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析

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析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思想和根本宗旨之一。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加快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瓶颈”。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18]表3.2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发展的外在客观要求。

3.2.2 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析

1)人的基本需要与城市发展:内在的本质需要

“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和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7]从城市发展的起源看,作为改造自然的一种人居环境,城市发展主要是满足城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要[8],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提供更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空间,创造更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所指出的:城市之所以为城市,不在其有无城墙,而在于公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创造美好的生活。

人们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需要。人的行为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行为、自发性行为(选择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连锁性”行为)。通过考察人类行为的最基本规律,可以看出人的基本需要(表3.1)。“追根溯源,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可归纳为三类最为基本的要求,即安全、刺激与认同。这三类要求是融合在一起的,并无先后次序。”[9]作为一个高密度的人类聚居的“容器”[10],“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的自身同样发展过程”[11],因此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表3.1 行为理论:人的基本需要

img29

续表3.1

img30

“房屋只构成镇,市民才构成城。”[12]“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思想和根本宗旨之一。1933年的《雅典宪章》即从思想上认识到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基础,强调“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13]。之后,《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进一步强调了人的需要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思想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认为城市和城市规划“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做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14]。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理论是城市发展“人本思想”在实践内容和程序上的重要体现,它强调规划过程中广大市民,尤其是受到规划发展内容影响的市民有权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讨论,决策部门要听取各种意见并要将这些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在规划成果和城市发展中,从而城市发展能够真正全面和完整地体现城市不同利益团体的需求和权利。

正如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上《华沙宣言》所指出的: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当考虑人的发展,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这种需要包括了生理的、智能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同等重要且必须同时得到满足;要将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评判城市规划的最终标准和“每个聚居地建设纲要的目标”。

2)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城市发展:外在的客观需要

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聚居的重要依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干预、影响、改造甚至摧毁自然的能力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世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类消费和生产也不断增长,人均自然资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迫使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对于人类生活的地球生存空间来说,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仅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旦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索取和干预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粮食不足、能源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自然灾害对于人类及其建设的毁灭逐年增加,影响不断扩大,人类用于防灾救灾的经济支出不断增长,环境资源给人类发展的行为方式敲响了警钟。

在这场全球范围的环境资源危机中,城市责无旁贷[15]。首先,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世界耕地逐渐减少,约9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25%的土地上。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城市为满足猛增的人口和消费需求,大规模的向周边地区蔓延,这种无节制开发的实质是庞大的人口与其他生物对于空间资源的竞争,加速了自然资源枯竭和物种灭绝的速度。其次,“城市首要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像生物一样,不断地吸入资源和排出废物(Tickell,1998)”[16],工业化加速了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速率,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物资的短缺,资源的环境质量的下降,将最终导致市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和人口素质的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这与城市发展的初衷相违背。

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加快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瓶颈”。加快城市发展不能再以传统的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是要以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为前提。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17]的观念,从一般的单纯考虑环境资源的保护转变到把环境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社会持续发展旨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提高文明程度的发展机制,生态持续发展旨在使自然界生态系统有长期保持良性循环、进化、再生的生态平衡,经济持续发展旨在人类能够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长期维持其满足需要与经济增长的状态。[18]表3.2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发展的外在客观要求。

表3.2 中国与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比较

img31

续表3.2

img32

资料来源:《2000年研究》小组.公元2000年的中国.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注:1亩≈667m2

尽管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衡量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概括地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①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②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再生资源利用率应低于或等于这些资源的自然(或者管理下的)再生产率,废物排放量应低于或等于环境吸收的能力,有效利用非再生资源并开发新型再生替代资源。③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安全、自由、受教育的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文化的多样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