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州适合种植植物

广州适合种植植物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因此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这些古代有关生态的理念现在仍有现实意义,中国文字一人为大,但一大为天。城市作为人居环境必须具有生态协调的内容。城市规划要切实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因为城市规划的综合性不强,缺少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土层样本,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生态系统改造有着显著的示范指导作用。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浅谈城市生态

一、理念

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中国人宇宙观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因此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管子就创造美的名言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历史传说尧舜时就有“天地之大德在于生”的理念。中国哲学家说:“天地有大德而不言。”计成哲匠在《园冶》中告诫我们:“休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管子·形势》说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犹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这些古代有关生态的理念现在仍有现实意义,中国文字一人为大,但一大为天。我们的社会观是“以人为本”,而宇宙观是“人与天调”。强调“人与天调”并不否定人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人杰地灵”和“景物因人成胜概”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20世纪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宣言中说:“如果在新世纪想取得成就的话,我们首先要向2050年以前中国的孔夫子请教。”我们该如何深刻认识这种理论?

二、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规划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的今天,城市的概念也应相应地发展,即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城市作为人居环境必须具有生态协调的内容。城市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也应与时俱进地包含与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内容。要补偿城市化过程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建立新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不应把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看成是针锋相对的矛盾,似乎城市化一定要破坏自然。要改变绿化和钱干起仗来,败者总是绿化的状况。城市景观不仅是建筑与街道的景观,而是将这些人工景观融汇到自然环境中并组成浑然一体的景观。20世纪末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北京宪章》概括了20世纪的经验教训为“大建设,大破坏”,而展望新世纪则是“要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因此,作为人造“第二自然”的园林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切实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

城市规划要切实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是破坏人居自然环境的元凶,主要表现在炸山、填水、毁林、水土流失和各种污染。城市自然资源的宝贵在于一旦破坏不可再生,我们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一个地球。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水陆比例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结果。炸山填海,一举两损。我国国土60%以上是山,城市里就可能有山林,山林集水,为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繁育提供条件,从而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什么嫌它碍事要炸掉呢?炸平了为了好造房子修路,可在生态环境方面损失就大了。开山取石料也要学中国传统,取的是实的石方而留下自然风景的空间,如绍兴东湖。经济建设是谋求人类和生物健康长寿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健康长寿、持续发展才是目的。经济发展不注定要破坏自然环境,若城市拥有宝贵的自然资源而没有认识到,把具有自然风景资源的土地划为一般城市用地,城市道路旁若无景地横穿竖贯,本来宜于作风景名胜区或城市园林的资源就被无情地破坏了。因为城市规划的综合性不强,缺少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城市道路网固然要求便捷而形成方格网,可路经丘陵起伏的用地是否也可以弯一弯。一条环路如遇山不让,那不知要扫掉多少山体,或斩头去尾,或拦腰一截,本来可以协调解决的矛盾却置自然山体于不顾。环路完工,残岩断壁一片狼藉。路修成了,而自然山景被破坏了。市内干道要宽、直、平,到城郊就不必那样“刚直不阿”了。因修路而破坏两旁的地形完全可以“还谷回坡”种以植物来补偿。一概做直线的挡土墙和排水沟多生硬,上坡下坡的水流也可以涵通而不致断流。路过山头必成谷口。往两边退让一点便可以修复山势和绿化并有“两山交夹,石为牙齿”的剪影式树石景观。如两边硬砍一刀,高筑平直的人工挡土墙,那一路上看的都是人工边沟和挡土墙,生态既遭破坏,景观也平板呆滞。开隧道的出入口完全可以保留自然山岩林木的面貌,自然山洞口可以一样通车而富于自然景观,悬岩峭壁、深翳藤蔓,何而不为?在山体上作建筑时,总体以人工服从自然,局部以自然适应建筑的需要。做了建筑以后山照样起伏,水依然流通。“以人工之美入自然故能雅,以天然之趣药浓丽故能奇。”“因山构室,其趣恒佳。”如以建筑重压山头,毁坡填谷,改自然起伏的山坡为层层高下的几何形台地和大量的人工挡墙,那就生态与景观俱伤了。

水是生态中重要的因子之一。“上善若水”说明水与人的关系。城市规划要随山水形势区划,而不能“以定镜求西施”。中国古代视治水为国家大事,政绩也要以治水衡量。再就是要促进水的自然循环,减少水的人工循环。江河上游和源头的水土保持林特别重要,开源主要从这里着手。城市不要通过人工排水系统把水从封闭的地面通过地下管道直接排除,要力求将降水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去丰富地下水层,因此要控制硬材铺装的面积,逐渐卸掉“混凝土铠甲”。以地被植物覆盖地面,运用地面坡度自然排水到市域中的自然水体。城市自然河道的整理不要连河底带河岸都用混凝土封闭,那就化活水为死水沟了;应力求与地下水沟通或形成淤泥层,维持自然水流地面上流通和与地下水沟通。苏州古代园林水池中打深井与地下水对流就是一种办法。《中国花卉报》载,新华社记者汪亚雄报道:科学家在反复测量后认为,土层从上到下共分为枯枝落叶层、根须层、腐殖质土层、一般土层和胶土层,这五层土就是亚马逊热带雨林长盛不衰的秘密所在。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陈光伟教授在挖掘土层剖面的现场对新华社记者说:“亚马逊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而雨林中的土层是这一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大量雨水落到地表时,雨水先流过枯枝落叶层,从那里携带腐殖质等有机养分向根须层渗透。养分在这一层被树木根须吸收,保证了树木的生长。腐殖质土层同时也吸收了一定的营养成分,土地因此变得疏松肥沃。此外,枯枝落叶层和根须层还吸纳了大量水分,保证土层不被雨水冲走。”陈教授说,亚马逊雨林土层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土层样本,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生态系统改造有着显著的示范指导作用。

城市绿地枯枝落叶不许烧,但可以扫除当垃圾扔掉。“落叶归根”只是用于将自然拟人化的含义,如海外华侨归国称“落叶归根”,而真落叶归不了根,不能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也就不可能大量的持涵水分,这对于绿地养护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

流量高水位的洪水灾害,应以疏导为主、拦截为辅的方法来治理。两千多年前兴建,至今仍投入使用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除了实践成功以外,还从理论上总结了六个大字刻在石墙上,即“深掏滩、低作堰”。而我们现在却一般是不掏滩而高作堰。滨水城市多按百年或二百年一遇的水位筑起高数米的堤,有的还堤上加堤,使滨水城市不见水。某市沿江淤积了大片滩地便很高兴地辟为公园,殊不知过水断面大大缩小,洪水隐患增加。至于掏滩到什么深度那是科学性很强的,都江堰每次掏滩都保持河底在同一高程,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滨水城市的水岸处理对生态有重要的影响,水生物借以生存。很多城市以人工岸壁直墙完全取代自然岸线,滩涂、礁石的自然岸线被花岗石的岸壁直墙取代,而且可以延续十几公里或更长。有的滨水城市将码头做成船头样,广场如甲板,整个城市犹如一艘大船,这是值得商榷的。自然的岸线可以局部驳岸和治理,但一味化曲为直,做成各式几何形体伸入水面,水岸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破坏了,景观也极其人工化,脱离自然又何美之有呢?即使局部施以人工,也可将滩涂保留在驳岸以外,礁石遇岸可以嵌合。重庆以大叶榕护岸,证明可形成牢固的根网固岸土。四川还发现地面高1米多、地下根系长数米的固土草本植物。波浪不汹涌之处抛石、置石和种植芦苇等挺水植物亦可护岸。黄埔江岸自然分布的江苇,株高三米以上,根深蒂固,护岸尤佳。

四、园林植物种植

园林具有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生态、景观、社会休闲游览生活和文化内涵为一体。生态是环境效益之本,但也不宜将生态架于综合功能之上,强调综合性而不强调单一性。园林的主要因素是植物,植物在水、土壤、空气三个基本生态因子中起很重要且不可代替的作用。植物种植是体现生物多样化的手段之一,要拥有多样性的植物,首先就要为这些不同生态习性要求的植物安排各得其所的生态环境,然后人们才能享受植物为我们提供的生态协调、景观优美的环境。这主要体现在塑造山水和微地形起伏的地形地貌。如果一概平坦的地面又何以提供高低、干湿、阴阳、向背等不同的生态条件呢?故园林地形设计应以此为主要宗旨之一,主要是借地之“异宜”造景。我国华北如北京主要不利的气象因素是干燥;华东是酷暑严冬;华南是高温高湿而冬无严寒。于是在北京常绿树比重相对需偏多些;华东冬天屋内比屋外还冷因而有晒太阳取暖的习惯,这样常绿树就不宜太多;华南不宜植被过密,应引风、导风。三亚市露天曝晒而荫处气温明显下降,这就是要着重安排庇荫乔木种植。并不是都要乔、灌、草结为一体,要因地制宜,讲多样化并不反对纯林。宜纯林则纯林,纯林有气魄大的优势,华北平原自古而今有许多侧柏纯林。植物当以地带性植物为主,引种是需要的,但要慎重,地带性要相近。从现况看要提倡以乔木为骨架,推广宿根花卉种植和水生植物种植。宿根花卉有一劳永逸的优势,西欧的花境值得我们学习和结合中国特色再创造,水生植物则要推广运用。

城市干道断面有重点放在中间分隔绿带的做法,宽至10余米甚至20米。大量布置一年生模纹花坛做展示,但人不能进入,莫若分散在人行道与建筑红线间增加建筑前庭的绿地,改善以人为本的街道环境。立交桥也要协商不能种植有吸盘的攀援植物的禁令,以各种植物绿化桥体,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

五、水生植物种植

对于城市天然湿地和流速小的水体,适当地种植多种的水生植物有益于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花卉报》2004年9月7日宋波在访问专家后有篇水生植物使水体生态协调的报道。首先是固岸护坡、减少水土流失、防止雨水冲刷和维持水域面积和形态方面的作用。从水质净化而言,挺水植物根部都可以吸收水底淤泥中氮与磷等元素,可以抑制吸取相同元素生长的藻类繁殖。水生植物还可凝聚水中悬浮物质和高分子有机物,使浑水得以澄清,还有些水生植物可以分解和净化一些有毒物质。水葱可以在体积百分比浓度高达60%的含酚废水中正常生长,对重金属也有极强的聚集力。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专家经实验证明水生植物的去污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粉尘污染,提高负氧离子含量,从而调节小气候环境。水体生态链被破坏后,首先要恢复“水下森林”的沉水植物。我认为水面遮阴的植物也要适当控制。国际上已普遍利用水生植物种植改善水的生态环境,我国近年开始运用但发展很不平衡。杭州西湖西进新恢复的水体中种植了60多种水生植物,在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方面都起了显著作用。

让我们共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密切结合现代社会、休闲游览生活、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园林和城市而努力奋斗。

(此文原载《风景园林》2004年第4期,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