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狮子与吞口

狮子与吞口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晋北地区,狮子意味着“四时如意”或“事事如意”。上五彩中的吞口往往生双角,有些鼻上套环,垂以缨络。在现存传统彩画中,吞口的表现与狮子相近,但用金量略减而色彩更加丰富,主要包括绿、蓝、红诸色。狮子与吞口的早期造型存在着较多的变化。宋《营造法式》将无角的狮子与独角的狻猊区分开来,双角的麒麟则与吞口类似。清代上五彩中狮子的画法基本延续了明代特征,狮身有的饰有火焰,有的则没有。

2.2.2 狮子与吞口

五台山早在唐代便因《八十华严经》的翻译与法藏、澄观等人的倡议而被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22]。《华严经》称,“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23]。雍正版《山西通志》亦载有“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24]。在民间传统中,文殊菩萨的坐骑或为青狮,或为狻猊。在“狻麑,如虦猫,食虎豹,即狮子也”[25]等记载中,狻猊也常与狮子混为一谈。同时,佛陀亦有“人中之狮”的称谓。在晋北地区,狮子意味着“四时如意”或“事事如意”。当龙凤与狮子同时出现时,还有“四时(狮)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的含义。

狮子的特殊地位使之大量出现在上五彩的檩花、池子心和柱头,同样有类似龙凤的降、升之分(见图2.16)。狮子的形象头大腿短,眼如铜铃,由头顶至尾端披有一身厚重的鬃毛。同样的鬃毛还出现在下颚、爪部和腿侧。狮子大都把玩有缠绕绸带的绣球,雄性特征较为明显[26]。绸带同样取一波三折的画法,同火焰和飘动的鬃毛一样栩栩如生。就表现而言,狮身多用片金,鬃毛沥粉挂白线并施展色,色彩以绿居多。

img37

图2.16 上五彩中的狮子[作者拍摄]

img38

图2.17 立体的吞口造型[作者拍摄]

晋北与晋中传统建筑的柱顶常以泥土塑造状如兽头的“吞口”,如同将柱头吞入口中一般,这种做法有时也延续到石枋中(见图2.17)。立体的吞口时常转入平面的上五彩,除施于柱头外,也少量出现在海墁式构图的普拍(见图2.18)。吞口“没有规定要哪一种,四不像也行,跟兽一样也行,讲究你别出心裁”。上五彩中的吞口往往生双角,有些鼻上套环,垂以缨络。在现存传统彩画中,吞口的表现与狮子相近,但用金量略减而色彩更加丰富,主要包括绿、蓝、红诸色。

img39

图2.18 上五彩中的吞口[作者拍摄]

img40

图2.19 陶本《营造法式》所载的狮子与麒麟

[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三·飞仙及飞走等第三]

img41

图2.20 吞口的早期形象[作者拍摄]

狮子与吞口的早期造型存在着较多的变化。唐代山西运城万荣县出土的薛儆墓同时出现了无角与双角的狮子形象[27]。宋《营造法式》将无角的狮子与独角的狻猊区分开来,双角的麒麟则与吞口类似(见图2.19)。明《三才图会》复将无角的狮子与狻猊合而为一,麒麟则成为独角[28]。清代上五彩中狮子的画法基本延续了明代特征,狮身有的饰有火焰,有的则没有。从画法上的差异可以隐约看出狮子仍然介于神兽与凡兽之间。吞口则综合了鹿、虎、狮与麒麟[29]等特征,颇似武将盔甲上的装饰(见图2.20)。这种张口吞噬的形象在山西的北魏墓葬中已有实例,但其神异成分在后期已淡化了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