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少成多识 实践出真知——贺吴肇钊君花甲新作付梓
人生在世都会有不觉老之将至之感,古训有“幼不学,老何为”,学是手段,为是目的。步入花甲之年的吴肇钊君积数十年之厚学,汇滴水成流,一舒园林学者的胸臆和焕发风景园林设计师之风采,实在可喜可贺。当年汪菊渊先生和吴良镛先生建议创建的造园专业,而今有门生光耀门庭也。值得我们借鉴的不仅在于这本书,也在于从他在学道授业的经验方面受益,数十年能成此业并不是很简单的,其中必有艰辛。学任何学科都要经历学会、学成、再进入臻华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靠积累。点点滴滴的积累,长期坚持不懈的积累,终身的积累。本视为分散、孤立的事物,通过积累而逐渐相互联系,甚至可以点燃设计创作的星星之火。只要有火花就好创作了,就是难在最初的火花,而这创作之火花必然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肇钊尊师重道,我们也都要尊重前辈的老先生,他们都是传道授业者。首先我们要跟他们学习如何寻觅学术的方向,汪菊渊先生经常教我们要发掘中国园林的历史文化遗产,他明确提出中国园林有独特、优秀的民族传统,身体力行地带着我们对传统园林进行踏查和研究。我们都是冲着继承中国传统、发扬传统、有所创新地发展传统的学术方向努力学习和实践并终身相许的。一个学科,唯靠世代学者交替才能持续发展。汪先生主编的中国园林史教材以丰富的内容,生动、具体地让我辈了解了中国园林来自中国文学和绘画,肇钊每有机会见汪老,总是问惑提疑,而汪先生总是解惑答疑。汪先生从杭州聘来的孙筱祥先生也是肇钊尊敬和引以为荣的老师,孙先生诗文、绘画有幼功的根底,曾蒙徐悲鸿先生指导而更长进,在园艺方面又有系统基础理论学习和爬山采标本的实践,后来又从刘敦桢先生学习建筑设计知识,尤以自然山水园设计见长。他早年设计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又将牡丹园和开旷的大草坪融汇为一体。肇钊在设计与绘画方面多得益于孙先生的教导,他还很有心地抓紧机会向城规、建筑、园林、书法等方面的老先生学习,博采众长。这积少成多的学术积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找到努力的方向,心明眼亮了,他就坚定不移地朝这方向下狠功夫学和练。
园林的立意、创作和表现是肇钊数十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园林设计创作序列的三个主要节点。我们向业主最后提交的是文字和图纸,亦即表现。虽凝诗入画但并非一般文学的诗文和绘画的图纸,它是反映三维空间的园林设计。这种传统思路的园林设计不同于西方园林设计之处在于“意在手先”,是从树立的意境飞跃成景象的,西方也有构思,但立意与构思还不等同。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字也。”纵观肇钊创作,无论是国外的清音园或国内各园都是先立意而后有条不紊地设计。设计一个有灵魂的自然山水环境,结合具体地宜,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奏效。
肇钊涉足影园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之事,祖师爷计成之作何敢妄为。通过苦苦搜索历史资料和深入勘查现场,终于根据多方面的印证做出了总体和单体设计乃至模型的可行方案。这种孜孜以求、脚踏实地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人为之事只可能做到尽可能的完美,不可能绝对完美,如果说也有不尽人意之处那也是很自然的。我认为他在山水置石方面是比较完美的,尤其是对片石山房和卷石洞天的复建充分反映了他在假山设计方面的专长。
肇钊之于绘画可以说倾注了很大心力。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山水画,醉心摄影艺术和小试雕塑作品,把根子都扎在园林上。我多次表扬他画得好,他却在80年代写信要求我画石寄他,湖石、黄石各具横摆竖置,我虽难以理解但还是尽力做了,因此深感他重视吸取他人哪怕一点点所积。他之所以成功归于实践,又从实践中总结所识,这是很可贵的。为表示诚挚的祝贺,不顾浅陋,酌句以赠:
园林设计一门生
尊师重道觅真经
播撒园景皆载誉
尤以诗画扣人心
孟兆祯
于北京林业大学
2004年12月1日
(此文撰于2004年,原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园林立意、创作和表现》之序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