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五彩的卡头与池子线

上五彩的卡头与池子线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五彩中的卡头由卡头线和卡头图案两部分组成,其中卡头线与池子线的关系十分密切。造型不同的卡头线与池子线极大丰富了彩画的内容,构成了传统上五彩的重要特征。上五彩中的卡头图案以各色花、草为主,兼施宝珠与云纹。总体而言,在各类卡头和池子线图案中,形式多样而穿插自由的展夔纹、汉纹锦、云纹和如意头最能体现上五彩图案的套连特色。

2.3.2 上五彩的卡头与池子线

上五彩中的卡头由卡头线和卡头图案两部分组成,其中卡头线与池子线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卡头仅绘卡头线,有些则仅绘图案。不设卡头线时,卡头图案便与池子线结合起来。根据造型上的差异,常见的卡头线与池子线可以分为以线条为主的宝剑式、单瓣海棠式、单瓣切角海棠式、三瓣海棠式、三瓣切角海棠式、五瓣海棠式、三瓣出尖海棠式、五瓣出尖海棠式、七瓣出尖海棠式;以及以图案为主的软草式、草把子式、夔纹式、退软草式、退夔纹式、展夔纹式、汉纹锦式、如意头式和云纹式(见图2.46)。因为海棠、软草和草把子形式的卡头线或池子线易于同卡头图案结合,所以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运用。

img67

图2.46 卡头线与池子线的常见类型[作者绘制]

img68

图2.47 卡头线与池子线的组合[作者拍摄]

不设卡头线时,池子线的造型集中在三瓣海棠式、三瓣切角海棠式、三瓣出尖海棠式、五瓣出尖海棠式、七瓣出尖海棠式、软草式、草把子式、夔纹式、退软草式、退夔纹式、展夔纹式、汉纹锦式、如意头式和云纹式。卡头线与池子线造型相同时,多取宝剑式、单瓣海棠式、三瓣海棠式、三瓣出尖海棠式、五瓣出尖海棠式和夔纹式。卡头线与池子线造型不同时,宝剑式池子线多与硬画法的夔纹式或展夔纹式卡头线相结合。软草式或草把子式池子线多与软硬兼施的卡头线相结合,如软画法的云纹式或硬画法的展夔纹式。海棠式池子线以三瓣居多,与之结合的卡头线主要包括草把子式、宝剑式、云纹式和汉纹锦式(见图2.47)。其他各类海棠式池子线多与各类软草式和汉纹锦式卡头线结合,二者的轮廓线往往会尽量保持一致。造型不同的卡头线与池子线极大丰富了彩画的内容,构成了传统上五彩的重要特征。虽然卡头线与池子线有多种画法,但前者多用沥粉金线,后者多用沥粉挂白线。二者之间的池子边或为平涂、或为双展,浅色多靠池子线。

img69

图2.48 卡头图案的组合[作者拍摄]

img70

图2.49 搭背池子的池子线做法[作者拍摄]

上五彩中的卡头图案以各色花、草为主,兼施宝珠与云纹。同檩花类似,卡头图案也是多种元素套连的产物,“要不雷同就显得没意义了”。比方说,软草与夔纹除采用夔纹编软草的形式之外,多与团花结合;退软草与退夔纹多配宝珠和如意头;展夔纹多配云纹、如意头、团花、宝珠、软草和蝠纹;花卉和云纹则与如意头、宝珠、软草、夔纹和蝠纹组成相对复杂的图案造型(见图2.48)。虽然卡头图案多数施于卡头线靠近檩花的一侧,但偶尔会置于卡头线和池子线中央,乃至伸入池子心。有时候,卡头图案将卡头线和池子线套连起来,不仅模糊了二者的边界,而且产生了一种打破常规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也很难对卡头图案、卡头线和池子线进行严格的划分。总体而言,在各类卡头和池子线图案中,形式多样而穿插自由的展夔纹、汉纹锦、云纹和如意头最能体现上五彩图案的套连特色。

上五彩中搭背池子的池子边较为统一,由外至内通常绘有退软草、花草以及孔雀眼和如意头组成的连续图案。与清代晚期的苏式彩画不同,退夔纹一般不用在搭背池子中。退软草常做多色退色,造型虽然“要紧凑”,但要留出退色的余地,即“放色要都能放进去”(见图2.49)。池子边的花卉包括莲花西番莲、牡丹等,分别以金、红、黑、绿等色为底。孔雀眼以上吊为主,如意头端部向内,布局也相当紧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