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上五彩的檩头与檩花
上五彩的檩头以外侧双排檩条、内侧双排孔雀眼、中央檩头心的形式最为常见(见图2.40(b)~(c))。三者以金线相隔,其间距离可以适当调整,以适应构图的需要。在檩头与檩花交界处,通常绘有一排如意头。孔雀眼类似苏式彩画中的连珠带,以上吊形式居多。其色彩多取赭、红、绿、蓝。采用暖色时,可以增加色彩的对比效果。如意头除上述色彩之外,有时也以片金或灰色表现。
图2.40 上五彩的檩头构图[作者绘制]
当构件较短时,画匠会去掉檩头心,仅施单排檩条、孔雀眼和如意头,乃至仅作单排檩条,相当于普通檩头的一半(见图2.40(a))。当构件较长时,檩头增加为两个,二者之间的处理相当于苏画中的盒子(见图2.40(d))。出于构图或审美所需,画匠还增加了一些别出心裁的檩头纹样。如将檩条处理成孔雀眼,形成并列的双排孔雀眼(见图2.40(e));在孔雀眼内侧增加单排或双排三角形连续的出三尖,或者仅绘双排出三尖(见图2.40(f));在每颗孔雀眼一侧镶嵌一枚如意头,并在孔雀眼两侧绘制软草等(见图2.40(g))。在双檩头的情况下,亦出现了将内侧孔雀眼转换为展色方格的造型(见图2.40(h))。
上五彩的檩头心大致可以分为花卉型与开池型两种,在彩画中结合绘制。花卉型以团花为主,或为单朵,或为三朵,多与软草、草把子、夔纹或蝠纹等图案相互套连。花卉及其组成部分虽然在构图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具体造型却异彩纷呈,少有程式化的痕迹。首先,画匠运用不同的图案来代表不同的含义。花心采用大理石或宝珠时多与软草结合,整朵团花如同悬于绸带上的珠玉一般,“又有富贵又有宝”(见图2.41(a)~(d))。花心采用寿字时多与蝠纹结合,组成“福寿双全”(见图2.41(e)~(g))。此外,仅用寿字而不绘花瓣的做法也很常见。其次,花卉不仅简繁不一,而且种类多样。就团花而言,复杂的施双路,简单的绘作柿蒂纹形式。莲花则以立面形象出现,与自由的展软草相结合,与团花产生了明显的对比(见图2.41(h))。
图2.41 上五彩中的花卉型檩头心[作者拍摄]
图2.42 开池型檩头心的池子线种类[作者绘制]
开池型檩头心如同将构件中央的池子旋转了90度,复杂的还会增加卡头。檩头底除点缀有软草、夔纹、蝠纹之外,还增加了金钱落地和筛底梅等图案。池子线绘作折线时称“宝剑池”,绘作曲线时则称“海棠池”。所谓海棠池,“就是四瓣海棠花的变形,不管缺几个角都属于海棠池”。为方便叙述,本书将弧形的池子线称作海棠式,出尖的则称出尖海棠式。按照画法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双瓣海棠式、双瓣切角海棠式、四瓣海棠式、四瓣切角海棠式、八瓣海棠式,以及双瓣出尖海棠式、四瓣出尖海棠式和八瓣出尖海棠式(见图2.42)。折线画法除方形之外,还有方形切角式和盘长式。此外,草把子和夔纹也是常见的池子线形式。
图2.43 上五彩中的开池型檩头心[作者拍摄]
就檩头部分的池子线而言,运用最多的是海棠式与出尖海棠式(见图2.43(a)~(b))。事实上,花卉型檩头心的花心除圆形之外,有时也会处理成各类海棠式或出尖海棠式。增加卡头时,池子线与卡头线的造型有时相同,采用四瓣出尖海棠式、八瓣出尖海棠式、双瓣切角海棠式或四瓣切角海棠式(见图2.43(c)~(d));有时则不尽相同,如以轮廓线相近的四瓣出尖海棠式池子线结合草把子式的卡头线。最简单的池子心仅做大理石纹,复杂的采用金、色相间的博古、花鸟等图案。双檩头中央盒子的处理相对复杂。除上述手法之外,有的仅绘龙纹(见图2.43(e)),有的在退软草或退夔纹围合的池子内施平金底,绘人物故事(见图2.43(f))。在构件很长的情况下,甚至会增加檩花,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三段式构图(见图2.43(g))。
上五彩盖檩和下替的檩花图案中常常套连有多种元素,如龙凤与吞口中的宝珠、太阳、云纹和展软草;软草与夔纹中的团花;退软草与退夔纹中的软草、草龙、花卉、蝠纹、宝珠和聚宝盆,以及花卉中的夔纹和软草等。此外,还有一种由夔纹(夔龙)和软草(草龙、草把子)套连而成的图案,二者通过双线组成的面形成此起彼伏的层次效果,时而夔纹在上,时而软草在上,“跟编织一样编进去”。为方便叙述,本书暂称夔纹编软草(见图2.44)。该图案往往与各色花卉或寿桃结合绘制。另一种由团花发展而来的对称图案中央以寿字为花心,两侧各置一花,多为形态各异的西番莲(见图2.45)。整个图案中套连有软草、蝠纹及小型团花,有时还以翻卷的软草裹作莲叶状。本书暂称之为寿字团花。
图2.44 上五彩中的夔纹编软草[作者拍摄]
图2.45 寿字团花图案[作者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