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独特优秀的传统
盛世才事兴,当今中国城市建设和园林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引进了国际的设计力量,开拓了国人的视野,特别是在现代化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优秀方案。另一方面,如果城市建设都搞世界流行的那些风格和作品,那么中国的特色又何在呢?
我国总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城市和园林建设当然应具有中国特色,要以中华民族之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城规、建筑、园林创作之源都是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孕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有着浓厚的乡情。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我们渴求国际先进经验,我们的国土上也可以点缀一点异国的景观作为交流和调剂。但是现在时髦的做法是但凡竞标必国际。事实上,中国在园林方面是长项,中国人之于自然山水是源远流长的,是有本而又可以汲新,从而发扬光大的。我们要吸取一切外来的有益经验,但不宜完全仰仗外国设计师来为我们创造中国特色。外国人里有“中国通”,但是很少;与之相比,中国人中的“中国通”,数量不仅多,而且根基也深。反之,我们之于外国文化也是这种常情。常见一些外国设计投标方案或用八卦为形,或金木水火土排列组合,平面上青龙白虎和模拟造型,脱离用地的实际情况,矫揉造作、牵强附会,却声称表现中国特色。讲的是中国自然山水,图面上却都是大大小小的圆岛,肥肠式的带形水体、三角锥形的土山,令人哭笑不得,而居然有不少中标,这是现实。在这股风势下,用地的定位、定性都追求洋时髦,视现代化为洋化。有人要把北京什刹海建造成巴黎塞纳河的左岸,甚至北京有水资源的县提出来要建成地中海,这些当然是个别的,但确有。更多的方案则提出什么建法式大道、意大利花园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要冠以东方的日内瓦,将上海比作东方的巴黎。我国有些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些外国式的建筑基础,加以整修后开放,供游客游览也无可非议,但要把大量居住建筑欧化,以欧罗巴的居住建筑和花园为招摇,将城市园林都往异国风光的方向引,那必然就会逐渐丧失中国的本色。各国风光都是各自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产生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然各有千秋。
中国园林的特色,概括而言反映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中国文化的总纲和世界观,主张“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以人为本”的社会观,相对以神为本来说,是先进的,体现对人的关怀是正确的;但我们的宇宙观必须是人与自然相协调,包含景物因人成胜概的能动性。中国创造的文字,一人为“大”,说明人的重大性;但一大为“天”,第一重大的还是自然。人是属于自然的,又是自然中唯一能以劳动创造世界的,人只有与自然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人首先要为地球上其他生物创造合宜的生态条件,再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上优越的生态环境。中国园林“景以境出”的理法,含有环境与意境的双重意义。反映在文学、绘画方面则是“物我交融”。文学要求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从前人作品中觅取间接的经验,到大自然山水中和社会里捕捉可心的题材,以比兴的手法追求不尽的意味,文如其人。绘画也追求“神与物游”和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而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把文学与绘画凝聚到一起,笔墨则书画同源。由中国文学、绘画而来的中国园林就必然是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和评价标准。李泽厚先生将中国园林总结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以从文学“比兴”衍化而来的“借景”为主要创作手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指人去体验用地的实际情况是否适宜。借用自然和人文资源之宜,是设计手法中巧于借因的最主要的理论,定旨、问名、相地、立意、布局、理微和余韵,无不与之相关。借景要追求“臆绝灵奇”,思考到最深程度才能得到灵奇。中国人崇尚自然,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由于锦绣江山的地灵,也在于其土地上培育出来的人杰,是人杰地灵的交感效应。因此,以人文自然山水园为范本,将生态、文化、游览休息融化为一体。中国文化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强,戏剧讲究唱、念、做、打;文学绘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烹调讲究色、香、味和养生;园林则是山水相映、生气盎然、凝诗入画、赏心悦目。园林传统的发展,则在于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需要。《园冶》讲:“古式何裁,时宜得致。”现代中国人园林游憩活动是很有特色的,清早去公园观察,游人很多,活动项目也很多。人们晨练的方式各种各样,跑步、散步、倒行、武术、太极、气功;文娱则有喊嗓、吊嗓和集体练歌舞等多种形式;早上还有以水为墨、以地为纸的地书,单笔双钩,边练边讨论;还有遛鸟、驯鸟、赛鸟的;稍晚则有下棋的、玩纸牌的;南方的热天,则众多乘凉的、聊天的、听书的。如何为这些活动创造合适的环境是很实际的,应该准确地给用地定性、定位、调查研究现代社会中国人民的生活要求,以园林设计为手段,体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
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人类文化要世代接力发展。我国不仅拥有优厚的自然风景资源,先辈还倾注心力建设了著称于世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今人则面临着建设园林城市和大地景观的重任。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不仅反映在建设实践中,也在理论方面沉淀如山。专著不多却精练耐寻,名著《园冶》谁能识其全?至于园林设计相关的理论则浩如烟海,深奥的中国园林不仅是可学的,也是必须学,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万里长征始于足下,要立志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的传统,就要善于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基本理论力求扎实,再通过实地踏查、印证和设计实践进行研究。我们不但不忌讳学习外国经验,还要广泛深入地学习。但前提是必须把人家的道行打碎了,再结合中国的风土人情变成自己的。琵琶、宝塔、须弥座都是外来文化经过再创造,化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内容,这就是发展。盼望园林设计的同人共同努力,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独特优秀的传统贡献终生。谢谢大家!
(此文为孟兆祯先生2004年2月在“第五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上的主旨发言,原载《中国园林》2004年第8期,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