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公共性景观的蓬勃发展

城市公共性景观的蓬勃发展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公共性景观的蓬勃发展,首先体现为量的增加。以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为例。[4]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建城市文明,许多城市自发地提出建设“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因此,城市公共性景观区位的改善,在中心城区比重的加大,不仅提升城市形象,还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公众的使用。

1.1.1 城市公共性景观的蓬勃发展

1)数量的增加

城市公共性景观的蓬勃发展,首先体现为量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建设的热潮,各类“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大道”、“商业步行街”、“滨水景观带”的兴建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虽然许多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在形象上千篇一律,在思想追求上俗不可耐,侧重硬质景观而忽视软质景观,缺少对于城市户外环境场地空间的考虑”[1],存在“片面追求视觉形式美,强调纪念性与展示性,忽略人性关怀与生态文化意义”等弊端[2],甚至成为“追求政绩的城市表面美化工程”[3];但是不可否认,城市公共性景观在类型多样化、绝对数量和人均拥有量增加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以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为例。“反思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得失,很重要的一条教训就是使城市远离了自然;如果说成功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开展植树种草养花,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4]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建城市文明,许多城市自发地提出建设“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特别是1992年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以城市广场、公园为主的城市公共绿地得到极大的关注和发展(表1.1、图1.1、表1.2、图1.2),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5]的城市也越来越多(表1.3)。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绿化及公共绿地建设的迅猛发展势头仍在延续(表1.3、表1.4)。

表1.1 1988—1997年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以1~4批国家园林城市为例

img2

资料来源: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公园协会.中国园林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img3

图1.1 1988—1997年城市公共绿地发展趋势分析:以1~4批国家园林城市为例

表1.2 1988—1997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1~4批国家园林城市为例

img4

资料来源: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公园协会.中国园林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img5

图1.2 1988—1997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发展趋势分析:以1~4批国家园林城市为例

表1.3 国家园林城市名单

img6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表1.4 2000—2003年全国城市绿地建设概况

img7

注:1.数据统计范围为设市城市,不含市辖县;
2.自2001年度开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进行了调整: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城市非农业人口(旧)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新)
3.按旧公式计算,2001年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58m2,比2000年增加0.78m2
表中,2001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上一年年增加0.9m2,为同口径比较数据资料来源:根据建设部综合财务司发布的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分析整理

2)区位的改善

20世纪90年代之前,也许人们还无法想象: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区会放弃修建高楼大厦,出现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交通繁忙的市中心城市道路会限制机动车通行,被改造成步行街;一直以来属于建筑(群)附属物、位于建筑(群)角落的景观环境会成为实体建筑的群落中心和视觉焦点……

然而,大量的事实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近十年来大量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公共性景观位于城市中心区。表1.5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期兴起的城市步行街的改造和建设始于并大量位于城市核心地区。2002年以来,根据建设部制定颁布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6]的要求,众多城市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纷纷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上海市更在中心城区采取“双增双减”措施,即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至2004年底中心城区总建筑量减少404.3万m2,新增公共绿地约20.45万m2[7]

表1.5 若干城市步行街区位一览表

img8

资料来源: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商业区与步行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中国商贸》杂志社.中国商业街步行街建设与发展.北京:《中国商贸》杂志社,2003

如图1.3所示,众多研究表明,城市人口密度总体上呈现从市中心区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8]。因此,城市公共性景观区位的改善,在中心城区比重的加大,不仅提升城市形象,还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公众的使用。

img9

图1.3 城市人口密度的分布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