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画匠和木匠的介绍,晋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可依构造之别分为三件型、四件型、五件型和七件型四类(见图2.1)。三件型由“盖檩”、“圪夹替”[2]与“下替”构成,相当于清代官式建筑中的檐檩、檐垫板和檐枋[3]。四件型在盖檩下增加了“抱檩替”,类似大式建筑中的挑檐枋。五件型则于下替上部增加了类似平板枋而尺度较大的“普拍”。在大式做法中,拱垫板仍然保留着宋式“拱眼壁”的称谓。七件型将圪夹替下移,并于其上增设“上替”,类似清式大额枋。在五台山诸寺院中,三件型与四件型多用于配殿、外廊等次要建筑,一般采用小式。五件型是较高等级的建筑类型,多用于纵轴线上的正殿,无论大式、小式都很常见。七件型多为大式,除用于规格较高的正殿之外,更多地用在牌楼中。
图2.1 晋北地区主要的建筑类型[作者绘制]
晋北画匠将彩画中重点装饰的盖檩、普拍和(上)下替通称“檩替”[4]。檩替部分的上五彩常以“檩头”、“檩花”、“卡头”和“池子”四部分组成,相当于苏式彩画中的箍头、卡子、岔口和方心(见图2.2)。其中前三种俗称图案,与池子组成了三段式构图。晋北画匠将檩头两端的色带称作檩条,并将清式楞线称作“池子边”。本书为方便叙述,增加了檩头底、檩头心、檩花底、卡头线、池子线、池子底与池子心等几种称谓。其中檩头底、檩花底与池子底表示上五彩各组成部分的底色,檩头心和池子心表示檩头与池子内的纹饰。池子线相当于清式方心线,尤指方心端部。卡头线则与池子线对应,相当于清式岔口线。
图2.2 上五彩的构图与名称[作者绘制]
现存传统上五彩[5]的基本构图主要分为四种,即池子居中的顺三段式、图案居中的倒三段式、池子居中,双檩头三池子的顺五段式,以及图案居中,三檩头双池子的倒五段式(见图2.3)。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下替和盖檩以三段式构图为主,但少量盖檩出现了顺五段式或倒五段式。普拍以海墁式为主,有时在柱顶或开间两侧开小池子。除某些垂花门外,开池普遍较短。普拍的构图基本相当于倒三段式或倒五段式,与盖檩和下替形成对比关系(见图2.4)。至于七件型上替的构图,则与下替基本类似。三件型与四件型建筑的彩画构图往往相对灵活。因为此类建筑的檩替往往较为窄长,所以画匠有时会适当增加檩头的长度,甚至开小池子。虽然四件型没有普拍,但画匠常将普拍的做法用于抱檩替中,以增加构图的变化。
图2.3 上五彩的四种基本构图[作者绘制]
图2.4 上五彩构图示意[作者绘制]
图2.5 上五彩构图的变化[作者绘制]
五彩画有时还会通过增加上搭包袱的方式来丰富构图,俗称“搭背池子”。至于与下搭包袱对应的“下包池子”,则较少出现。实际上,上五彩中的搭背池子并未形成独立的构图,它们仿佛插入三段式构图一般,池子两侧也没有类似苏画的聚锦。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搭背池子的构图会根据构件长度与高度的比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三件型结合时,搭背池子多由盖檩搭至下替;与四件型结合时,或覆盖全部构件,或止于圪夹替;与五件型结合时,则止于圪夹替或普拍。在五台山的周边地区,盖檩开始采用七段式,普拍的池子也逐渐扩大,形成比例更加协调的倒五段式构图。这些变化,无疑显示出不同彩画体系之间的交流[6](见图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