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弹性地基反力法

弹性地基反力法

时间:2024-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弹性地基反力法将土体假定为弹性体,用梁的弯曲理论求解桩的横向抗力。其假定地基反力q和桩的位移y的m次方成正比。根据指数m的取值不同,弹性地基反力法可以分为:m=1时的线弹性地基抗力法和m≠1时的非线弹性地基抗力法。弹性地基反力法一般都是采用单参数法,单参数法的一个共同缺点是,桩在地面处的挠度、转角、桩身的最大弯矩及所在的位置等,不能很好地符合实际情况。

5 弹性地基反力法

弹性地基反力法将土体假定为弹性体,用梁的弯曲理论求解桩的横向抗力。其假定地基反力q和桩的位移y的m次方成正比。根据指数m的取值不同,弹性地基反力法可以分为:m=1时的线弹性地基抗力法和m≠1时的非线弹性地基抗力法。这两者在数学上的处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根据指定的参数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n=0时,即地基反力系数为常数,该法由我国张有龄(1937)最早提出,随后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并推广。

(2)n=1,即所谓的m法,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地基抗力随深度逐渐增加。Rowe(1956)、Cummings(1959)等都采用此法进行了研究。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8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均推荐使用该法。

(3)假定桩侧土地基系数在第一弹性零点至地面间随深度增加(呈凹形抛物线),而达到第一弹性零点后保持为常数。

(4)n=0.5,即C法,假定地基抗力系数沿深度呈抛物线增加,该法最早由日本的久保浩一(1964)提出,我国陕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在分析了若干桩基的实测结果后,认为地基系数随深度按0.1~0.6次方增大,因此提出采用C法,《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广泛》(JTJ024—85)在推荐m法的同时,也推荐了此法。

弹性地基反力法一般都是采用单参数法,单参数法的一个共同缺点是,桩在地面处的挠度、转角、桩身的最大弯矩及所在的位置等,不能很好地符合实际情况。其原因一是待定参数不够,二是参数选择不恰当,为了克服此缺点,Matlock &Reese(1960)提出采用双参数法,假定地基反力系数k(z)=img663,通过调整m和n两个参数来改变k(z)的分布图式,但是这种双参数法由于数学上困难,而且其物理意义不明确,在过去很少采用。吴立恒(1985)对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析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叶万灵、时蓓玲[10](2000)统计分析了数十根试桩的水平静载荷试验资料,提出实用非线性计算方法——NL法,《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局部修订时,桩的水平承载力设计推荐采用NL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