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在改善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既满足城市空间扩展的需要和城市居民谋求宜居环境的愿望,又能与环境和谐一体的空间形态模式。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明确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要满足城市系统演变的最优化,更强调与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强调城市空间的规模与数量的扩张,更关注其内在空间与结构的质量变化。

8.1.1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1990年代以来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Onishi,1994)。沃尔特(Walter,1994)认为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恰林基(Tjallingii,1995)认为,从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来看,可持续城市是生活城(living city)和市民参与的城市(participating city)。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中同样包含了较丰富的生态学思想,这是与当今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相符合的,也是其具有生命力的内在原因之一。

19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形态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Jenks,2004)。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等众多方面。城市规划同样需要考虑和涉及这些因素,并且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形态表现出来,形成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Punter,2005)。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在改善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既满足城市空间扩展的需要和城市居民谋求宜居环境的愿望,又能与环境和谐一体的空间形态模式。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关注生态、促进发展——既要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生态平衡;以人为本、环境宜人——架构与城市区域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内部空间结构紧凑、合理,具有适宜的密度,土地混合使用,城市空间尺度宜人,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注重过程、和谐共生——强调城市空间形态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强调特色、延续历史——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具有活力和美感。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就是在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的过程。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通过构筑便捷、快速、可靠的综合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连片贯通的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建设高质量的城市中心、多样化城市组团、生态型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塑造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城市空间形态。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明确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要满足城市系统演变的最优化,更强调与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强调城市空间的规模与数量的扩张,更关注其内在空间与结构的质量变化。通过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架构,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延续历史、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之目的。因此,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塑造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