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植物为主体的绿色元素

以植物为主体的绿色元素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植物景观的营造在各类景观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自古以来,以植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最后,植物还有降低噪音的作用。植物与其他元素最大的不同在于植物是有生命的、可生长的元素。植物是软质的景观元素,它通常为我们提供自然的感觉。其中,“建筑功能”指的是植物与墙、柱等建筑元素一样具有创造空间[10]的特征。

2.2.1 以植物为主体的绿色元素

1)传统的延续

一直以来,植物景观的营造在各类景观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造园中对于植物的栽培和运用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9],发展至今对于植物题材的选择更是形成许多传统的手法与独到之处。“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植物以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哲学寓意和文化特征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造园善于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作为某种情感的凭托或表达某一意境。首先,各种植物由于生长环境和抗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其特征、姿态、色彩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松刚强高洁,梅坚挺孤高,竹刚直清高,菊傲雪凌霜,兰超尘绝俗,荷清白无染。杭州西泠印社,即以松、竹、梅为主题,比拟文人雅士清高、孤洁的性格。其次,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节变化,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由此,人们对花草树木的鉴赏,也逐渐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相互交往中,借植物来表达感情;诗词歌赋中,咏草颂花以明志。自古以来,以植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

(2)艺术美学特征

魏、晋、南北朝,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植物的食用和生产功能逐渐淡化,代之的是越来越讲究植物造景中的艺术美学特征。《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帝族王侯“争修园宅”,“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可见当时园林中树木配置已经十分讲究美学和意境。到了宋、元、清时期,对于花木的选择栽植,以及利用园林植物造景已形成独特的风格,造园时十分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例如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为主,花卉以牡丹、芍药、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辅以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手法,综合体现了植物艺术美学特征。

(3)游憩特征

植物观赏是植物最突出、历史最悠久的游憩特征,是人类基于植物艺术美学特征的自发行为。其次,伴随植物所展开的各类主题活动也传承至今,例如中秋节桂花树下赏月品茶、吟诗作乐等。伴随着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改变,如今又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花海中的婚纱摄影活动,林间的氧吧、野营和生态认知,芦苇荡中泛舟感受渔家之乐等等。

2)现代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哲学寓意、文化特征、艺术美学特征以及延续至今的游憩功能外,植物学生态学研究的发展确立了植物在现代景观中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同时,作为一个具有多方面功能的构成元素,植物在心理调节、界定空间、视觉组织等方面的特征也逐渐为人所知并得到运用。

(1)生态特征

研究表明,植物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在改善空气质量、除尘降温、增湿防风、蓄水防洪以及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中起着主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植物能遮挡阳光,吸收辐射,降低温度,增加湿度。据观测,当水泥地表温度为34.5℃时,草坪上为33.3℃,树荫下为31.7℃。在城市中,绿化覆盖率在45%以上的区域,盛夏的气温比其他地区低4℃左右,热岛强度明显降低。其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通常10m2的树林或50m2草坪即可满足一个体重75kg的成年人每天呼吸氧气的需要。第三,植物枝叶能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明显的减尘作用。第四,许多植物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净化空气。例如,忍冬卫矛、旱柳、臭椿、榆、花曲柳、水蜡、山桃是良好的净化SO2的树种,银柳、旱柳、臭椿、赤杨、水蜡、卫矛、花曲柳、忍冬等是净化Cl2的较好树种,泡桐、梧桐、大叶黄杨、女贞、榉树、垂柳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氟能力。第五,很多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据测定,当城镇中闹市区的商场等公共场所空气中含菌量的个数为4~5万/m3时,道路上约为2万/m3,公园中为0.2~0.3万/m3。最后,植物还有降低噪音的作用。

(2)生命的特征

植物与其他元素最大的不同在于植物是有生命的、可生长的元素。首先,植物的变动性在于其随季节和生长呈持续性的改变。例如有些落叶树一年四季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春花嫩芽、夏荫浓绿、秋枫殷红、冬枝枯桠。另外,植物的生命现象还表现在幼树逐渐成长茁壮、青翠。这虽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察觉,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便有相当大的差异。虽然铺装、雕塑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风化作用,但是这种变化与2m高的小树长成10m多高的大树是不可比的。植物这种生命特征使其不可能像水体、铺装等元素那样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被完全控制,它是一种多变化的、生动的、不完美的景观因子。

(3)心理学特征

植物是软质的景观元素,它通常为我们提供自然的感觉。灰尘弥漫、呆板、枯燥的城市环境和人工建筑群,容易使人产生生硬、冰冷、烦躁的感受;植物作为视觉的新鲜剂,不仅在生硬的人为环境中提供相对柔美的感觉,而且富于变化的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也往往给人类聚居环境带来自然、舒畅之感,赏心悦目的效果以及平和健康的心情,具有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

(4)空间特征

卡弗·O.鲁宾尼特(Gary 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Plants,Peopl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一书中曾提出植物的四大功能:建筑功能、工程功能、控制气候功能和美学功能。其中,“建筑功能”指的是植物与墙、柱等建筑元素一样具有创造空间[10]的特征。首先,在空间中的任一平面,运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低矮灌木,可以暗示空间边界。例如,草地和地被植的接界虽不具有实质的视线屏阻效果,但却能暗示空间范围的差异。其次,垂直面上,树干高度、种植的疏密度直接影响空间的封闭感,植物枝叶密度影响空间的包被感。再次,顶平面上,植物的枝叶犹如户外空间的天花板,限制了向上视线的伸展,并影响垂直面的尺度。最后,植物可以有选择地引导或阻止视线的发展,从而形成空间序列。

如表2.4所示,植物创造出的空间形态包括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水平空间、封闭的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特征。

表2.4 图解植物形成的空间形态

img24

续表2.4

img25

资料来源:[美]布施著;侯锦雄,李素馨编译.景观设计元素.台北:淑馨出版社,1985

(5)视觉组织特征

植物的艺术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自身的美感上,还表现在运用植物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可以统一和协调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减弱建筑物粗糙呆板的印象。首先,植物通过重现建筑形状和块面,或将建筑轮廓延伸至其相邻的周围环境中的方式,可以完善设计并提供统一性。其次,植物具有高包容性,可以将环境中所有不同成分从视觉上连接在一起,使杂乱的景色趋于统一。第三,植物大小、形态、色彩、质感与周围环绕物的不同,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起到强调突出某些主题景观的作用。第四,植物的大量叶片、枝干可以封闭视线两旁,为主体景物提供开阔的、无阻挡的视野,从而起到框景作用。第五,植物可以形成立面屏障,对视线进行引导或遮挡,例如林荫道旁列植的行道树对视线有很强的直线向前的引导作用。

3)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误以为植物就像化妆品一样,是附属于建筑的装饰元素,在设计完成阶段添置到环境中去,以提供一些表面的视觉美化效果。这种狭隘的眼光完全忽略了植物在生态、文化、游憩以及创造空间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这种想法容易导致人们对整个景观规划设计职业价值的曲解,以为景观规划设计师只是运用植物装饰户外而已。

以上分析表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的功能是多样化的,不再只是装饰性元素,而是与其他构成元素同等重要或更为重要,是为达到某种既定目标的许多设计元素之一。因此,“种树”也就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种植行为,“种”的过程中寓含着对于哲理和文化的思考,对于环境艺术美学的追求,孕育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各种各样户外空间和活动场所的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