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砖与玻璃屋
现代建筑的发展史中,玻璃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材料。外部的光线经由半透明的材料进入室内再漫漫弥散开去,从而创造了一种特别的空间氛围,与那种通常的透明玻璃窗所产生的效果大为不同。简而言之,它引入了光,却没有形状。它引入了光,却拒绝了景。外部的具象世界此时被转化成这一半透明材质上一块块氤氲的光斑,而一团团色彩仍旧在玻璃的表面上得以留存。它保有了材料的透明质感的残痕,创造了一个纯粹的内部空间,而经由光的透射,又暗示了外部世界的状况。
法国人维克多·吉马尔德可能是首位把玻璃砖应用于建筑中的建筑师。他19世纪末设计建造的住宅把玻璃砖与彩色玻璃组合,从而创造出某种奇妙的氛围。几年以后,奥古斯特·贝瑞也把这一材料应用在他的著名的弗兰克林公寓的楼梯间,贝瑞在他的混凝土建筑中希望尽可能大地开窗,而半透明材料满足了他的这一愿望但又不至于采光过度。一次大战后,半透明材料在那些现代建筑的倡导者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应用,佩雷继续在一系列建筑中使用这一材料,而他的学生柯布西耶则在30年代初也加入这一行列。不过,在这一点上,影响或说启发柯布西耶的似乎并不是他先前的老师,而是他的同时代人皮耶·夏洛。夏洛与伯纳德·比耶沃特1932年在巴黎建成了一个立面几乎完全由玻璃砖砌成的达尔萨斯住宅(Dalsace House),即后世称作玻璃屋(Maison der Verre)的建筑。在对于半透明材料的使用和表现上,这一耗时四年之久花费400万法郎(今天约合70000人民币/平方米)的住宅堪称一个划时代的建筑作品(图5-30)。
图5-30 玻璃屋外观
虽然玻璃屋具有某种划时代的意义,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遗忘,沦落为一个优秀但却普通的现代主义建筑。直到1969年弗兰姆普敦拭去覆在它身上的历史尘埃,恢复了它本来的光辉,再现了它作为“典范”的历史价值。这一价值固然体现在多重方面,诸如自由平面,功能分层,精致细部,施工标准化等(25),但最为显著的价值还是在于夏洛通过展现新材料(钢、玻璃)的可能性逼问古典建筑传统的真正本质,尤其是他对于半透明材料的探索与表现。似乎是在这里,西方建筑史对于透明性的不懈追求拐了一个弯,转而发现半透明的多重价值——功能上的透光而不透视,观感上的朦胧与暧昧,空间上的暗示与层次……
这一切首先得益于生产和制作技术的长足进步,具体来说便是玻璃砖制作技术的日臻成熟。这也解释了为何自布鲁诺·陶特1914年的科隆玻璃馆直至夏洛1932年的玻璃屋之间再没有完全用玻璃做围护体的建筑。虽然玻璃的结构性使用在19世纪末的法国即已出现(但仅限于小片的玻璃嵌在混凝土墙体之中),并且后来德国人的技术使得它可以垂直砌筑,但是直到1928年,法国的圣戈班(Saint Gobain)公司才开始在市场上推广它的应用。圣戈班的这种玻璃砖尺寸是200mm×200mm×40mm,四周并设有凹槽。夏洛最早的设想是将它从地面一直砌到屋顶,但因为是新产品,厂家不敢保证在这种高度下墙体不会失稳而拒绝提供担保。为了这个原因,夏洛不得不在玻璃砖后面做了暗藏的钢架,将玻璃砖组织成4块×6块的面板。在后来的设计中,这些面板成为了玻璃屋中最基本的元素。
尽管有技术的进步和由此带来的理论变化,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夏洛选择玻璃砖似乎是一个不得已的决定。玻璃屋位于巴黎一个稠密的高级居住区里,种种现实的限制使建筑师要先用柱子撑起原有建筑的三楼,而后才能开始把这个两层建筑(内部上有一夹层作卧室)像抽屉一般塞进去。这个18世纪的狭长院子的底层极其阴暗,按照传统的开窗方式即便白天也要点灯。因此新建筑中如何获得充足的光线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是,玻璃屋又必须与三楼的原住户共用入口的前院,因此保留私密性也成为至关重要的设计目标。要解决这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要求,只能使用一种大面积的半透明材料,让光线通过而阻隔视线。平板玻璃因为保温不足而被排除,玻璃砖最终入选,因为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而且符合夏洛的美学要求——这一材料能够创造一种“无止境的表面”。
此时,公共与私密的界限被打破了。室外的人从一面墙上捕捉到室内的活动,室内的人却在这面墙上看到了日月的变迁。公共与私密的区分不再那么绝对。夏洛还特意在室外加了两盏大灯,以在晚上感受到“阳光”。玻璃砖墙就像一层细胞膜那般双向选择——穿透或是反射。它一边凸显着自己,一边捕捉着两边的光与活动。无论在哪边它都像是个银幕,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图5-31,图5-32)。
图5-31 玻璃屋室内(一)
图5-32 玻璃屋室内(二)
这座建筑中的半透明效果不仅仅通过玻璃砖来获得,夏洛以他家具设计师的背景和对于材料的敏感,也以一些别的材料来达到空间和视觉上的半透明性。在一楼通往二楼的主楼梯被封闭在一处弧形可以移动的围护中,这一围护不仅可以通过其开关的不同状态来改变空间范围,还因为它的制作材料——穿孔金属板——使得知觉在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转换。光线的细微变化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身体经验。这种细微变化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视觉与知觉变化,玻璃屋也因此超越了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变换到诗意的微妙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