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撑起广东园林一片天

撑起广东园林一片天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四大名园蜚声全国。广州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传承了20世纪50年代一批园林设计前辈创造的宏业步入成人之年,可喜可贺。中国风景园林以悠久的文明历史、优秀的理论和实践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强调综合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功能。因此,要在统一的中国风景园林艺术传统中去寻觅广东风景园林的地方风格。

撑起广东园林一片天——贺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成立20周年

一、光辉的历史,锦绣的前程

肇建于五代南汉,具有千年历史的南汉王朝宫苑“羊城药洲”之九曜石迄今有址可考。苏子题字、理学始祖周敦颐寓居于此,宋元以来文人墨客泛舟赏石,明清又为文教官署所在,是为“千载文宗地,百家集雅居”。广东四大名园蜚声全国。广州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传承了20世纪50年代一批园林设计前辈创造的宏业步入成人之年,可喜可贺。园林设计师的前辈们在当时像林西这样的市领导支持下,继承岭南庭园的古代传统,经过学北京、效江南等探索,终于创造出广州园林的地方风格。从当时的白云山庄、矿泉客舍、东方宾馆庭园和流花湖等公园到今天之雕塑公园、云台花园、昆明园世博会粤晖园乃至居住小区环境,经过数辈人的世代接力,共同创造了广州园林一致公认的辉煌历史。在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广州进入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里程,提出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主城区要“拆危建绿”、“拆违建绿”,还提出“青山绿地工程”之壮举,锦绣前程可望可及。

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我们不是历史的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拘泥于传统不求发展的泥古不化者。因此认为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国策如此,学科持续发展亦如此。传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而相传成统,是一条历史的艺术长河,而今你我都在其中一时段中生活和工作。中国风景园林以悠久的文明历史、优秀的理论和实践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优厚的祖传自当特别尊重、苦下工夫学习。既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要通过“先难而后得”的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而“零存整取”的。如果认准了方向,就要有志于学研传统。“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园冶》强调:“古式何裁,时宜得致。”我们必须密切为现代社会生活服务,不继往开来又哪会与时俱进呢?

继往开来,谈何容易。首先要遵循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主张“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人要臣服自然的主宰,自然是不可抗拒的。管子说:“(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犹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触动了天怒而遭受低流量高水位的洪水惩罚。创造人造自然环境也是一样,管子说:“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目前我国城市景观的主要问题是人工化和商业化,与之协调的自然环境相对不足,混凝土的铠甲和“千城一面”成为普遍的时弊。如强调和落实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理念,就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城规专家将现在划为城规发展的第六阶段——生态环境建设阶段。作为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主要是山、水、土、石、动植物和空气。自然资源是不可能再生的,房子可重建,古木却不可能。对城市化初期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要进行补偿。在整治山水的基础上建立城市人工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应由城规专家担纲,风景园林师和其他专项专家共谋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城市的路网要顺应山形水势,在丘陵和山林地带不宜死扣方格网,外环路不要过山麓扫山脚,要因峰回而路转。特别是风景名胜区,须知“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路劈山穿谷,不要一概削为平直的人工挡土墙。要因地制宜地还坡回岗,塑造“两山交夹,石为牙齿”的天际线景观。干道横断自然山坡时,要尽可能不断山脉和坡地面水流。路的横断面力求改长、平、直的人工边沟为还坡回谷的自然式地面排水系统。只要有风景园林这根筋,往这方面想,总可得出尽可能尽人意的有效做法。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城市用地总面积1/3~1/2的用地被划绿线定为绿地,要保护宜于作园林绿地的天然形胜和天然、人文资源。某市有古丝绸水路的历史名胜,天然形胜“两水夹一山献洲”,山上宝塔与山水环境形成融为一体的地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填江为陆,水既不存,山又何依。现在将山塔孤立于园墙中,山水形胜基本破坏,令人痛惜。有的城市具有两水夹长洲的天然形胜,洲长约4公里,宽约数百米,可惜的是城市道路将洲岛横截成数段,大煞风景。还有的滨海城市具备历史名胜古迹和峭壁、礁石、沙滩的风景资源,而且宛若仙景。现成的风景名胜区资源却划为一般城市行政区用地,地宜得不到利用和发挥。这都说明风景园林师介入城市总规的必要性,不参于共谋园林城市总体的“大锅”,又哪有宏观的园林绿地的“小锅”呢?

与时俱进指发展传统。历史的传统是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对现时代而言又是不够用的。因此要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就要让发展顺应时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作为本学科的创始人,汪菊渊先生提出了三个层次,含单体城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系统(而今发展为风景园林城市)和大地景物规划。中国文化强调综合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功能。环境效益中的生态环境是人健康长寿的生理基础。密切结合现代社会人居、休闲、游览、景物和文化内涵是服务于社会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基础。物质和精神的效益自然形成客观的经济效益而成为社会经济基础。将其中某一功能夸大到驾凌于综合功能之上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广州处于南亚热带,温暖潮湿但也有不宜人的高温高湿,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们“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以求得适应。风景园林建筑要求轻巧、空透,色彩偏重淡雅而植物丰富多彩。如何为广东人服务,造福于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粤人,使他们通过风景园林环境得到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天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在世代传承的历史中要上对得起祖宗,下余荫于子孙并给后人留下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基础。我们是为抒发这种志向而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的,有关人民长远和根本的利益是追求之根本。

三、在统一的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特色中寻觅广东园林的地方风格

中国风景园林因地方而划分流派,我们从岭南庭园的传统基础上创造了广东园林。流派之流为“主流”,派为衍生的“支流”,派由流生,流借派衍。因此,要在统一的中国风景园林艺术传统中去寻觅广东风景园林的地方风格。中国风景园林在历史发展中由文学、绘画而发展为造园,一脉相承,这区别于西欧风景园林师由建筑师或园艺师来造园。我们以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为典型的模式。尼罗河两岸因土地丈量的生产需要而产生了几何学,传至欧洲发展为几何式园林,从哲学上提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因此强调理性分析研究、人战胜自然的一面,景物形象以中轴对称、整型布局和人工造型为主。中国上古因大禹治水而出现疏浚河道,疏浚之土人工造山,生民爬上山而幸存。从哲学上产生“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的概念,因此崇尚自然,视“高山流水”为最高境界,江山和山河为国家的同义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反映在中国文学艺术方面就是主张“物我交融”、“神与物游”,学习方法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于是主要创作手法便是“比兴”,比兴为古代诗歌写作的两种手法,比,譬喻,以彼物比此物,以此物比彼物,以物比人;兴,寄托,先言他物以引出欲咏之词,两字合用,指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人的观念和情感。曹植被胞兄欲加害而作的五言“七步诗”很典型地反映了比兴手法:“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既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中国绘画的创作方法“外师造化,内得心源”也是指人与自然的交融,从师造化得创作构思,因而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认为“太似则类俗,不似则欺世”。中国文化的综合性发展出现了“书画同源”、“凝诗入画”。苏东坡赞王维的诗画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而王维又造了“辋川别业”。风景园林自古籍文立意,造园家由文学、绘画来。计成也是能诗善画之匠师,他总结性的在造园名著《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追逐境界和评价标准,亦即“有真为假,做假成真”。中国凡风景必名胜,城市园林情景交融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特殊性。美学家李泽厚从美学总结中国园林艺术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朱启铃在《重刊园冶序》中明确了园林的特殊功能;“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这正是现代城市的良方。

计成指出:“夫借景,林园最要者也。”为此立专篇论证,借景从此发展而来。初学认为园内借园外之景为借景,逐渐领悟到古时“借”与“藉”同义。非借贷之借,乃凭借之借。“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指巧于借“因”,精在体现出用地之“地宜”。除此以外,借景基本理论是“借景随机”,即因地、因人制宜之机,要随遇而借。“借景无由,触情俱是”指明借景的效果是以客观来衡量,设计者通过景物作品在心灵与游人打着火花,促使游人动感情才算有成效。借景的最高境界是“臆绝灵奇”,臆绝即苦思冥想,构想到相对之绝处才有可能攀上“灵奇”顶峰。

清代画家石涛认为从无法到有法,从一法到众法,万法归一则是“以一法贯众法”。园林设计贯众法之一法是借景。我曾将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理法归纳为:明旨、立意、相地、问名、借景、布局、理微和余韵,其中借景是贯穿全部理法的。以实践作品而论,从泰山到西湖,从苏州风景园林到广州风景园林,乃至我的设计实践——深圳市仙湖风景植物园、邯郸赵苑公园、杭州花园、上海市辰山植物园、邯郸梦海公园、北京安园和一些风景名胜区,均遵循此法而结合现代社会休闲游览生活的需要。其中杭州灵隐、西泠印社、岳坟、邯郸女娲宫、阳朔月亮山、泰山山麓普照寺的“长松筛月”都达到了臆绝灵奇的高水平,值得学习和研究。

在流的基础上再来找派,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叶茂思根。我们不仅要从历史实践,也要从广泛而分散的历史文献中寻根。如学习九曜园要结合学习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陈以沛等编著的《羊城药洲要览》和书中提到的其他书;要学习《群星草堂》和《十二石斋》就要学习王建玲、黄国杨编著的《梁园史话》和园主人兼创始者梁蔼如、梁九图等先辈的身世、思想和创意。特别是遗址不存的十二石斋,虽然十二石仍分散存世,偶尔还拿出一卷展示,但面积不大的院子、下堂上馆的主楼等一概不存。唯可从文字方面下工夫觅真,先把历史弄清楚。

五代南汉王朝宫苑“药洲遗址”原是刘䶮立基岭南称帝时都城“引水贯都”残留的一点遗址。广州的天然形胜是白云之山,珠江之水。《粤中见闻》说:“白云,广城之山主也。”摩星岭主峰不过海拔382米,却成为“云开世外三千界,岩倚天南第一峰。”苏东坡韵为:“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为发挥“蒲涧濂泉”的水资源优势而凿山引水、辟湖筑洲名为“仙湖”。

现代生态学家将主城中心划为“大气环流带”,主张最理想的是辟为水面或绿地。当时园在城区之西,先后凿平城区内外的三座山,凿出东西长百余丈,周广500丈(1丈=3.33米)的人工湖面。导来发源于白云山的甘溪、文溪两股天然溪水聚为辽阔水面,再筑仙湖药洲,置石筑屋形成向往的神海仙山,加以苏子提“药洲”并成韵,理学始祖周敦颐寓居,文雅咸集。“景物因人成胜概”,“文因景生,景藉文传”,终成“谁能识其全”的风景名胜。

岭南庭园之置石别有蹊径。群星草堂和十二石斋是置石的主题花园,园主深谙书画、崇尚山水,自南岳游归的路上得到十二卷黄腊石。借之辟院置石案头,每案置二石。石皆问名心晓,有小中寓大、一卷代山的艺术感染力。由于有腿疾,梁公出行不便,日涉成趣,借以神游。是为介乎置石与山石盆景间的作法,不知招引多少文人韵士共赏和诗。区区不足半亩(1亩=667平方米)的小院却有如此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也是人与自然协调之功,进一步印证了“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的管子高论。

现存的群星草堂和九曜园也都是以石为主题的庭园,前者是石庭,后者是水石庭,在所见的全国置石作品中确属孤例。从相石选石而言着眼于自然浑朴,基本上是散点山石结合特置山石,以散置为主。所谓“攒三聚五”之做法而又偏于大散点。以山石为单元而不加掇合,以池为海,以石为岛。在布局章法方面不自成主景,突出的主景却依托庭院空间和园路视线关系散置。散中有聚,聚散有致,相互呼应而宾主分明。为了延续活石的状态,或苔或藤,凭石附生。石影赏心而生意盎然。随自然之形态和置石环境而安,或立或蹲、似卧似伏。主者独立端严,宾者旁相辅弼,层次深厚。九曜园以池中方石台出水为构图中心,山石环绕方台,凭借石桥填充角隅、从水到陆虽散置而浑然一体,加以石影入水,赏石捉影,石因水活,相映成趣。群星草堂的石庭全景奔来眼底。步移石异,移步换景,因视线运动而石景有动态组合。散漫的散点中又可相对突出“苏武牧羊”。后人要学习和研究这些特色。

设计的积累要博采众长,化为己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有很多名园,外国也有很多先进经验要汲取。学习不是照搬,齐白石大师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中国最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然后纳入民族传统。须弥座、宝塔、琵琶都是引进而化为己有的。世界公认英国在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独有建树,可电话采购的植物名录达六七万个品种。而且无论是邱园或其他植物园,公园都重视自然式种植、以乔木为骨架、灌木为林缘、草花为点缀。花境、水生植物和岩生植物园、墙面、建筑前庭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用我们的地带性植物为主,探索自然式种植的组合与类型。

想讲的话很多,同行相见嘛。归根结底一句话,深望大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特色和广东园林的地方风格,与时俱进,撑起广东园林设计的一片天。

2006年1月于北京

(此文原载《广东园林》2006年第2期,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