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软草与夔纹的类型
图2.21 软草、夔纹及其相关图案[作者绘制]
表2.7 晋北常见彩画图案对照表
软卷草在晋北俗称“软草”或“草股子”,是五彩画最常见的纹饰之一(见图2.21)。软夔龙则称“草龙”,即“软草带了头就叫草龙”。因为五台地区有“直叫夔龙、软叫草龙”的说法,所以硬卷草与硬夔龙皆称“夔龙”。为加以区分,本书暂将硬卷草称为夔纹[30],并将“夔龙”定义为硬画法。清式软把子草在晋北俗称“草把子”,即“用一根带子捆的软草”。做退色处理的软草俗称“退色草股子”和“万卷书”。因为这种纹饰形似五台地区一种名为“莜面靠烙烙”的面食,所以亦称“软靠烙子”。为方便叙述,本书将退色和展色处理的软草简称为退软草和展软草。退色草龙俗称“万卷草龙”,即“龙的样式,用万卷翻”。本书将之与展色草龙简称为退草龙和展草龙。同样,本书从通称“退色夔龙”的图案中区分出退夔纹与退夔龙,并从相应的展色图案中区分出展夔纹与展夔龙。极具地方特色的“汉纹锦”也是上五彩中的一种常见图案,汉纹锦至少由两层不同形式与色彩的展夔纹相互穿插而成(表2.7)。
软草出现在除抱檩替之外的所有重要构件中,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的“蔓”,即普通的双线纹样(见图2.22 (a))。另一种分为蔓、叶和嘴,也就是由蔓上翻出了一些草叶和草芽(见图2.22(b))。软草的造型“讲究恰到好处,要不长不短”[31],做得“活”则为美。在很多传统彩画中,自由流畅的草蔓依旧带有龙凤尾部一波三折的感觉。软草多以沥粉贴金表现。草把子的处理手法与软草类似,草龙则以龙头结合软草的蔓、叶和嘴,常以片金表现。夔纹与夔龙的施用范围以檩替为主,图案变化没有软草丰富,但关键在于疏密之间的处理(图2.22(c))。二者的表现仍为沥粉贴金。
图2.22 软草与夔纹[作者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