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格局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格局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水系对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化的导向力主要源于城市水系的功能。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性首先来自于环境的独特性,自然环境是城市空间形态塑造的最基本的源泉。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一部分,城市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框架,其自然特征如河流、山川、平原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这个方案就是根据合肥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历史过程等诸多客观现实而确定的。

7.2.2 自然条件——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城市的形成、建设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城市地域的地质、地形、地貌、资源等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空间扩展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城市空间扩展的潜力、方向、速度、模式以及空间结构等。在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水运条件和生态格局对于城市的产生和形态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水运条件——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育的开始

城市最初的生长点都符合最佳区位原则,如军事要地、地理中心、交通枢纽、自然资源地、商业中心、边缘地带等。城市水系对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化的导向力主要源于城市水系的功能。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时期,水系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是城市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媒介。

合肥最初正是因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而产生的,又因水运地位的下降而缓慢发展了近千年。在隋唐以前,因“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地理区位和优越的水运条件,合肥迅速发展成为“千樯鳞次、商贾辐辏”的地区首要商业都会。大运河开凿以后合肥水运地位下降而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平淡发展了近千年。在合肥2 000多年的建城史上,合肥“故城”筑在南淝河北岸(水西门外)。三国时期(220-265),战争致使合肥城毁;后依鸡鸣山筑“新城”。东晋时期(317-420),“新城”毁废。隋开皇五年(585)筑土城(今老城区南半部)。唐贞观年间(627-649),在淝河南岸岗阜高地筑“金斗城”;南宋(1127-1279)时又拓其北,建“斗梁城”,此为后来合肥城的基础(图7-4、图7-5)。

2)生态格局——“风扇型”形态形成的前提

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性首先来自于环境的独特性,自然环境是城市空间形态塑造的最基本的源泉。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一部分,城市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框架,其自然特征如河流、山川、平原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其次,城市空间形态的物态构造受限于自然环境,当一切行为转变为具体的活动时,城市形态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可能性(赵和生,2005)。

img105

图7-4 合肥古城变迁示意图

资料来源:陈衡,1987

img106

图7-5 合肥县传郭城图

资料来源: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形成“风扇型”的城市形态,实际上是规划中巧用环境的产物(劳诚,1998)。合肥古为淮夷之地,商代称虎方,西周称夷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波状起伏,除河谷平原和湖滨平原比较平坦外,大部分地区长期受流水切割,地面呈岗冲相间、波状起伏的形态,以侵蚀堆积地形和堆积地形为主。南淝河自西北—东南向流经老城区入巢湖,老城区东南方向沿南淝河为低洼易涝地。南淝河、四里河上游为合肥的水源地——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水库南岸是大片果园、苗圃。董铺水库以南为大蜀山,西南为紫蓬山风景区。在两座山体、众多水库和巢湖围绕的范围内,还密布着纵横交错的水系。加上北部的江淮分水岭以及水库干渠,使合肥在生态空间上具有足够的“个性”并有利于形成独一无二的生态格局(图7-6)。

1958年,同济大学董鉴泓教授陪同金经昌教授和德国专家雷台尔教授来合肥市提出了一个呈“风扇型”结构的总体布局方案(图7-7)。这个方案就是根据合肥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历史过程等诸多客观现实而确定的。将绿地(包括农田)从三个方向楔入城市,联结原护城河形成的绿环(环城公园)。虽然后来城市有较大的发展,多次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在专家的坚持下,这一“风扇型”的城市布局基本保持下来,使合肥市成为国内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之一。这种“城”、“园”交融,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的布局形态,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img107

图7-6 合肥城市自然生态格局

资料来源:劳诚,1996

img108

图7-7 “风扇型”形态与自然生态格局的关系

资料来源:劳诚,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