实测高十四丈七尺,约合43米,坡度为1∶2。从现况看,这两座山基本是稳定的,唯景山地面陡处冲刷严重。

img74

图1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排水沟

(a)桃花沟平面图;(b)樱桃沟;(c)“寅辉”西面山沟平面图;(d)“寅辉”西面山沟

在叠石山成风的明、清两代,出现了反对用石过多和主张土山带石的做法。计成在《园冶》掇山篇中说:“构土成岗,不在石形之巧拙……结岭挑之土堆,高低观之多致,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清初张涟(南垣)更是反对矫揉造作的一些石山的做法说:“今之为假山者,聚危石,架洞壑,带以飞梁,矗以高峰。据盆盎之智以笼岳渎。使入之者如鼠穴蚁蛭,气象蹙促,此皆不通于画之故也。”(《撰杖集》)吴梅村著《张南垣传》载:“……盈尺之址,五尺之沟,尤以致之,何异市人博土以欺儿童哉!惟夫平岗小坂、陵阜坡陀,版筑之功,可计日以就。然后借之以石,棋置其间,缭以短垣,翳以密筱,若似乎奇峰绝嶂,累之乎墙外而人或见之也。其石脉之所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为狮蹲,为兽攫,口鼻含牙,牙错距跃,互决林莽,犯轩楹而不去。若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私此数石为吾有也。”清代李渔亦喜为土山带石之法,其《闲情偶寄》谓:“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于此。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谁石谁土。列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累而成乎?”又说:“土之不能胜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则易崩,必仗石为藩篱故也。外石内土,此从来不易之法。”他们的这些见解,可以从无锡寄畅园中土山带石的假山得到印证。此山为张涟之侄张鉽所筑,取惠山东麓之一角建园。掘地取土,为山于池西而居惠山之东,混假山于真山之前。山脚约2米高的地带,以黄石为危,使土山在底面积不大的条件下,争取到约4米的高度。土山之脉向与惠山之走势相顺应。自游廊隔池西望,惠山之九龙峰远障如屏,而假山若惠山之余脉延伸蜿蜒,层次丰富,颇具画论中之“三远”变化。加之土山上古樟蔽日,矾头拱伏,令人莫之山假。清雍正创建之圆明园,总面积约5 000亩(约3 335 000平方米),于平地上凿水堆山而水陆各约占半。土山又为陆之半,山高二至三丈(约7~10米),陡处砌山石为垣,山上复以树木,所有景区的划分,利用土山和聚散变化的水面来组合,山随水之通达而回转环抱。图2为圆明园“上下天光”之实测地形图,由此可见一斑。北京颐和园循万寿山北麓开凿后湖,取湖土结岭于湖北岸之狭长地带,假山与真山隔湖而南北对峙,极尽收放、开合、曲折、深邃之变化。两岸交错处山口紧锁,若至尽处,泛舟转折又豁然开朗,加以延伸港汊,架设各式园桥和点缀岛屿,有若天成。颐和园后湖水面左面是万寿山,右面是假山,又借西山为远景,可谓混假于真之佳作。

img75

图2 圆明园实测地形图

1—“上下天光”;2—“慈云普护”;3—“碧桐书屋”土山布置

从被破坏的一些土山遗址来看,古代园林中的土山一般不做地基处理。体量小的土山采用分层版筑的办法,而大的土山多利用自然沉实。扬州清代瘦西湖中之小金山,由于当地土壤是沙土,又是求在很有限的底面积上达到山势高的景观效果,因此屡堆屡坍,后来采用土壤和木板间层相积的做法,终于求得稳定(见《浮生六记》)。

二、石山

1.选石

掇石山之初,首先要根据造景和功能的需要考虑选石。从明绘《阿房宫图》中已可见到用湖石作叠置,但尚未见文字记载。又从我国最初叠石山的情况看,多为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如汉代袁广汉于北邙山下构石为山(见《西京杂记》)。北魏茹皓采北邙山及南山佳石,为山于天渊池西等(见《魏书》卷九十三《茹皓传》)。特别是江南盛产体态多变的太湖石,经名人收集,诗人题咏加以宣扬以后,用太湖石造山之风遂盛。由于太湖石的发现,可以满足当时园主移天缩地和欣赏山石象形的要求,因此都竞相采用太湖石。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命朱勔办“花石纲”,将江南所产奇花异石运至汴梁,兴造艮岳,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远距离的山石采运。《癸辛杂识》载:“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宣和艮岳,始兴大役,连舻辇致,不遗余力。其大峰特秀者,不特侯封,或赐金带,且各图为谱。”自宋以后,私园用石亦兴,其中首推吴兴叶少蕴之石林。园居半山之阳,万石环之,其做法并非采取万石,而是因山而剔取。自明代以后,采用山石的品类更广了,除太湖石外,还采用黄石、青石以及各种石笋等。

(1)湖石类

其太湖石出自西洞庭,即苏州洞庭东山、西山一带。《姑苏采风类记》载:“太湖石出西洞庭,多为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或缜如圭瓒,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如漆,或如人、如兽、如禽鸟。好事者取之以充苑囿庭院之玩,以所谓太湖石也。”明文震亨著《长物志》云:“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所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在山上者为旱石,枯而不润,赝作弹窝,若历年久,斧痕已尽,亦为雅观。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

湖石属于石灰岩,水中、山中皆有所产。由于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对石灰质产生溶蚀作用,冲去了山石表层可溶的部分而产生凹凸,渐深成“涡”,“涡”向纵长发展成沟,向纵深发展成环,环通为洞,遍布沟而成皴纹。涡洞可相套,但洞不一定在涡内。洞边多圆角。皴纹又有疏密、深浅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湖石外观柔曲圆润、玲珑剔透、皴纹疏密、涡洞相套的特点,亦为国画中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所宗的一个来源。图3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刊于《素园石谱》之太湖石图。现存太湖石之著称者,则有苏州织造府之瑞云峰、石门福严禅寺之绉云峰(此石现在杭州植物园)、上海豫园香雪堂前玉玲珑和苏州留园的冠云峰等。

img76

图3 明刊《素园石谱》中之太湖石

(a)太湖石;(b)敷庆万寿;(c)神运昭功

湖石因所产地区不同又可分为南太湖石和北太湖石。江南各地所产通称南太湖石,其中一种青灰色,多皴纹的俗称“象皮青”,或青灰中夹杂细白纹,如从艮岳运来北京北海琼华岛的一种,就是从江南作为“花石纲”运到汴梁,到了金代又移来北京的遗物(见明宣宗《广寒殿记》)。北京大量用的一种湖石,类似太湖石,而产地在长江以北,故称北太湖石。如北京房山县、河北易县、河南张郭、山东泰山、崂山及沿太行山往东一带都有所产。房山所产的湖石俗称土太湖石或房山石,其形体较太湖石为浑,多密布的小孔穴而少有玲珑嵌空。石产土中,因被当地红土所渍,石色呈赤黄色,比重较湖石大。河南产的一种呈淡黄色。北京北海琼华岛北山、静心斋及颐和园夕佳楼等处都是房山石。

江南一带还采用一种“宣石”。此石产于宁国县,其色洁白,多于赤土积渍,须用水刷洗,才见石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克尽土色。“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玉山也”(《园冶》)。清代扬州个园,利用宣石作冬山。宣石体浑而无环洞等变化,也没有挺直棱角线。

(2)黄石、青石类

黄石、青石类山石属于细沙岩,因含有不同的矿物成分而具有不同的颜色。黄石在华东、华南等地区均产。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镇江圌山所产较为著名。黄石是方解型节理,由于水流和风化等原因造成的崩落都是沿节理分解,形成大小不一、凹凸进出的不规则多面体。其节理面平如刀削斧劈,面与面的交线又成为锋芒毕露的棱线,质地坚硬,形体平正大方,浑厚朴实。常熟虞山的黄石自然景观和上海豫园的黄石大假山均如此。图4为苏州虎丘黄石景观,此为国画之“大斧劈”、“小斧劈”和“折带皴”所宗。

img77

图4 苏州虎丘黄石景观

青石的产地也很多。北京所用的多为北京郊区红山口小山所产。青石除了颜色青灰不同于黄石以外,其体形多呈片状,故又有“青云片”之称。青石纹理纵横交错,不像黄石那样规整,节理面亦少有方解型,因此青石多以横纹取胜,但也有以墩状和竖直取胜的形体。

(3)石笋类

石笋是形体呈笋形或剑形山石的总称,并不限于钟乳石笋。北方也有称石笋为剑石的。石笋皆以竖用取胜,宜独立布置于粉墙前、竹林中作对景。因石笋形体和其他山石差异很大,所以不宜混用。常见的石笋有以下几种。

百果笋:北方称为子母剑,即在一种青灰或青绿的沙石中夹有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卵石。图5为苏州网师园之百果笋。

乌炭笋:色灰黑如炭,亦有稍带点青灰的,北方又称其为“慧剑”。由圆明园移到颐和园之慧剑,高可数丈。

虎皮笋:青褐色,产自云南,以尺论价,较为稀罕,质较脆。

(4)其他石类

岭南园林多用广东英德县所产之英石,具有色深、质坚脆、嶙峋突屹、皱纹深密、精巧别致的特点,多做特置、散点或小型石山。还有一种龙江石,属变质岩,具有斧劈面观。广东潮州一带则采用海边的“石蛋”置石,其形体厚朴、沉实、圆深、古拙,富于岭南园林的地方特色。

img78

图5 苏州网师园之百果笋

至于木化石、钟乳石、珊瑚石之类,仅做室内外之陈设。

以上归类并不是绝对的,不同地区也有同类岩层。而选石总的原则应该是“是石堪堆,便山可采”,这不仅是为了发展经济,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色彩。

2.采石

山石有的产于水边、水底,有的半埋或全埋土中。因此开采的方法有所不同。宋代《云林石谱》关于开采深水中的太湖石有如下记载:“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其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水中采石多为渔人兼工。又谓采灵壁石:“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以铁刃编刮三两次,既露石色,即以黄蓓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治清润……石底渍土有不能尽去者。”英石产溪水中,“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錾取。”《长物志》载:“英石出英州倒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平。”《云林石谱》记载采石笋的情况谓:“率皆卧生土中,采之,随其长短,就而出之。”

至于半埋土中之山石,须了解石根之深浅方能确定是否可挖掘出来。有经验的工人以掌拍石,听其声音而推测石根深浅以定取舍。

3.运石

石既采出,紧接着就是如何运输的问题。在我国古代运输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却能远距离地搬运很多岿然大块完整的山石,而且可以完整无损地到达目的地。特别是太湖石,质地坚而脆,很多产石的地方并没有道路,非常容易损坏。根据宋代《华阳宫纪事》的记载,所谓“神运昭功敷庆万寿峰”,“广百围,高六仞”,能够安然无损地从江南运到汴京,的确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癸辛杂识》载:“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运必有损折之虑。近闻汴京父老云: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窍,其外复以麻筋杂泥,固济之令圆混,日晒极坚实,始用大木为车,致于舟中。直俟抵京然后浸之水中,提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虑。”《吴兴园林记》载南沈尚书园运石的情况:“池南竖太湖石,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奇峭,有名于时,其后贾师宪欲得之,募力夫数百人,以大木构大架,悬纽缒城而出,载以连舫,涉溪绝江,致以越第,凡损数夫。”以上记载生动地说明封建统治者为求己欲,不惜劳动人民的生命和血汗。

我国古代运石的技术包括起吊和水平运输两个环节。

(1)山石起吊技术

主要是运用起吊木架、滑轮和绞盘组成各种起吊的木构机械,结合人力进行起重的。由于石材体量不一,起吊的构架又分为以下数种。亦即《园冶》所谓“随势挖其麻柱,谅高挂以秤竿”所概括的做法。

1)秤杆:假如有石重500斤欲起之使高,先用立架一具(图6),一人之力即可起之。图7为“大秤”起吊的做法,用于施工现场,其构架用杉篙扎成。这种大架可放数个秤杆同时起重。起重量较大,扎架费工而不易搬动,踩盘可以供人上去操作。更重的山石可以用两个“大秤”,各伸出几个秤杆共同起吊一块山石。从流传下来的经验看,以三角架较为稳定,而且可以用不同高度的支柱来适应复杂变化的地形。

img79

图6 秤杆

img80

图7 大秤示意图

1.承座;2.木橛;3.戗木;4.迎门;5.秤头;6.秤杆;7.踩盘

2)滑车:最初是用檀木外包熟铁皮制成的一种滑车,称为“舟”。用一个滑车叫做“舟一”,并用两个滑车叫做“舟二”,一般多至“舟三”。后来从木滑车改用铁制滑车。滑车也是木架支撑,以人力绞盘为动力。

3)龙门扒杆:是用两根杉木作成的轻便支架。先将两根木柱并铺地面上(图8),用双元宝扣套上两根木柱之顶端,以绳之一端绕二木柱数圈,再往两根木柱头上各套一圈后放于一侧。另一绳则只在一根木柱头上套一圈。支架竖起以后,这两根绳都用木桩固定。在二柱交叉处挂上滑车即可起重。龙门扒杆较三角架更为灵活,在两杆牵绳稳妥地放长一点后,支架可做一定程度的倾斜,并用前拉后推的办法。利用这点倾斜,可做1~2米的水平移动。

另一种稳定支架的方法是四面有牵绳固定在桩上。如果在很小的空间里要起吊体量很大的石峰,也可以用巨大的独杆起重。独杆置于垫板上,基础加固,四面以牵绳固定,配以滑车,绞盘便可使用。

为了加固三角支架,可以在木支架上加拉木。拉木又有分层式和退阶式两种(图9)。

(2)引重技术

古称“引重”,即今之水平运输。石的水平运输大致上可以分为大搬运、小搬运和“走石”三个阶段。大搬运是从采石地点运到施工堆料场;小搬运是从堆料的地点运到放置这块山石的大致位置上;“走石”则是在运输过程中或将山石放到大致确定的基本位置以后,为了在结构和外观上使山石放在最理想的位置,使山石作很短距离的平移或转动。

img81

图8 龙门扒杆

1)“木地龙:“木地龙”又称“旱船”,亦即古代所谓“大木为车”的做法。我国古代山石的大搬运多利用水运。这就是“便宜出水,虽远千里何妨”所总结的道理。如清代之扬州亦借盐船空返之便,装运山石以压船。既抵码头,则必须按以陆运的工具。一般不大的山石可以辇载,巨大的山石则往往是用“木地龙”配合滑车绞盘等来完成的。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就是利用“木地龙”从码头上岸过河桥而抵留园的。

“木地龙”采用坚实的巨枋两根,大头向上翘,小头略向上翘,二枋平行而设,枋间距离略小于所运山石的底宽,枋下设滚木若干,滚木下垫以厚木板,木板厚度力求均匀而上表面平滑。拉绳系于枋首,前拉后撬,并可利用滑车、绞盘,节省人力。转变方向时斜置滚木以逐渐折转。上坡时每拉动一次间歇时要马上在后面下坡方向垫以坚实而成斜面的小木枋以防止倒滑。下坡时将木枋一步步地垫在前面下坡的方向。绞盘也可以配合下坡时向上坡方向稳定而逐渐放绳,以免下坡冲力过大而失去控制。

img82

图9 三角支架

(a)分层式;(b)退阶式

2)绞盘:辘轳和绞盘一类的工具最初都是木制的,后来在着力的部位包以熟铁皮。绞盘既可用于起吊,又可作水平拉力,如图10所示,绞盘中心有底柱打入地下以做稳定,木柱上套上一个木套筒。拉绳从山石系绳点通过滑车水平拉至木套筒下端,用人力转绞盘,拉绳在木套筒上由下至上绕五圈后由另一人牵引。每圈绳之间必须一一平接,绝对不能重叠挤压,以免绳子被压断而造成危险。

img83

图10 木绞盘示意图

3)人工抬运:我国古代大量山石的小搬运都是用人力抬运,历代假山工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安全操作的方法。

①绳扣要求为易结活扣、受力后牢实,拆下时易解。常用者如下。

元宝扣(图11):江南一带称为“兔耳朵”。元宝扣是在运石中使用最为广泛和方便的一种绳扣,根据山石的长度先结一个双元宝扣于山石两端,然后用铁撬棍撬起石端使绳圈套入;令绳力均匀地抓住山石,绳力会合点在石之重心位置;收紧后,左手执左绳,左绳向左曲成双股;右手以右绳由前至后、从上到下地在双股左绳上绕两圈;用左手姆指和食指引第二圈绳向左从第一圈绳下过去,再配合右手拉出原左绳之双股转折处即可结成;抬杠从两只“兔耳朵”中穿过。这个扣的优点是可以因行走的地形不同而随意调整抬绳的高度。因为在山石着地时,绳之两端和两只“兔耳朵”之间的长度可以相互调整。而一旦抬起以后扣就因石之自重而压实,绝对没有松扣或滑移的危险。

img84

图11 元宝扣

起吊竖长石峰的绳扣——“戴帽扣”(图12):立竖峰多使之上大下小。用绳先结一个一段的活扣,以活扣一面有结、一面无结之底圈套住石之大头适当部分。套时最好找到石上之凸出部分而系绳于其下。这时将两边的绳向石之大头方向拉。以其中未成结的一端由下而上地穿压在石之大头顶上绳之下,再与另一绳结一死扣,然后再结元宝扣便可牢牢地抓住石之顶峰。

“鸭别翅”(图13):这是用于扎架起头或当石吊空中需要水平拉移时。如图所示,一般压一道即可,也可再加别一次更为牢实。

②杠抬

《园冶》谓“绳索坚牢,杠抬稳重”。除了绳扣已如上述,在旱季如绳子过干还须浸水防滑和拉断。杠抬如图14所示。可分为直杆杠抬、加杆杠抬和架杆杠抬,以适应抬运不同体量和形状山石的要求。图上黑点表示人的面向。抬杠时均用碎步,前后协调。

北京地区抬运200斤(100千克)以上的山石,常用“对脸”的抬法。即抬工对面而立,一方前进,一方后退。这样双方都可以看到所抬的山石,以便用力协调和均衡,不致因一方看不见山石而容易产生砸伤。如果运距长而平坦,也可以采用对脸起杆,起杆后再“倒肩”,即退后的一方改为前进。倒肩必须严守顺序,由杆端开始向内,一一倒肩。江南一带抬工往往两人都面向前方,横杆而抬。

过重的抬杠周围应有专人引路,并将肩臂给予抬者支扶,同时有专人按住山石,以防撞击抬者。

上下坡道时,应有人在杆端推和拉,如石底着地,则马上“回杆”,收缩绳扣后再走。

③“走石”在江南一带称为“揿山”,就是用铁制撬棍利用杠杆原理翻转或移动山石。撬棍从30多厘米到1米多长,长撬用于运石,走石用的撬棍30~60厘米即可。用撬基本方法见图15。在走石的过程中,操撬之前必须检查立足之基石和走石之底面是否稳固,否则因操撬而陷落基石是很危险的。如石之体量大,可2~4人对脸而蹲,左手扶石,右手掌撬把,并注视撬口。扶石为的是及时察觉石之稳定性和走向,注视撬口是为了保证撬口咬稳石体,避免“脱口”伤人。走石动作宜缓不宜急,尽量避免振动和大幅度摆动,以免失去控制,造成事故。

img85

图12 戴帽扣

img86

图13 鸭别翅

img87

图14 扛抬

(a)直杆式; (b)架杆式; (c)倒肩

img88

图15 揿山

(a)辗撬; (b)踩橇(吻撬); (c)扣橇

4.相石

相石是在已选用的石料内更具体地考虑哪一块山石用于哪一个位置。《园冶》所谓“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皱合缀,多纹恐损”,都是相石的内容。相石和立意也是分不开的,对于掇山的成败影响很大。山石运进施工现场以后,必须散置平放而不可层堆,就是为了相石的需要。

明代《海岳志林》载米南宫相石法,“曰瘦、曰秀、曰皱、曰透”。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又做了具体的说明:“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依,所谓瘦也。”其实,山石因种类不一而审美的观点也不同,李渔所讲的只是太湖石一类的个体美。就掇山而言,更应着眼于套体,着眼于概括和提炼自然石景。就石灰岩岩溶景观而言,个体并不很美的山石也可以拼为组合单元,如洞、岫、沟、环和裂隙等自然景观。苏州环秀山庄并没有什么奇峰怪石,却具有整体感很强的自然外观,因而获得一致的好评,这和相石得法、用石得体是分不开的。至于黄石和青石一类山石,按照真自然景观的特点,充分发挥其顽夯、浑厚、挺拔、雄劲和棱角分明等特点。如果用黄石去追求透、漏、瘦,则会弄巧成拙。

相石下了功夫,到掇山时便可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在《撰杖集》之《张南垣传》中,记述了清初张南垣相石有术的情况:“涟为此技既久,土石草树咸能识其性,每创手之日,乱石如林,或卧或立,涟踌躇四顾,主峰、客脊、大礜、小磝皆默识于心。及役夫受命,与客谈笑,漫应曰某树下某石可置某所,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人以此服其精。”《梅村家藏稿卷》谓张南垣“山未成,先思著,屋未就,又思其中之设施……甚至思杆结顶,悬而下缒,尺寸勿爽,观者以服其能也”,都是指事先筹划的功夫。

古代匠师对相石极为重视,因此流传了一句行话,叫做“叠山之始,必先读石”。也就是对山石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因材制宜地安排具体位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质地:掇山应按各类山石所具有的成岩和演变的特征,将同一质地山石结合在一起。即使有特殊需要,也要将异质的山石分放在不同的空间或视域内,否则就违反了自然规律。因同一类山石也会有差别,故尽可能将质地相近的放在一起,这不仅为了取得合乎自然的外观,同时也便于结构上的安排,如风化得很厉害的山石不宜做承重用等。

2)体态:体积大的多用于做峰或压洞顶等显著的位置,小的可用做拼料。形状大致分为条形、板形、拱形、墩形。条形或竖用或出挑架梁等;板形可用做石矶、山石几、案面或砌台阶和铺砌地面;墩形可散点或叠做洞柱、汀石、石榻、石凳等;拱形石用于架洞顶梁;楔形石用作拱券结构的洞或桥涵。重量大的用于平衡出挑的后压石,姿态好的用做特置、峰峦、洞口、飞梁底部,差的用做水位线以下、洞内暗处和垫衬的材料。

3)皱纹:《园冶》谓:“方堆顽夯而起,渐以皱纹而加。”明代龚贤《画诀》说:“画石外为轮廓,内为石纹,石纹之后方用皱法,石纹者皱之现者也,皱法者石纹之浑者也。”假山在结构上和真山的区别,在于真山成岩以后是“化整为零”的演变过程,假山恰恰相反,是用山石“集零为整”的过程。山石本来是从具有皱纹的石山上采下来的,因此在掇山的时候就必须仿照自然山石皱纹的规律加以组合,否则便会像李渔所指出的人工堆石山的弊病一样:“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

中国山水画总结了多种皱法,其中可做掇黄石、青石一类假山借鉴的有大斧劈、折带皱,可做湖石类借鉴的有荷叶皱、披麻皱、解索皱。应当指出,假山要做出皱纹变化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更简化一点,至少要分出横纹、竖纹和斜纹。可以一种纹为主,再辅以其他纹理的变化。

4)阴阳向背:自然山石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长期经过日光照射形成阴阳向背的变化。阳面色淡而枯涩,阴面色深而滋润,常有附生的苔鲜之类,掇山时要尽可能反映这种自然的特征。

5)色调:同一种类山石在色调上有很大的差别,产于水中之湖石色白而润,长期裸露在地表的石灰岩表面呈青灰色,也有整体青灰的“象皮青”,有的湖石被有色山土所渍而各具其色。因此,掇山时要善于利用这些色彩上的变化,把相近色放在一起,再逐步过渡到另一色度。扬州个园用青绿的石笋配合竹丛,寓意“雨后春笋”,点出春意;用白色太湖石配合蔽荫乔木作“夏云”的收顶,点出夏意;用黄石和有秋色叶的树种点出秋景;用下暗顶白的宣石配合腊梅,点出冬景,而组成四季假山,是运用山石质地和色彩造景的佳例(图16)。

5.置石和掇山

1)布局:置石是以少量山石作点缀,以欣赏山石为主,而不要求具备完整的山形,可观而不可游。掇山则是以大量的山石掇成具有山形变化的假山,山中有山路,可观可游。无论置石或掇山,都不是一种单纯的工程技术,而是融园林艺术于工程技术的专门技艺。历代的假山匠师有不少兼工绘画或由绘事而来,如明代之计成、清代之石涛和张南垣等皆是。阚锋在《园冶识语》中谓:“盖画家以笔墨为丘壑,掇山以土石为皱擦,虚实虽殊,理致则一。”掇山必须是“立意为先”,而立意必须掌握取势和布局的要领。概要而言,可归纳如下几点。

①“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是《园冶》论掇山至要之理。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必须以写实为主,结合写意。从极为丰富的自然山景中概括和提炼其精髓加以局部夸张,力求李渔所谓“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效果。在结构上则要保证稳定牢实。真山的岩石种类是相同种类分布在一起的,因此假山用石要统一,忌混用在一起。

山水结合,主次分明。宋代李成《山水诀》谓:“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山水是远景的骨架,二者相得益彰。山水之间主次分明,如苏州拙政园以水为主,而环秀山庄以山为主,北京颐和园后湖因山口紧锁而水面收缩等。

先定轮廓,再理精微。李渔说:“先有成局而后饰词华”,是谓造山的章法。要根据环境首先确定假山的内容和作用,并具体制定山之体量和轮廓。要求“远观势、近看质”,峰、峦、岭、谷、壑、穴、岫、洞、悬崖、台、飞梁、汀石、泉、瀑、溪、潭、涧、池,都要俨如自然。

“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就假山本身而言,无论整体或局部都有主次。布局时先定主峰的位置和体量,再辅以次峰和配峰。“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互盘,主峰乃厚。”即使散置山石也要大小相间、顾盼呼应。龚贤《画识》谓:“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后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石小宜平,或在水中,或从土出,要有着落”,“石有面、有肩、有足、有腹,亦如人之俯仰坐卧,岂独树则然乎。”

三远变化,步移景异。宋郭熙《林泉高致集》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又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假山多近、中距离观赏,需运用“以至近求极高”的手法方可奏效。

②因地制宜,景以境出。我国假山既有统一的民族风格,又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因此要结合材料、功能、建筑和植物的特征以及结构等方面考虑,做出所在地区特色来。景以境出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设景,根据空间的特征掇山。如厅堂多面观景,书斋闭锁宁静,楼台以山为梯,阁山便于登眺,峭壁山“借以粉笔为纸,以石为绘”等,既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可成景得景。空间大小不一,安置山石要有合宜的尺度和比例,要有整体感。

③寓意于山,情景交融。就是说写诗情、立画意于山,以达到“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效果。在历史上最初是赋形题咏,如唐代李德裕平泉庄之做法,逐渐用于假山峰石之象形,后来又发展到寓意于山。除象形之寓意外,还有寓四时景等做法。其中有些矫揉造作或是反映封建迷信的糟粕,应当剔除。其中取自自然的寓意可批判地吸取。

④对比衬托。利用周围景物和假山本身,做出大小、高低、进出、明暗、虚实、寂喧、深浅、曲直、缓陡等对立而统一的变化。

2)置石之法有如下几种。

①特置。江南一带称为立峰。这是山石的特写处理,常选用单块、体量大、姿态富于变化的山石。也有将好多山石拼成一个峰,例如,苏州小灵岩山馆诸峰。特置相当于树木的孤植,这种山石如果混用于一般,则会埋没其特点,宜用做障景、对景和局部构图中心。亦可置于路之尽端或转折处以及其他视线集中的庭间、池中或地穴、漏窗之中。如苏州留园以“冠云峰”(作为东部的构图中心)(图17),北京颐和园仁寿殿和仁寿门之间的特置以及乐寿堂前的“青芝岫”(图18)等。

img89

图16 扬州个园四季假山

(a)春景;(b)夏山;(c)秋山;(d)冬山

img90

图17 苏州留园之特置山石——冠云峰

img91

图18 北京颐和园之特置山石——青芝岫

特置山石的体量须与环境相称。从前置框景看过去要障中有露,引人入胜。忌因石之体量过大而产生壅塞、压抑的感觉。扬州瘦西湖用小峰石和凌霄组合成对景,与周围空间取得了合宜的比例关系(图19)。特置往往在中轴线上,无轴线处理时,则设于游览路线的对景处,才能充分发挥效果。太湖石之靠山面难免有凿痕,少有四面玲珑者,所以特置要选择最好的面向,露巧藏拙,发挥多面欣赏的效果。最好的山石应面向主要视线,其次的面向次要视线。特置的基座古称为“磐”,用于调整高度、协调环境和陪衬特置山石。在整型布局中,多用各式须弥座;而在自然式布局中,可以以天然山石为基座。如缺乏整块山石,可以用拼峰的办法。图20中的特置为数十块湖石拼成而犹如整块一样。

img92

图19 扬州瘦西湖疏峰轩附近之特置山石

img93

图20 南京莫愁湖之拼峰

img94

图21 峰石插入基座

1.峰石底部; 2.基座; 3.空隙; 4.峰石: 5.重心线; 6.石榫;7.石槽; 8.基座(磐)

古代园林的特置多用石榫头来稳定。稳定的要领在于掌握重心,如图21所示。石榫头必须循石之重心线开凿。石榫头的长度和石之重心高低有关,安置竖长高大的石笋做特置,其石榫头较长。北京故宫乾隆花园特置石笋之榫头几近基座底面,一般石峰仅几十厘米。由于峰石上大下小,石榫头要尽可能争取最大的直径,距石底周边几厘米就可以了。石榫头只是稳定石峰的加固设施,主要的稳定措施是峰石自身重力的平衡,因此,石榫头要做得比榫眼的长度稍短一些。落榫以后,石榫头之顶到榫眼底部有些空隙,这样才能保证石榫头外围之周边和基座榫眼外围的石面接触,峰石之重力便由峰石底面周边均匀地传递到基座上,再传到基础上。在这样自身稳定的条件下,再将胶结的材料充满这个小空隙,使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就非常稳定了。

特置山石除了用石榫头稳定之外,对于底面积过小而质地坚脆的山石,也有以石之整个底端插入基座,如重心不稳可加重力石垫片以求平衡。在拆迁明清假山时,还发现有以铁片做重力片,再以铁屑盐卤灌入,使其结合紧密的做法。铁片、铁屑和盐卤作用后,体积膨胀,可提高密实度。颐和园乐寿堂前之“青芝岫”则是坐落在地面上,然后将基座分片而包嵌在石的周围,基座外观如同整块,但和山石相接部分又可以“严丝合缝”,而且生在地上的地锦也可以扎根地下而枝叶上盘,交桓地贴在石面上生长(图18)。总之,特置山石本身的重心稳定是关键的。

②散置。散置又称“散点”,对山石的要求略比特置低,以石之组合衬托环境取胜。常用于点缀庭院、廊间、桥头、路旁、山脚、山坡、水边或点缀建筑、装饰角隅等。散点要做出聚散、主次、断续、呼应的变化。北方有因石量不同而分为大散点和小散点。大散点亦即群置。苏州网师园之韬和馆、琴室结合花台在粉墙前做散点,具有蹲卧和俯仰的变化(图22)。苏州耦园内园门前散点黄石以强调入口(图23)。

img95

图22 苏州网师园“韬和馆”之散点山石

img96

图23 苏州耦园之黄石散点

在土质较好的地基上做散点,只需开浅槽夯实素土就可以了。土质差的可以用碎砖瓦之类夯实为底,或做灰土基。大散点结构类似掇山。壁山的散点,要选用和墙面相吻合的石面做侧面以向外交接用,其从外观上看去和墙面浑然一体。

在古代园林中,还有用山石作自然式家具的做法,室内外皆可陈设。如石榻、石屏、石桌、石几、石凳、石栏等,可以结合使用功能点缀景色。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若谓如拳之石亦须钱买,则此物亦能效用于人,岂徒为观瞻而设。使其平而可坐,则与椅榻同功;使其斜而可倚,则与栏杆并力;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炉茗具,则又可代几案。花前月下,有此待人,又不妨于露处,则省他物运动之劳。”无锡惠山麓之听松石床(又名偃人石)上刻有唐代李阳冰所书“听松”二字,选石得体,是现存较古的实物(图24)。

img97

图24 无锡惠山所存唐代“听松”石床

布置石几案一类的山石,要打破一般家具规整的格局,充分利用自然石形巧为安置。位于室外的,在尺度方面要与环境相称。北京中山公园水榭南面一组青石几案,利用天然石形成平仄搭配,石桌之支墩伸出而兼做石凳,另几个石凳又可做单点,比较自然(图25)。

③掇山:假山的结构可以分为如下几层。

立基:《园冶》论假山基谓:“假山之基,约大半自水中立起,先量顶之高大,才定基之深浅。”又谓:“掇山之始,桩木为先。”说明假山的堆叠必先有全局在胸,才能确定假山基础如何而起。如果不是胸有成竹,到了假山起出地面以上,再想增很高或挑出很远就困难了。假山之重心线必须以基础为限。重心偏过一定范围,即“稍有欹侧,久则逾欹,其峰必颓”,因此,“理当慎之”。由于各地土壤虚实不同,做法有所不同。

桩基用于临水假山基或土壤承载力差的地方,桩之顶面直径约十几厘米,一般是按梅花形布置,故称“梅花桩”。桩之边距约20厘米左右,桩长一般为1米多,视具体条件而定。如苏州拙政园水边山石驳岸之桩长1.5米,北京颐和园的桩1~2米。有的桩尖打到硬层成为承重桩。硬层深的就打不到硬层而成为摩擦桩。上述拙政园的桩木就是打不到硬层的摩擦桩。桩木露出湖底十几厘米至几十厘米,桩间用块石嵌实,桩顶用花岗岩条石压的叫做“大块满盖桩顶”的做法。条石上面才是山石。条石应在低水位线以下,这样不仅为了美观,也由于常年埋入水中的桩木不易腐烂。

img98

图25 北京中山公园水榭南面青石桌凳平面图

1—山石桌面;2—石桌支墩兼石凳;3—石桌支墩兼石凳;4—石桌支墩;5—石凳

扬州地区多为沙土,土壤不够密实。除了用木桩以外,还有用灰桩和瓦砾桩的做法。桩径约20厘米,桩长60厘米至1米不等,桩距50~70厘米。于木桩顶穿铁杆,木桩打至一定深度再拔出来,然后用块灰填入加以捣实,凝固后便成灰桩。如用瓦砾填实则为瓦砾桩。扬州这种做法是合乎当地特点的,因为其地下空隙多,通气条件好,在土壤含水分时木桩容易腐烂,同时扬州木材也少。苏州土壤较坚实,一般用块石或片石以小头打入地下就可以做基础,称为“石钉”。

灰土基础:北方园林中的假山多采用灰土基础,如北京的地下水位不高,雨季集中,灰土有好的凝固条件,加之灰土凝固后水渗不进,可以减少冻胀的破坏。灰土基槽如宽度比假山的底面积宽出50厘米左右,基槽深度一般为50~60厘米,如假山高,还要加深。2米以下的假山打两步灰土。一步灰土即布灰30厘米,踩实为15厘米的虚灰土,再夯实为10厘米厚。灰土一定要选用新出窑的块灰在现场泼水化灰,采用3∶7的灰土比。布灰后先盖竹席踩实,再用木夯干打。夯要顺序前进,头夯、二夯打下以后,三夯打于一、二夯之间,这样一夯压一夯可提高密实度。干打完后用水浸透,等些时再用水拍板拍打,称为“水打”。水打先由干打成湿的,直至打不出水为止,等到凝固以后,就好像人造石料一样。北京帝王宫苑内往往采用断面很大的灰土层,而且白灰的比例大,足可有效地防止冻土破坏假山基础。

拉底:就是在基础上面铺底层的山石,即《园冶》所谓“立根铺以粗石”的做法。因为用于拉底的石头只有部分露出地面以上,同时又受压最大,所以只要大块石头就可以,不必使用姿态好的山石。古代匠师称底石为叠山之本,因为假山在平面上和立面的变化都立足于这一层,底面要为往上面砌的假山创造良好的衔接条件。底石如果不打破方整的格局,则中层叠石亦难以变化。底石的材料要大而质地坚实、耐压,不允许用风化过度的山石拉底。拉底的要点有如下几点。

a.朝向:主要视线方向的面定为主要朝向,再尽可能照顾次要朝向和更次要朝向,简单地处理视线不可及的一面。

b.活用:用石灵活,分清纹理,掌握石之大小和形态变化,然后因材施用,大小山石相间。

c.错安:即假山底脚之轮廓线忌同砌墙一样平直,应该是犬齿相错,首尾相连,高低不一。在平面上形成具有不同距离、不同宽度、不同角度和深度的斜八字形或曲尺形,按照事先考虑的具体位置逐一的错安。

d.断续:即做出一脉既毕、余脉又起的自然景观,为做出“下断上连”、“旁断中连”等变化和山脚部分各式各样的虚实变化创造条件。

e.亲靠:从结构上讲,同一组的山石要互相亲靠,接口紧密,利用“茬口”互相咬住,以加强整体性。外观上断续错落的变化必须建立在结构整体性强、稳定性强的基础上。如茬口间有空隙,应用石块轻轻打进,使之“亲靠”互相钳住(图26)。

img99

图26 “亲靠”

f.找平:即一般是大而平的面向上,并凭眼力找平,为砌中层石创造衔接的条件。但并不要求所有的底石都是大面向上,也可以间有小头向上。两相邻小头向上的山石之间形成上大下小的空隙,这样,中层石便可以小头朝下嵌入空隙中(图27)。北方多采用满拉底石、一次砌成的办法,整体性强。南方则因无冻胀破裂,多采用拉周边底石层的做法。

img100

图27 大小头接合

g.中层:即底石以上,顶层以下的部分,也是占体积量大、触目最多的部分,用材广泛,形式和结构变化多端。其要点有平稳和连贯。

平稳:和底面一样,一般以大而平之面向上,与底石衔接之面可用石垫片找平(图28),中层结构庞大,互相制约,往往会因一石之差而导致大片坍塌。

img101

图28 “找平”

连贯:上下左右的衔接要争取最大的结合面,要避免上下衔接后,在下面山石的上端闪露狭小的石面,也称为“避茬”,认为“闪茬露尾”不美观,同时石间没有足够的结合面。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在上面做些变化而预留石茬,等再往上叠时,就可盖住石茬了。

h.偏安:如在两块底石上再压上一块山石,则此石应避免和下面两块石形成“品”字形。必须偏安于一侧以突破平板的格局,同时又为向各个方向的延续创造了变化的条件。

i.避“闸”:板条状的山石一般要避免仄立。仄立就是像闸板一样放置,在仄立的山石上支撑其他山石很不协调。但根据所仿自然景观的需要,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用,特别是做卧式的余脉处理等,但要用得很巧。

j.平衡:即《园冶》所谓“等分平衡法”。“悬崖使其后坚”是此法的要领。如要有上悬下收的效果,必须掌握重心。山石往往是一层层地向外挑出,挑出以后重心就前移了。因此,要有数倍之重力压在内侧以平衡由于出挑产生的力矩。

k.收顶:即对最上面一层山石处理的好坏,对于山体的轮廓线和结构都很重要。收顶一般由立峰、结峦和配峰组成。主峰要选用轮廓和体态都很突出的山石,如果没有大块的峰石,可以做成“拼峰”。立峰可立、可蹲、可斜,分别做成剑立式(上大下小,挺拔竖立)、斧立式(上大下小,形如斧锤)、流云式(横向挑伸,形如云片横逸)、斜劈式(势如倾斜岩层,斜伸而上)、悬垂式(仿钟乳石从上面倒悬下来)或其他形式。主峰位置不宜居于正中部位。峰石本身亦不完全正对主要朝向,稍居偏侧既免于主峰本身流于呆板,也容易和次峰、配峰取得呼应。次峰是仅次于主峰的完整峰顶,用以衬托主峰。次峰和配峰都要力求简练,布置时和主峰取得均衡、趋承等变化,并利用植物点缀成完整的画面。结峦是收圆形山头的做法,轮廓圆曲、秀丽。《园冶》谓:“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平顶式收顶多用于山上做台,台边做成自然的石栏或与建筑组合成完整的山顶。

收顶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合凑”和镇压,使重力均匀地分层传达下去,因此除了对其姿态要壮美要求外,还要选用体量大的山石,往往顶上一石压住下层几块山石。

山石结体的基本形式:假山虽有峰、峦、洞、壑等变化,但就山石之间的结合而言,却可以概括为十种左右的基本形式。北方的工人流传“十字诀”,即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此外,还常用挑、飘等。江南一带流传“七字诀”,即叠、竖、拼、压、钩、挂、撑。两相比较,有的是共同的,有的即使名称不一样,但同属一个内容。例如,接即叠、剑即竖、垂即挂。

a.安:是指安置山石,放一块山石叫安一块山石,强调这块山石放下去要安稳。其中又有单安(图29 )、双安和三安(图30)的做法。双安就是在两块不相连的山石上面安一块山石,下断上连,由此构成环洞,余类推。安石又强调巧安,即把数块本身并不玲珑的山石,经过组合而形成玲珑的变化。图31为南京瞻园置石之细部,用一块山石安于两块山石之上端,由于在下面出现通透的变化,丰富了轮廓线,而又有了虚实间的对比。

b.连:山石之间水平搭接称为“连”。要使其方向进出多变,高低错落,间距不等,方可生巧(图32)。

img102

图29 单安

img103

图30 三安

img104

图31 南京瞻园之“巧安”

img105

图32 连

img106

图33 接

c.接:竖向叠接以构成一大块完整的山石形象(图33)。接石主要根据山形部位的主次依序接合,也可以横纹为主,加以少量竖纹组合,相互对比衬托。

d.斗:置石成拱状,腾空而起,两端搭架于二石之间(图34)。北京故宫乾隆花园第一进庭院东部偏北的山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结体的关系,山路从架空的空当中间过去,甚为险峻。

e.挎:如石之某侧平板,可旁挎一石以全其美。挎石常用铁活儿加固(图35)。

f.拼:由于空间大小的差别,当石材太小、单独安置会感到零碎时,可以将数块甚至数十块山石拼掇成一整块山石的外观(图36)。拼石最好是勾内缝,而外接面争取合缝,也可以做成自然裂缝的形式而将内部联成整体。这个“拼”字实际上包含了其他结体的字,亦可通称为拼。

g.悬:在下层山石共同组成的竖向洞口上,放进一块上头大下头小的山石,是从竖向洞口将山石悬于当空的做法。多用于湖石类山石仿石钟乳之悬空(图37)。

img107

图34 斗

img108

图35 挎

img109

图36 拼

img110

图37 悬

h.剑:以竖纹取胜之石,竖直而立称为“剑”,多用于各种石笋或其他竖长的山石。承德之磬锤峰(棒槌峰)即自然之“剑”(图38)。剑石若单块而立,其地下部分必须有保证稳定的足够长度,并用石块垫紧夯实。从造型上,要避免“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一般石笋都宜独立布局,而不宜和其他种类的山石混用,否则很不自然。剑石本身也忌成“山”字形、“川”字形和“小”字形。图39为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假山上“剑”之做法,挺拔雄劲,主次分明,构图完整。苏州网师园利用廊间不到1平方米的小天井,用小百果笋和紫竹成功地布置了一幅小品,丰富了空间的变化(图40)。

i.卡:下层用两块或两组山石组成。二石各以斜面相对而不相连,形成一个上大下小的缺口,再用一块上大下小的山石从缺口中徐徐放下,待斜面之间完全接触以后,这块山石因卡住而稳定了。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前假山以“卡”做成峭壁山顶,结构稳定,外观自然(图41)。

j.垂:从一山石上面之企口处,用另一山石之企口从上面相接而垂挂其下端称“垂”(图42)。图43为清代扬州小盘谷假山峭壁上沿“垂”之外观,由于有山岫的衬托,轮廓分外明显。

img111

图38 承德磬锤峰(棒槌峰)

img112

图39 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之“剑石”

img113

图40 苏州网师园廊间石笋

img114

图41 卡

k.挑:又称“出挑”,即上石借下石为支撑而挑伸于外,再以数倍于上石重量之山石平衡之(图44)。

img115

图42 垂

img116

图43 扬州小盘谷“垂”之外观

img117

图44 挑

img118

图45 扬州寄啸山庄用条石作假山骨架的做法

假山中之环、岫、洞、飞梁,特别是悬岩,都是用这种结体的形式。图45为清代扬州寄啸山庄以条石作挑的做法,因坍掉了外层湖石而结构毕露。如果要求出挑多,可以分层逐渐向外挑,故有单挑和重挑之分。如上石从下石之两端外侧挑出则称“担挑”。如果挑头伸出之上表面轮廓线过于平滞,可以在上面接一块较小的山石来弥补。接于挑头外侧上端的山石被称为“飘”。扬州个园之黄石假山有把飘立石竖峰的做法,一段一层最多挑出石本身长度的三分之一左右。从古代园林现存的作品来看,整个悬崖挑出大多在2米以内。出挑的要点是忌单薄而求浑厚,要挑出一个面来,因此要避免成直线向一个方向挑,最好是和下面的山石构成不同角度的多层出挑。图46为常熟虞山黄石自然出挑的情况。再就是要巧于安置作为“后坚”的山石,在外观上结合造景,如兼做洞顶“合凑”收顶的压顶石或立峰、结峦等,使观者只能明显地看见悬崖而觉察不到用以平衡的“后坚”用石。如挑头上允许上人,则应将人的重量计算在内,以求得“其状可骇”而又万无一失的效果。因此,出挑要控制视距,叠到人的视线高度以上再出挑,这样,观者只见前悬,而难见其后侧,从而取得形势险奇的景况。

图47为清代扬州某园出挑悬崖之做法,观者但见其前面和两端侧面,看不见用于平衡重力的“后坚”用石。从外观上看,似乎山石可能坠落,实际上所选用山石从侧面看前大后小,但在平面上,这块山石后面很大,足以平衡挑出的重量,是很稳固的。图48为上海豫园快楼之悬崖,逐层出挑共约2米多,“后坚”藏于岩后,颇具自然悬崖险峻之势。

img119

图46 常熟虞山黄石挑岩景观

img120

图47 扬州某园“挑”

img121

图48 上海豫园快楼悬岩之挑法

在施工过程中,每做挑石,必须用木柱顶在挑出山石之底部,这主要是表示这块山石尚未完工,不得上人,待加上后坚用石,并联成整体后,便可拆除(图49)。挑石必须靠其本身的稳定,而不能借柱力稳定。苏州环秀山庄幽谷上部有飞梁横空,其结构为下挑上拼,即其底部由两边峭壁逐层出挑形成挑梁,上面再以山石拼压,犹如一整块构成,难辨真假。

img122

图49 “挑石”支柱

l.撑:即用斜撑的力量来加固于山石,北方称为“戗”。撑石要掌握合宜的支撑点,加撑以后在外观上犹如自然的整体。“撑”不仅在结构上起支撑作用,在外观上还可以形成余脉、卧石或洞、环等变化。图50说明了撑的做法。扬州清代的个园在湖石夏山山洞中,做支撑洞顶和余脉变化。作者按照石灰岩侵蚀岩洞的自然规律,统筹地解决了结构和景观的问题,并利用支撑山石组成的小洞口采光,合乎自然之理(图51)。

图52为扬州个园黄石假山洞用“托”的做法,增加了洞口的变化。

应当着重指出,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历代假山匠师从观察自然岩石景观中逐步概括、总结来的。不难看到,它们都来源于自然山景,例如,黄山的“蓬莱三岛”和苏州天平山“万笏朝天”的景观就是“剑”字所宗,云南石林之“千钧一发”,就是“卡”的自然结体(图53 );苏州大石山之“仙桥”,就是“撑”的自然风貌等(图54)。因此,应力求自然,切忌做作,否则便会弄巧成拙。

img123

图50 撑

img124

图51 扬州个园夏山之撑

img125

图52 扬州个园秋山洞口“托”的做法

img126

图53 云南石林之“千钧一发”

img127

图54 苏州大石山自然之“撑”

平稳设施和填隙设施:为了放稳底面不平的山石,在找平上面以后,于下底不平处垫以一至数块控制平稳和传递重力的垫片,北方称为“刹”,南方称为重力石或垫片。“刹”要选用坚实的山石,在施工之前就打成大小不同的斧头形垫片,以备随时选用。这块石头虽小,却承担了平衡和承重的重任,在结构上很重要。打“刹”也是衡量技艺水平的标志之一,加垫片一定要找准位置,最好用一块就使其基本平衡稳定,打好以后要用手试一下是否稳定。图55为立石加“刹”的情况。至于两石之间不着力的空隙,也要用块石填充。假山外壳每做好一层,还要用块石和灰浆填充于其中,称为“填肚”。也有仅用素土填充的做法,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

铁活儿加固设施:一般是在山石本身重心稳定的前提下,用以加固的设施,常用垫铁制成。使用铁活儿要求用而不露,因此不大容易被发现。其做法有如下几种。

img128

图55 立峰加垫片

a.银锭扣:为生铁铸成,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和一般石工用的相仿,用以加固石之间的水平联系,以增强整体性。先将两块石以水平向拼缝为中心线,按银锭扣大小划线凿槽打入,有“见缝打卡”的说法。上面再叠山石就把它遮住了。如静心斋山石驳岸在桩顶石上用银锭扣加固。

b.铁扒钉:或称铁钩子,用熟铁制成,用于加固水平向和竖向的联系。南京明代瞻园北山之山洞中,尚可发现采用小型铁扒钉加固水平向联系的做法。北京圆明园西北角假山坍倒后,在山石上可看到10厘米长、6厘米宽、5厘米深的石槽,槽中皆有铁锈痕迹,也是采用铁扒钉一类加固的做法。北京故宫乾隆花园见有80厘米长、10多厘米宽、7厘米厚的铁扒钉,两端弯头打入9厘米的做法(图56)。也有向假山外侧下弯头而内侧平伸压于石下的做法。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则用大铁扒钉做峭壁的竖向联系(图57)。

img129

图56 北京乾隆花园铁扒钉用法

img130

图57 承德避暑山庄铁扒钉用法

c.铁扁担:多用于加固山洞,作为石梁下面之垫梁。铁扁担之两端成直角上翘,要求翘头要略高于其所支撑石梁的两端,以求稳固(图58)。北海静心斋中象征蛇山的出挑悬岩,选用了2米多长的一块房山土太湖石作挑,在这块石头的底部有长1.5米以上、宽16厘米、厚6厘米的铁扁担作为加固,因为铁活只有一小段侧面外露,而且居于石底凹面之暗处,所以从外观上也看不出(图59)。

d.马蹄形吊架和叉形吊架:见于扬州寄啸山庄,由于洞顶采用花岗石条石作石梁,很不自然。用这种吊架从条石上面挂下来,架上,再放块山石遮挡条石的做法,参见图60,其余吊架见图61。

胶结和勾缝:汉代至宋代以前的假山胶结材料已难考证。从宋代《营造法式》中,才开始看到用灰浆泥假山的功料记载:“垒石山,石灰四十五斤,麤(粗)墨三斤。”由此可以推测,宋代是以水调石灰浆做胶结的材料,而粗墨用于调色勾缝。当时风行太湖石,宜用灰白色的灰浆勾缝。据一些拆迁过明清两代假山的师傅讲,勾缝的做法尚有桐油石灰(或加纸筋)、石灰纸筋、明矾石灰、糯米汁拌石灰等多种。

勾缝用“柳叶抹”,有明缝和暗缝两种做法。即使明缝也要求不要太宽,如石缝过宽,便用与缝形相吻合的小块山石填补,变宽缝为窄缝,而后才用灰浆勾缝。因此,一般缝宽不宜超过2厘米。据说,用铁屑盐卤刷过的黄石缝还容易着生青苔,比较自然。

假山洞的结构:《园冶》谓:“理洞法,起脚如造屋,立几柱着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及理上见前理岩法,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这说明了洞的一般结构法。我国较早的假山洞,出现于南朝时代建邺(今南京)之湘东苑,但并无技术性的记载。从现存古代园林的假山洞来看,大多采用《园冶》中所总结的这种梁柱式结构,即整个假山洞之洞壁是由柱和墙两部分组成,石梁架于两根相对应的石柱间,同侧之石柱间再掇以山石封闭。因此,主要传达承重的是梁和柱,石墙部分用以做采光和通风的自然窗门。从平面上看,柱是点,同侧柱点的自然连线是壁,壁线之间是洞。在一般的地基上做假山洞,多是筑两步灰土,而且是“满打”。基础两边比柱和壁的线略宽出一些,承重量特大的柱子还可以在灰土以下打桩。这种整体性很强的灰土基,可以防止因不均匀的沉陷造成局部坍倒,甚至牵扯全局的危险。有不少假山洞都采用花岗石条石为石梁,这样虽然结实,但洞顶之外观很不自然,即使加以装饰也很不协调。

img131

图58 铁扁担及铁挑梁

(a)铁扁担;(b)凹形吊架;(c)铁挑梁

img132

图59 北京北海静心斋暗衬铁梁做法

img133

图60 扬州寄啸山庄洞口吊架

北京故宫乾隆花园和圆明园所遗留的假山洞皆以自然山石为梁,间或有“铁扁担”加固,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定,又有比较自然的洞顶外观。图62为南京瞻园之梁柱式假山洞结构。

img134

图61 各式熟铁吊架(单位:毫米)

img135

图62 南京瞻园之梁柱式假山洞

假山洞的另一种结构形式是“挑梁式”,即石柱之叠起,渐起渐向内挑伸,叠至洞顶用大石压合,如苏州明代之隐园水洞、北京圆明园武陵春色之桃花洞都属于这一类的结构(图63)。这是吸取桥梁之“叠涩”或称悬臂桥的做法。其挑梁之两外端和顶部合凑处都必须用大石镇压以平衡力量。圆明园桃花洞,巧妙地于假山洞上结土为山,既保证了结构上的需要,又形成穿山水洞的奇观(图64)。

img136

图63 北京圆明园“武陵春色”桃花洞

发展到清代,又出现了戈裕良创造的券拱式的假山洞结构,根据《履园丛话》记载,戈裕良为常州人,“尝论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不算名手。余诘之曰:不用条石,易于倾颓,奈何?戈曰: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余始服其言。”今存苏州环秀山庄之太湖石假山便出自戈氏之手,其中山洞无论大小均采用券拱式结构。由于其承重是逐渐沿券间挤压传递,因此不会出现梁柱式那种压断石梁的危险,用天然石料做券,须注意券石之间接触面传力均匀,因此,应有必要的砍削。图65为环秀山庄山洞,由于采用券拱式结构,顶壁一气呵成。

假山洞的结构并不是截然划分的,也可以融会贯通。如北京故宫乾隆花园北太湖石假山洞在梁柱式的基础上,吸取券拱式的优点,即立柱以后选用具有拱形的山石作拱形梁。其他假山洞也有局部采用挑梁做法的。一般地讲,黄石、青石类呈墩状或具有足够厚度的山石宜采用梁柱式结构。因为天然的黄石山洞就是沿其相互垂直的节理面崩落、坍陷而成的。图66为常熟虞山天然黄石山洞,与扬州个园之黄石假山洞两相对照,可看出结构之相似。太湖石一类的假山洞则宜于采用券拱式的结构。

假山洞的结构还有单洞和复洞,水平洞和爬山洞,单层洞和多层洞,旱洞和水洞等不同做法。复洞为单洞的分支变化。爬山洞具有上下坡的变化,现存圆明园西北角之“紫碧山房”假山洞尚可看出爬山洞的做法,即洞柱随坡势升降,洞底和洞顶亦随之起伏。北京北海清代琼华岛北山之假山洞,不仅广大、深长,而且和园林建筑穿插组合,有复洞和爬山洞的变化,沿山腰曲折蜿蜒,顺山势而升降,时出时没,变化多端。正是李渔《闲情偶寄》所谓“以他屋联之,屋中亦置小石数块,与此洞若断若连,是使屋与洞混而为一”的做法。特别是“延南薰”扇面亭与假山洞的组合,入室自屋角循阶而下进入山洞的做法,把建筑和假山从造型到结构都融为一体,手法熟练而自然。多层洞见于扬州个园秋山之黄石假山洞(图67),洞分上、中、下三层,中层最大,在结构上,采用螺旋上升的办法分层。苏州明代惠荫园仿洞庭西山林屋洞所建之“小林屋”的假山洞是古代旱洞和水洞组合的孤例。

img137

图64 北京圆明园“武陵春色”桃花洞附近假山布置

img138

图65 苏州环秀山庄券拱式假山洞之外观

img139

图66 常熟虞山天然黄石洞观

假山洞利用洞口、洞间天井和采光孔洞采光。采光孔兼作通风。采光洞口皆坡向洞外,进光而不进水。洞口和采光孔是控制明暗变化的主要手段。如扬州个园之湖石山洞,充分利用湖石的自然洞穴采光,具有石灰岩岩洞的外貌。苏州环秀山庄之采光孔亦同此法,但大多安置在比较低的位置,下明上暗,既有亮光照路,又保持了洞中较暗的变化,有“地灯”的效果。其洞内地面之西南角有小洞通水池以采取水面之反光,此洞层环相套,由暗渐明,不仅发挥了采光、通风和排水的功能作用,又具有洞景的自然变化。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之青石假山洞坐落池边,在洞壁上做成弯月形采光洞,倒影池中,洞暗而月明,俨如水中映月,可谓匠心独运。

img140

图67 扬州个园之黄石假山洞

img141

图68 北京北海静心斋亭与假山洞组合

至于下洞上亭之结构,所见有两种。一种是洞和亭重合,亭柱和洞柱重合,重力沿柱下传至基础,由于山洞的柱隐于洞壁而不明显,如避暑山庄烟雨楼假山洞和翼亭之结构。另一种是洞与亭实际上并不重合,亭坐落于砖垛之上,洞居砖垛侧边,在砖垛外面用山石包镶之后,犹如洞在亭下。如北海静心斋枕峦亭和其下面假山洞之组合(图68),亭居洞上而居高临下,洞有亭覆盖而防止雨水渗入。

山石水景之结构要领是防漏、防渗,北方多做两步以上的灰土层作为预防,亦兼有防止基础渗入水而产生冻胀的破坏。

(此文撰于1985年,原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为本书“掇山技术”一节内容,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