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受控源特性研究
一、实验目的
1.测试受控源的外特性及其转移参数,加深对受控源的理解。
2.熟悉由运算放大器组成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1.测量受控源VCVS的转移特性U2=f(U1)及负载特性U2=f(IL)。
2.测量受控源VCCS的转移特性IL=f(U1)及负载特性IL=f(U2)。
3.测量受控源CCVS的转移特性U2=f(I1)及负载特性U2=f(IL)。
4.测量受控源CCCS的转移特性IL=f(I1)及负载特性IL=f(U2)。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四、实验原理
1.电源有独立电源(如电池、发电机等)与非独立电源(受控源)之分,独立源与受控源的区别是:独立源的电势或电流是某一个固定的值或某一时间的函数,它不与电路的其余部分的状态有关,是独立的;而受控源的电势或电流的值是电路的另一支路电压或电流的函数,是非独立的。
2.受控源是双口元件,两个端口一个为控制端口,另一个为受控端口。受控端口的电流或电压受到控制端口电流或电压的控制。根据控制变量与受控变量的不同组合,受控源可以分为四类: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其特性为U2=μU1、I1=0;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其特性为IS=gmU1、I1=0;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其特性为U2=rmI1、U1=0;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其特性为I2=αI1、U1=0。
3.用运算放大器与电阻元件组成不同的电路,可以实现上述四种类型的受控源。受控源的电压或电流受电路中其他电压或电流的控制,当这些控制电压或电流为零时,受控源的电压或电流也为零。因此,它反映的是电路中某处电压或电流控制另一处电压或电流这一现象,它本身不直接起激励作用。
4.运算放大器的“+”端和“-”端之间等电位,通常称为“虚短”;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电流等于零,通常称为“虚断”。运算放大器的理想电路模型为一受控源,在它的外部接入不同的电路元件,可以实现信号的模拟运算或模拟变换。放大器电路的输入与输出有公共接地端,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共地连接。电路的输入、输出无公共接地点的接地方式称为浮地连接。
5.用运放构成四种类型基本受控源的线路原理分析。
(1)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的电路如图4-35所示。
由于运放的虚短路特性,有Up=Un=U1,故又因为i1=i2,所以U2=i1R1+i2R2=i2(R1+R2)=
即运放的输出电压U2只受输入电压的控制,与负载RL大小无关,电路模型如图4-39(a)所示。
转移电压比其中μ为无量纲,又称为电压放大系数。
这里的输入输出有公共接地点。
(2)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将图4-36的R1看成一个负载电阻RL,如图4-36所示。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流即运放的输出电流iL只受输入电压U1的控制,与负载RL大小无关。电路模型如图4-39(b)所示。
转移电导
这里的输入输出无公共接地点。
图4-35 VCVS
图4-36 VCCS
(3)电流控制电压源的电路如图4-37所示。
由于运放的“+”端接地,所以Up=0,“-”端电压Un也为零。此时运放的“-”端称为虚地点。显然,流过电阻R的电流i1等于网络的输入电流IS。
此时运放的输出电压U2=-i1R=-iSR,即输出电压U2只受输入电流iS的控制,与负载RL大小无关,电路模型如图4-39(c)所示。
转移电阻
(4)电流控制电流源的电路如图4-38所示。
即输出电流只受输入电流iS的控制,与负载RL大小无关。电路模型如图4-39(d)所示。
转移电流比为无量纲,又称电流放大系数。此电路为浮地联接。
图4-37 CCVS
图4-38 CCCS
图4-39 受控源电路符号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中,注意运放的输出端不能与地短接;输入电压不宜过高,最好小于5V,不得超过10V;输入电流不能过大,应在几十微安至几毫安之间。
2.在用恒流源供电的实验中,不要使恒流源负载开路。
3.运算放大器应有电源供电(±15V或者±12V),其正负极性和管脚不能接错。
六、实验内容与步骤
1.测量受控源VCVS的转移特性U2=f(U1)及负载特性U2=f(IL)
实验线路如图4-40所示,U1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RL为元件箱模块可调电阻箱。运算放大器应有电源供电(±15V或者±12V),其正负极性和管脚不能接错。实验前,将固定直流电源部分的±12V、GND接入模块上方的±12V、GND插座。
(1)固定RL=2kΩ,调节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U1,使其在0~4V范围内取值。测量U1及相应的U2值,绘制U2=f(U1)曲线,并由其线性部分求出转移电压比u。测量值填入表4-31中。
表4-31 测量数据1
(2)保持U1=5V,令RL阻值从1kΩ增至∞,测量U2及IL,绘制U2=f(I1)曲线。测量值填入表4-32中。
表4-32 测量数据2
2.测量受控源VCCS的转移特性IL=f(U1)及负载特性IL=f(U2)
实验线路如图4-41所示。
图4-40 VCVS
图4-41 VCCS
(1)固定RL=5kΩ,调节直流稳压源输出电压U1,使其在0~5V范围内取值。测量U1及相应的IL,绘制IL=f(U1)曲线,并由其线性部分求出转移电导gm。测量值填入表4-33中。
表4-33 测量数据3
(2)保持U1=2V,令RL从0增至3kΩ。测量相应的IL及U2,绘制IL=f(U2)曲线。测量值填入表4-34中。
表4-34 测量数据4
3.测量受控源CCVS的转移特性U2=f(I1)及负载特性U2=f(IL)
实验线路如图4-42所示。I1为可调直流恒流源,RL为可调电阻箱。
图4-42 CCVS
(1)固定RL=2K,调节直流恒流源输出电流I1,使其在0~0.8mA范围内取值。测量I1及相应的U2值,绘制U2=f(I1)曲线,并由其线性部分求出转移电阻rm。测量值填入表4-35中。
表4-35 测量数据5
(2)保持I1=0.3mA,令RL从1kΩ增至∞。测量U2及相应IL值,绘制U2及IL值,绘制负载特性曲线U2=f(IL)。测量值填入表4-36中。
表4-36 测量数据6
图4-43 CCCS
4.测量受控源CCCS的转移特性IL=f(I1)及负载特性IL=f(U2)
实验线路如图4-43所示,I1为可调直流恒流源,RL为可调电阻箱。
(1)固定RL=2kΩ,调节直流恒流源输出电流I1,使其在0~0.8mA范围内取值。测量I1及相应的IL值,绘制IL=f(I1)曲线,并由其线性部分求出转移电流比α。测量值填入表4-37中。
表4-37 测量数据7
(2)保持I1=0.3mA,令RL从0增至10kΩ。测量IL及U2值,绘制负载特性曲线IL=f(U2)曲线。测量值填入表4-38中。
表4-38 测量数据8
七、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画出各实验电路图,整理实验数据。
2.用所测数据计算各种受控源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3.回答实验思考题。
4.总结运算放大器的特点以及自己对实验的体会。
八、实验思考题
1.受控源与独立源相比有何异同点。
2.试比较四种受控源的代号、电路模型、控制量与被控制量之间的关系。
3.受控源的u、gm、rm和α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测得?
4.若令受控源的控制量极性反向,试问其输出量极性是否发生变化?
5.在测试四种受控源特性时,是否出现转移特性或输出特性与理论值不符的现象?请给予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