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城建设,城市空间形态突变的关键

新城建设,城市空间形态突变的关键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加速,众多大城市的空间发展采用跨越式战略,选择新城作为新的城市增长空间,如设置开发区、大学城等。因此,新城建设与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同时,大学城的设立以及服务于工业建设的第三产业也快速兴起,使该地区迅速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城市的次中心。至此,合肥“风扇型”城市空间形态已被彻底打破,城市发展呈现出多中心分散发展的趋势。

7.2.6 新城建设——城市空间形态突变的关键

新城(new town)是指在城市以外地区规划用于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新城建设是20世纪中叶欧洲许多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如英国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等城市在城市边缘区发展新城。

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加速,众多大城市的空间发展采用跨越式战略,选择新城作为新的城市增长空间,如设置开发区、大学城等。因此,新城建设与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紧密相连。作为一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战略,适应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需要,新城建设引导着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张捷、赵民(2005)根据新城形成的机制不同,将我国目前比较典型的新城划分成内城改造和城市发展战略升级联动形成的新城、城市结构调整中的组团级新城、城市向郊区拓展形成的新城、以一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新城和以传统小城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城等五种类型。新城作为城市的副中心、新的产业基地或者新的增长极,具有功能清晰、建设重点明确、投资集中、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高、易于形成新城景观等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的无序蔓延、“摊大饼”式扩展所带来的弊端;然而,新城开发也带来了较多问题,如侵占耕地、交通堵塞、社会空心化等。

从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图的比较可以看出,合肥城市原有的“风扇型”空间形态到1990年代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城市东、北两翼发展缓慢,1995年以后则基本停滞;西南方向的发展则日益强化,同时,扇形三翼之间的楔形绿地逐渐被填充,主城区呈现圈层式外延发展态势。为满足城市快速拓展的需要,改变“单中心、集聚式”发展所带来的问题,1991年总体规划提出,在城市西南和城市西部分别设置合肥工业科技园区(南区、西区),但规模较小。1993年4月,合肥市正式提出“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的发展战略,城市空间拓展开始向西南方向加速转移。原合肥工业科技园(西区)改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随着高新区的发展和老城区的外延,逐渐融为一体。同时,在原合肥工业科技园(南区)的基础上建设合肥新城,新城距市中心9.0km,重点以现代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引进,逐步形成以轻工、机械、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工业为主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大学城的设立以及服务于工业建设的第三产业也快速兴起,使该地区迅速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城市的次中心。至此,合肥“风扇型”城市空间形态已被彻底打破,城市发展呈现出多中心分散发展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