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为城市安全的保障力

作为城市安全的保障力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3]这是金磊[54]在《中国城市安全警告》一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我国城市安全危机。以城市热岛效应为例。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性景观是城市生态安全不可忽视的有力保障之一。作为一种低强度的土地开发行为,城市公共性景观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迅速减弱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防止城市蔓延,从而降低城市对安全系数的要求。无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是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的提高,都要求城市公共性景观的整体结构趋于稳

3.3.4 作为城市安全的保障力

“我们的城市隐患四伏,灾祸不断。衡阳大火、克拉玛依大火、网吧大火……我们居住在燃烧的城市里;地铁爆炸、公交爆炸、小区爆炸……我们生活在爆炸的恐怖中;停电瘫痪、停水瘫痪、塞车瘫痪……我们煎熬于瘫痪的威胁下;每天生产事故死亡300多人,交通事故死亡300多人,儿童意外事故近200人……我们时刻处于为亲人安危的担忧中。”[53]这是金磊[54]在《中国城市安全警告》一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我国城市安全危机。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洪涝灾害最频繁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800多个县市处于洪水水位以下,洪涝灾害除造成农业损失外,主要是对城市的破坏”;在同级别的地震中死伤较多,“1900—1980年80年间,全球震灾死亡人数120万,中国死亡61万,占全球死亡人数50%”;作为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2%左右,占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左右”;在大气、人类活动影响下,我国每年都产生大量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受泥石流威胁的城市有70余座”[55]……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城市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是生活质量的刻度,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安全作为城市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专家和普通市民的关注。

1)景观保障力分析

“城市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及生态安全等”[56],景观保障力主要指城市公共性景观的开发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生态安全等级,从而维护城市发展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是构建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生态安全的认识比较模糊,忽视了它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造成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安全令人担忧的现状。从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看,我国空气质量满足国家二、三级和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各占1/3;90%以上的城市水源污染,50%以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40%左右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高噪声的污染之中;酸雨污染面积在不断扩大,有的城市酸雨出现的频率达到90%以上,成为世界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57]。我国大多数城市目前的生态安全状况大致相当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在以最严峻和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数量最多的人口和最活跃的经济活动能力。生态安全的削弱意味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下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生态安全业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以城市热岛效应为例。首先,热岛效应造成的高温热浪会引发各种慢性病和传染病,造成大量中暑事件,使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还会加剧大气中的光化学污染,诱发眼疾和呼吸系统疾病等,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市民的生命安全[58]。其次,由于热岛效应引起了城乡间的局地环流,使四周的空气向中心辐射,尤其在夜间易形成逆温层,导致污染物浓度增加,如果城市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事件[59],例如伦敦的烟雾事件和我国兰州的大气污染就与此有关。这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影响城市经济与市民生活的正常运转,例如大雾会使高速公路关闭、飞机航班取消,甚至使得输电线路发生“污闪”而引起大面积停电。第三,热岛效应造成城市气候失常,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雷电、暴雨频率和强度增加,造成局部地区的水灾及道路破坏、交通阻塞、电力中断等,严重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安全。例如一场暴雨就会造成市内交通瘫痪长达数小时之久,甚至造成房屋倒塌等危及生命安全。

由第2.2节可知,城市公共性景观的绿色、蓝色、可变色元素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力军。植物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在改善空气质量、除尘降温、增湿防风、蓄水防洪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主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水作为生命之源,不仅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还能够稀释、化解、净化污染,营造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景观铺装在材料的自然乡土化以及质地的可渗透性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改善城市自然水循环,补给地下水,减少地面沉降[60]。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性景观是城市生态安全不可忽视的有力保障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城市公园、湿地等甚至被视为与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等同等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61]

当然,城市发展中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人力所能阻止和避免的,例如地震。灾难发生时,城市公共性景观提供城市主要的公共性开敞空间,具有疏散人群和避难救护的重要场所,是救灾系统中的重要节点。

最后,城市蔓延使得城市用地规模、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公共卫生、城市基础设施、通讯、环境、商品供应、社会稳定、灾害防控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城市公共安全。同时在同样的灾害面前,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密集、人员流动频繁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损失和危害要远远大于农村地区。例如,“9·11”事件给美国政府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性打击令人震惊,2003年SARS在广州、北京、香港等城市的蔓延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2004年夏天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国最具国际化色彩的大都市在暴雨袭击中遭遇了尴尬和无奈,2003年8月加拿大、美国部分地区大面积停电,每天的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规模越庞大,功能越复杂,公共安全方面潜在的危机也就越明显[62]

作为一种低强度的土地开发行为,城市公共性景观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迅速减弱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防止城市蔓延,从而降低城市对安全系数的要求。一般而言,城市公共性景观的开发强度低,特别是绿地建设对于市政配套设施的依赖性小。因此,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远离城区的环城绿带和公共绿地地区往往呈现出建设密度小、人口密度低、可达性差等特征,迅速减弱了城市所具有的集聚性与规模化优势,从而有效抑制该地区的城市化趋势,控制城市用地向外蔓延的速度。

2)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形态

无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是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的提高,都要求城市公共性景观的整体结构趋于稳定,并且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因此,在时空形态发展上体现为从孤立、破碎走向网络状和系统化(图3.4)。

img42

图3.4 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