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魏 珊
一、引 言
劳动力是对有劳动能力人口的简称。在统计上,国际上将15~64岁人口纳入劳动力统计的范畴[1];在中国,劳动力人口是指法定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最低年龄与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年龄之间的所有人口,即指介于16~59岁的男性人口和16~54岁的女性人口[2]。在研究中,基于与国际接轨的原因,也有研究人员针对中国劳动力问题的研究采用了国际上劳动力的统计准则[3],即认为15~64岁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在本研究中,劳动力人口是指15~64岁年龄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
劳动力只有通过就业才能显示出劳动能力。就业对于劳动力是重要的,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于通过就业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经济上的报酬,而且劳动者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通过就业,劳动者在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实践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开阔个人视野,为实现个人更高层次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现实中,虽然有人以就业市场上的工资水平不足以吸引其就业,而不参加到就业的行列中去,但是这类人不构成有劳动能力人员的主流,能够就业,是大多数有劳动能力人员的基本想法和诉求,同时,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也是国家和政府部门为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制定的基本目标之一。
新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此间,中国经济将在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运行。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实,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耦合的系统,切实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和人口、资源及环境各个子系统中的颈瓶性问题,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做大经济蛋糕,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创造绚烂多姿的文化,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耦合系统中,人口因素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变量。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人口尤其是人口的数量将直接影响到每个个体获取满足需求资源数量的多寡;也表现在人口是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将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同时,也表现在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各种社会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潜力最根本的要素[4]。鉴于此,要分析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离不开对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等)进行综合性的、前瞻性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劳动力就业的基本趋势,从而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新世纪的头20年,也是湖北省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湖北省人口数量排名居全国第七位。人口众多,给湖北省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创造就业机会,将直接影响到新世纪湖北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随着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化,在新世纪的头20年里,湖北省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对于这种趋势的深刻把握,将可以构建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为湖北省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政府部门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提供依据,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健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背景上,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于研究湖北省劳动力的结构及其变动情况(包括年龄结构及其变动情况),把握湖北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基本趋势,分析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手段,为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定战略规划和决策服务。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标包括:
(1)勾画出当前湖北省劳动力人口及其就业的基本特征。包括劳动力中的职业特征、文化特征、城乡特征、年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湖北省劳动力就业供给与需求方面的数量。
(2)在对湖北省劳动力在2000~2020年的中长期内规模把握的基础上,深入认识湖北省劳动力在年龄分布方面变动的规律,为制定科学的就业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3)根据湖北省劳动力总量和结构的变动情况,探讨适合劳动力供给,创造劳动力需求的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二、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特征分析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也使湖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湖北省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口规模的变动,也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作为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重要省份的湖北省,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变化是巨大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既在于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直接推动作用,也在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动大环境下人口生育自身规律的作用。人口发展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就业状况也表现出了一些与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相对应的特征:
1.每年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总体劳动力年龄段人口的规模庞大,对就业的压力大。伴随着中国低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湖北省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连续10年低于替代水平,降到1.8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7‰。进入2000年以来,每年湖北省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没有超过5‰,增长率较低。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也呈现出低增长的态势,每年的劳动力人口增加率除2000年外,都在1‰以下,但是15~64岁人口群体规模庞大,几乎每年都有4200万人,这样庞大的群体对就业的压力大(见表1)。
表1 湖北省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湖北省2000~2004年统计年鉴,15~64岁人口根据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2.湖北省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能够吸纳新增劳动力人口,未就业人口数量逐年下降。湖北省各级政府就业促进战略的实施和劳动者个人的努力使得湖北省未就业人口的数量逐年下降,从业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在2000年,有835.97万人口未就业,到2003年,未就业人口数量为776.81万人,下降了5.16万人;与此同时,每年新增加从业人口的数量要超过新增加劳动力人口。在2001年,湖北省当年净增加劳动力人口19.91万人,从业人口数量增加了29.6万人,在2003年,湖北省新增加劳动力人口0.27万人,从业人口的数量增加了33万人。新增从业人口的数量要大于新增劳动力人口数量,这表明每年湖北省新创造的就业容量能够吸纳当年的新增加劳动力人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湖北省就业促进战略富有成效(见表2)。
表2 湖北省总人口、劳动力人口和从业人口数量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湖北省1999~2004年统计年鉴。其中,未就业人口数量为15~64岁人口总数量减去从业人口数量。
3.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就业结构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规模保持了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就业规模出现了轻微下降,第三产业就业规模显著扩大了,但是,第一产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随着湖北省经济的发展,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增加了。三次产业比从1997年的22.3∶46.6∶31.1变化为2003年的14.8∶47.8∶37.4,第一产业降低了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6.3个百分点。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口数量增长迅速,199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量为896万人,到2003年,从业人口数量为1101.9万人,7年间增加了2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4万人(见表3)。
表3 湖北省1997~2003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三次产业比数据来源于湖北省1998~2004年统计公报;就业人口数量数据来源于湖北省1998~2004年统计年鉴。
虽然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出现了显著下降,但是在第一产业中从业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依然是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出现了一定的上升,但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口的数量出现了下降,从1997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数量占总从业人口数量的22.69%,下降了2.19个百分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和国企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战略的实施,大量原国有企业的从业人员分流到其他行业从业,导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出现下降。
4.湖北省劳动力人口在城市就业的比重上升较快,大于同期在乡村中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向城镇集聚的趋势愈加明显。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劳动力人口聚集于城市的速度较快,1978年,只有458万人在城市中就业,2003年,有1211万人在城市中就业,25年中,城市就业人口增长了3倍;农村中就业人口增长较缓,1978年,在农村中的从业人口数量为1452.3万人,到2003年,在农村中从业人口的数量为2265万人,只增加了1.5倍(见表4),城市就业人口的增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长速率都要大于乡村就业人口。
表4 湖北省1978~2003年城市和乡村从业人口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湖北省2004年统计年鉴。
5.劳动力人口流动性趋向加强,流动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根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5‰抽样数据库数据统计,在15~64岁人口中,有10.91%的劳动力在省内流动,流动到省外的人口只占劳动力人口的1.22%(见表5)。除农业生产领域外,其他职业中,几乎有20%的人员来源于省内人口流动:商业、服务业人员中的28%来源于省内人口流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有21%来源于省内人口流动。省内人口流动繁荣了湖北省的经济,促进了各地信息和资源的流通。
表5 不同职业的人员来源构成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5‰抽样数据库统计所得。
6.从湖北省就业人口的职业来看,湖北省劳动力人口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职业。湖北省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占总劳动力人口的51.05%,其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的比重较低,只有5.22%(见表6)。湖北省流动到省外人口主要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占30.51%,其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省内流动的人口主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38.38%,其次为商业、服务业人员,占21.86%。本地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占57.04%。其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21.26%。
表6 不同人员的职业构成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5‰抽样数据库统计所得。
7.从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来看,湖北省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职业中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人口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总体上,39.18%的劳动力人口只有初中文化程度,29.13%的劳动力人口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占总劳动力人口的6%(见表7)。文化素质不高是湖北省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湖北省必须加强对劳动力人口的文化教育,对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其子女的基础教育。
表7 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 单位:%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5‰抽样数据库统计所得。
8.从从业人员所在企业的所有制类型来看,劳动力在国有、城镇集体和乡村中的从业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在私营和个体企业中从业的人口的比重则不断上升。这反映了从业人员择业主动性增强。从表8中可以看出,在1990年之后的十年时间里,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而在乡村中就业的劳动力的比重下降较大,下降了7.8个百分点。这与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现状相符合,大量劳动力流向城镇企业,从而在乡村中就业的劳动者的比重出现了下降。
表8 从业人员从业企业的所有制类型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1991~200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三、2000~2020年湖北省就业供给分析[5]
就业人口的供给规模受劳动力年龄人口规模的影响,在假设劳动力年龄人口都为合格人口,即劳动力年龄人口不存在各种劳动缺陷的情况下,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规模越大,则就业供给人口的规模也大,反之则小。当然,就业人口的现实规模也可以通过实施诸如劳动准入制度等各种政策变量进行宏观调控,但是,从总体上看,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数量对就业供给人口规模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对湖北省2000~2050年的人口预测,湖北省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供给规模见表9,这部分人口将成为2000~2020年湖北省劳动力人口的绝对供给量。
表9 2004~2020年湖北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规模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关于湖北省2000~2050年人口预测简要说明》。
通过对表9进行分析,我们对未来劳动力年龄人口的供给有如下一些趋势判定:
1.从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总供给来看,湖北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规模具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对就业的压力大。2003年,湖北省劳动力年龄人口为4252.81万人,到2020年,湖北省劳动力年龄人口为4568.60万人,17年间增加了315.7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58万人。因此,简单地说,湖北省每年必须至少创造出18.58万人的就业机会,否则,就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从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变化路径来看,2000~2020年间,湖北省就业人口的供给将经历一个先逐渐增加,然后逐年减少的过程。2010年是就业人口供给的数量峰值时点。该年,就业人口的供给规模将达到4813.7万人。比2003年的4252.81万人多出560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0万人,虽然到2010年后,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规模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比2003年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规模要大(见图1)。
图1 湖北省就业人口的供给情况
3.伴随着整体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劳动力年龄人口也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5%,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变为6.42%。“四普”的老少比为19.3,“五普”的老少比为28.1,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逐渐显现。劳动力人口也呈现出一定老龄化的趋势,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有关数据,在2003~2020年中,湖北省16~25岁低龄劳动力年龄人口先升后降,2007年达到最大值。26~50岁中龄劳动力年龄人口人数较稳定,增加的幅度不大。51岁以上的高龄年龄人口的人数持续增加,增加的幅度较大(见图2)[6]。
图2 湖北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变化情况
四、湖北省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分析
尽管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众多(例如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但是,经济规模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个大的经济实体相对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而相对小的经济实体只能容纳一个相对小规模的劳动力人口就业。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一般用就业弹性表示,它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弹性,即GDP每增长1%将使就业增长的百分比。一般来说,就业弹性会保持相对稳定,而就业弹性的波动情况被认为是各种因素对它的随机扰动。在假设各种随机扰动均值为0的情况下,就业弹性可以简单地用相应时间段内的平均值来表示[7]。
基于这种认识,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本研究对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将按照以下线索进行:
第一,通过对GDP和从业人员增长状况分析,确定湖北省就业弹性参数的具体数据。
第二,通过确定湖北省2004~2020年GDP的增长速度,推导出2003~2020年湖北省就业人口数量规模。
1.湖北省GDP增长的就业弹性分析。根据湖北省1952~2003年GDP与从业人员数据,计算GDP增长的就业弹性状况(见表10)。
表10 1952~2003年湖北省劳动力就业需求弹性
资料来源:湖北省2004年统计年鉴。
从表10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省的就业弹性大致经历了一个逐渐降低,然后再上升的曲线历程。20世纪80年代,就业弹性的数值较大,都在0.1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就业弹性下降的幅度较大。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等。1997年下降到了最低点0.003。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完成,就业弹性出现了上升的趋势。2003年,就业弹性上升至0.112。因此,随着中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在未来的2020年前,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就业弹性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或至少不低于现有水平保持乐观的态度。鉴于此,本研究对2000~2020年湖北省劳动力需求预测的就业弹性数值采取0.112这一水平,应该说,这一水平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弹性水平。
2.2003~2020年湖北省就业人口数量规模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省在2000~2003年间年均GDP增长率为8.79%。这一增长速度对促进湖北省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对湖北省本地资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湖北省是一个水力资源丰富的省,2003年以来,湖北省的电力却出现严重短缺,拉闸限电成了克服能源短缺的常规手段。正因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教授认为,在资源短缺约束下,在未来20年间中国经济GDP在8%以上运行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8]。根据吕教授的预测,在2000~2010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在2011~2020年,GDP的增长速度将在6.5%左右。
借鉴这一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湖北省GDP的增长速度界定为:在2000~2010年,湖北省GDP保持8%的增长速度;在2011~2020年,湖北省GDP保持6.5%的增长速度。加上湖北省GDP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就业需求弹性0.112的假定,我们可以推算出2004~2020年湖北省就业的年增长量和每年的就业总量,参见表11。
表11 2004~2020年湖北省就业需求量预测
从表11可以看出,湖北省就业人口的需求数量是逐年增加的,2020年就业需求将达到3978.32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502.3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55万人。
五、对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几点思考
(一)湖北省劳动力就业需求缺口分析
2004~2020年湖北省的就业状况取决于湖北省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根据前述湖北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状况,我们可以推算出21世纪前20年湖北省劳动力供需的缺口,并由此分析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发展状况。湖北省劳动力供需的缺口状况见表12。
表12 2004~2020年湖北省劳动力人口供需缺口状况
(单位:万人)
注:高中学龄人口和大学学龄人口数据来自湖北省统计局编著的《关于湖北省2000~2050年人口预测简要说明》。
表12中的数据,揭示了如下一些特点:
(1)湖北省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是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长期趋势。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湖北省的劳动力供给在各个年份中都要大于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劳动力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需求缺口。
(2)单纯从绝对数量上看,湖北省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需求缺口较大,需求缺口经历了一个先增加,然后下降的曲线历程(见图3)。2004~2008年,湖北省劳动力需求缺口是逐年增加的,到2008年,达到最大值1152.31万人;2009~2020年,湖北省劳动力的需求缺口逐渐下降,到2020年,需求缺口达到最小值590.28万人。
图3 湖北省劳动力需求缺口情况
(3)由于15~64岁劳动力年龄段中包含了15~24岁年龄段高中学龄人口和大学学龄人口,因此,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需求缺口只是理论上的就业需求缺口,将高中和大学就读学生扣除,将得到实际劳动力就业需求缺口。如果所有的高中学龄人口和大学学龄人口都能够就读,则实际需求缺口比理论需求缺口小得多。实际需求缺口将经历先增加后下降的曲线路径。实际劳动力就业需求缺口将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为257.17万人。到2020年,实际劳动力就业需求缺口为133.16万人,湖北省的就业压力大大得到缓解。
(二)对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特征和劳动力供需状况分析,结合湖北省社会经济改革的大趋势,我们对湖北省劳动力就业有以下几点思考:
(1)由于高中和大学教育并不是普及教育,因此,并不是所有的15~24岁年龄段人口都能够接受教育,因此,现实的劳动力就业需求缺口将要大于表12中的实际劳动力需求缺口。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要重视对15~24岁年龄段人口的调控,通过建立各种劳动准入制度,促使这部分劳动者在其人生的黄金时期学习文化知识。在减低劳动力供给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经济系统中投入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保证经济中人力资源投入要素的质量。
(2)湖北省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城镇倾向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集聚在城镇中,城镇中本身的各种失业现象与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与城镇就业相互交叉和叠加,使得城镇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的焦点。但是,任何企图单方面解决城镇就业而不顾及农村就业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由于人口流动,湖北省的城乡实际上已经耦合成为一个整体。湖北省总人口的11%在省内流动,就业战略的制定必须城乡就业统筹兼顾。
(3)21世纪的前20年,湖北省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是长期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为湖北省的就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1世纪前20年中,由于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不断增加和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此间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老化程度不是很大,这部分劳动者年轻、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人力资源。如果听任失业的大量存在,将坐失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良机。
(4)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要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将就业问题放在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背景中去考虑,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为就业提供足够的就业容量,更好地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解决湖北省的就业问题,需要在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实施相应的就业促进战略,既要重视事前的规划,从战略上规划好就业问题的解决,也要重视事后的解决,针对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并且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
六、促进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战略与对策
综合考虑湖北省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在2000~2020年的变动情况,我们认为,湖北省劳动力人口面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2000年湖北省总计有4211万劳动力人口,平均每年还要新增22万劳动力人口,这些加大了湖北省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湖北省劳动力人口年龄的老化,将影响工作效率,进一步带来劳动冗员的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虽然增强了经济基础的活力,但是也给城镇本来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加了压力。从根本上看,上述问题都来源于劳动力的供给,从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只要能够创造出足够的劳动力需求,并且搭建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联系的平台,防止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脱节,将能够有效地减缓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就业。
为此,课题组认为,促进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创造劳动力需求上,其要点包括:第一,控制劳动力的供给,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提高劳动者的质量;第三,优化就业结构;第四,扶持就业中的难点,促进就业信息的流通。
具体而言,这种需求战略的含义如下:
(一)控制劳动力的供给,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控制人口的增加。具体而言,其内容包括:
(1)发展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随着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虽然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吸纳就业的新的增长点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岗位增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本,中小企业雇用了工业总劳动力的74%;法国的35万家中小型企业雇用了全国职工人数的一半;意大利的90万家中小型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吸纳的就业人数十分可观[9]。湖北省中小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但是在发挥其增加就业岗位的作用上,还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上大力扶持。一方面,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帮助其寻找投资来源,解决其发展中资金的瓶颈问题,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这样,才能让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岗位增加战略中发挥作用。
(2)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每投资100万元,重工业可提供500个就业岗位,轻工业可以提供700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可以提供1000个就业机会。可见,第三产业仍然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在21世纪的前20年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增加就业数量,是十分重要的。
(3)鼓励农业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湖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当前,湖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都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兴建的,目前部分基础设施已经老化或者处于超期服役阶段,农田灌溉设施和水利设施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影响农业的产出效率,弱化了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更新维护,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吸收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此外,湖北省的荒山、荒土、荒水、荒滩面积十分广阔,未利用荒草地、沙地、裸土地、沼泽地、裸岩石砾地、田坎(田埂)等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372329.82公顷[10],对这些可垦后备资源,鼓励民间资金开发,生产农副产品,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还会丰富农副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
(4)继续严格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和规模。劳动力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通过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人口数量,从而减少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数量,将减缓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因此,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自始至终,都是不能有丝毫松懈的。
(二)提高劳动者的质量
其主要内容在于通过控制劳动力供给“水池”的阀门,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劳动力的供给,减轻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冲击;对于劳动力供给“水池”中的人口,提高其质量,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的素质。
在2000年,湖北省15~24岁劳动力人口有802.5万人,预计到2010年,这部分人口的数量大约有1011.39万人(见表13)。这部分人口并不是现实的劳动力,他们正处于高中阶段或者大学阶段,如果这部分人口不加限制地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当然会对就业市场造成较大的压力,但是如果通过扩大教育面,让这部分人口在高中和大学接受科学和技能教育,则能够有效减缓其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压力,同时,他们在学校教育中,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到各种职业技能。
表13 湖北省15~24岁劳动力数量情况 单位:人
具体来说,需要做到:
(1)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确保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特别是要普及农村学龄人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要控制教育收费水平,始终坚持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重。
(2)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如日本,它主要通过函授形式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合格者发给“技能工”证书;德国把职业培训看做经济发展的柱石和民族生存的基础,采取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培训方式;东南亚国家则普遍重视高能技术培训。我国可实行以中、初级职业技术培训为主,高等职业培训为辅的方式;对新生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在岗职工采取分期分批培训、函授培训和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同时要抓好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的继续教育工作。总之,要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优化就业结构
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有:通过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通过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企业结构的优化;通过推动劳动力的地区、城乡流动,促进就业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的优化等。就业结构优化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就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运行。要做到就业结构的优化,必须:
(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必须保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坚持市场化改革就要保证劳动者自由流动和平等就业的权利。中国长期以来实行户籍管理制度,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造成农民在进城谋生时遭遇普遍性的就业歧视,而且使已经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农村人口也面临许多城市人口所没有的困难,如子女的上学问题等。外来人口进城工作是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效补充,而不是竞争伤害。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立和全面落实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制度。
(2)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城乡户籍迁移限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至定居,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取消城市对雇用农民工的限制性规定,保证城市居民和农民拥有公平竞争就业岗位的平等合法权利,保证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保证和鼓励劳动力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减少和消除行政、制度和观念上的壁垒,加快人才顺畅流动,这样有利于及时满足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对各种劳动力的特定需求,进而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不断丰富就业机会和拓宽劳动者的选择范围。
(四)扶持就业中的难点,促进就业信息的流通
其核心内容是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运用倾斜的政府行为对就业难点进行扶持,以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尽快就业。具体而言:
(1)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失业保障制度,以避免人们对失业做出过分消极的心理预期。为此:①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员工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补充保险,并将其作为对企业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②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养老保险要以家庭为主,并加强与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的结合。总之,要扩大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覆盖面与社会化程度,提高人们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心理预期,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
(2)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就业信息的流通,减少摩擦性失业。湖北省现有的就业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功能不全、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容量不大、相互封闭的问题。这种状况使得就业过程中供需双方的信息相脱节,一部分希望获得就业机会的劳动者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希望获得雇员的机构不知道从何处能够找到满意的员工。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公共就业的服务平台,为劳动力和雇主提供相联系的媒介,具体职能包括找职业服务,就业咨询,对特殊劳动力提供就业帮助,收集、研究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为劳动需求方、雇主服务等。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建设和管理,通过举办经常性的招聘会以及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公布信息,及时、全面、便捷地向劳动者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增加其就业机会,还要注意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手段,保持信息更新,给劳动力的供求双方提供高效的服务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庆松:《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2001~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蔡窻等:《2002:中国人口与流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八城市政府调研机构课题组:《中国大城市劳动就业与城市发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年。
4.李建民:《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问题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原华荣:《人口与发展》,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6.黄荣清:《人口分析技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7.辜胜阻:《中国再就业工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8.厉以宁:《中国城镇就业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
【注释】
[1]原华荣:《人口与发展》,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23页。
[2]黄荣清:《人口分析技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8页。
[3]李建民等:《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问题和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4]辜胜阻:《中国再就业工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5]本节中,未加任何说明的数据均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2000~2050年人口预测数据。
[6]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预测数据,该数据中劳动力年龄人口是指15~59岁女性人口。考虑到本研究中对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定义,湖北省劳动力年龄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7]厉以宁:《中国城镇就业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8]2004年10月16日下午,吕政教授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工业经济促进会2004年年会上做主题报告时指出,中国经济以8%以上的增长速度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资源约束将使得GDP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
[9]郭庆松:《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0页。
[10]资料来源:http://www.tdzl.cn/21lw/21lw32.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