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比例关系与模数化差异

比例关系与模数化差异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现存实例可知,当下五彩在不同构件中采用顺三段式构图时,池子与彩画长度的平均比例约为46%;采用倒五段式构图时,平均比例约为51%。所有这些因地制宜的处理,均被晋北画匠称作“减图法”。但新增的全花与半花多不完整,亦为破一全破二半形式。一绿细画中的莲瓣多数靠池子边布置,很多还并有一排棒槌,本书暂称“莲瓣棒槌”。为调整构图,莲瓣棒槌可增至两路或三路。

3.1.2 比例关系与模数化差异

下五彩和一绿细画的构图方式虽然种类多样,但均以顺三段式和倒五段式为代表。按照张占平的说法,下五彩池子与图案的比例关系应当保持一致,即“大人有大人的心胸(池子),小人也有小人的心胸,人讲胸宽就气量大,膀子(图案)大了没心胸还能喘得过气来”。张晓波亦称,一绿细画池子与彩画长度的比例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一般是1/2”。根据现存实例可知,当下五彩在不同构件中采用顺三段式构图时,池子与彩画长度的平均比例约为46%;采用倒五段式构图时,平均比例约为51%(见表3.1)。一绿细画的相应比例分别为45%和54%,均在50%左右(见表3.2)。两种彩画的其他构图,以及各类构图在盖檩、普拍和下替中的平均比例也在1/2上下,但下五彩的比值总体上比一绿细画更趋一致。

表3.1 顺三段式与倒五段式下五彩池子与彩画长度的比例

img120

(顺三段:1.代县城隍庙山门盖檩;2.阎宅侧门盖檩;3.佛光寺韦驮殿前檐次间普拍;4.定襄关王庙丁栿;5.显通寺大文殊殿山面下替;6.显通寺钟楼首层次间下替;7.塔院寺大藏经阁尽间上替;8.罗睺寺大雄宝殿次间下替肚皮;9.佛光寺伽蓝殿明间下替;10.悬空寺配殿桃尖梁。倒五段:1.显通寺大文殊殿后檐明间下替;2.佛光寺韦驮殿前檐尽间抱檩替;3.佛光寺韦驮殿前檐次间下替;4.显通寺钟楼首层次间普拍;5.显通寺钟楼首层明间普拍;6.佛光寺韦驮殿前檐次间抱檩替;7.显通寺山门次间下替;8.显通寺大文殊殿山面普拍;9.罗睺寺大雄宝殿明间下替肚皮;10.塔院寺大藏经阁尽间下替)

表3.2 顺三段式与倒五段式一绿细画池子与彩画长度的比例

img121

(顺三段:1.净信寺后殿配殿次间下替;2.晋祠圣母殿外廊尽间下替;3.资寿寺弥陀佛殿尽间普拍;4.晋祠唐叔虞祠正殿内檐尽间下替;5.榆次城隍庙正殿内檐下替;6.净信寺前殿配殿次间下替;7.榆次城隍庙正殿抱厦尽间下替;8.晋祠水母楼次间下替;9.净信寺前殿配殿二柁;10.榆次城隍庙寝殿桃尖梁。倒五段:1.晋祠水母楼次间普拍;2.资寿寺配殿二柁;3.榆次城隍庙寝殿次间盖檩;4.榆次城隍庙鼓楼明间下替;5.资寿寺弥陀佛殿二柁;6.净信寺正殿耳房尽间盖檩;7.晋祠关帝庙正殿内檐盖檩;8.净信寺后殿配殿次间普拍;9.汾阳二郎庙正殿大柁;10.晋祠关帝庙正殿二柁)

下五彩全花与半花组成的蜂窝状二方连续图案显著增加了图案部分的模数化程度,莲瓣的增减则有助于细微处的控制。图案位于构件端部时,多以一朵全花、两朵半花和相应的莲瓣结合,相当于清式一整二破或一整二破加一路,本书暂称“一全二半”(见图3.6(d))。靠檩条的花棒槌亦可为半花,或者全花、半花的一半,后二者暂称“破全花”和“破半花”。构成全花轮廓的六边形虽无严格的角度限定,但底边与莲瓣之间的夹角以60度和45度居多。左右两端的莲瓣可以随构图需要而任意增减,但无双路并列的画法。

当构件较短时,画匠或不用花棒槌,仅以单路(见图3.6(a))或对称莲瓣作为修饰(见图3.6(g));或以全花和半花组成“全半套连”(见图3.6(b)),类似旋子彩画中的勾丝咬或喜相逢;或将半花去掉,以全花与左右对称的莲瓣组合(见图3.6(c))。所有这些因地制宜的处理,均被晋北画匠称作“减图法”。当构件增长时,若全花靠檩条,则其后可以增加一朵全花和四朵半花组成的“一全四半”,相当于两个一全二半相连(见图3.6(e))。更长的还有在全花和一全四半后再增加一个全半套连(见图3.6 (f)),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若半花靠檩条,则其后可以增加莲瓣(见图3.6(h))或全半套连(见图3.6 (i)),二半一全后至少要增加一路与池子线同向的莲瓣(见图3.6(j)),一全四半则适于尺寸较长的构件(见图3.6(k))。若破全花与破半花靠檩条,则花棒槌的组合与全花或半花靠檩条时基本类似(见图3.6(l)~(q))。

下五彩图案夹于两池之间时,若全花居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一全四半(见图3.7(b)~(d))。若两侧简化为对称莲瓣,则与全花组成了一全四莲(见图3.7(a))。一全四莲和一全四半均可置于全花两侧,形成加长的图案造型(见图3.7(e)~(f))。若半花居中(见图3.7(k)~(l)),两侧除增加莲瓣之外,亦可增加一全二半,偶尔还有一路棒槌与莲瓣并列(见图3.7(g)~(h))。在两侧不对称的情况下,图案基本上在端部造型的基础上略加调整(见图3.7(i)~(j))。

img122

图3.6 构件端部花棒槌的组合[作者绘制]

img123

图3.7 池子之间花棒槌的组合[作者绘制]

在一绿细画中,草片花位于构件端部时也有一全二半的画法,但弧线轮廓使图案的组合无法像花棒槌那样统一。就现存实例而言,有全花与半花结合的一全二半(见图3.8(b)、3.8(d)),有全花与破半花结合的“一全破二半”(见图3.8(a)、3.8(c)),还有破全花与半花结合的“破一全二半”(见图3.8(e))。无论形式如何,全花与半花间的距离均可自由调整,且二者之间大都不绘莲瓣。

事实上,一绿细画与下五彩不同,靠檩条布置的草片花多取破全花形式,而“破一全破二半”则是最常见的组合(见图3.8(g)~(k))。此外,亦可见到破半花靠檩条的做法(见图3.8(m)~(q))。当构件较长时,全花与半花之后同样可以增加一朵全花和两朵半花。但新增的全花与半花多不完整,亦为破一全破二半形式。其后若增加一朵破全花,池子线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见图3.8(e))。一绿细画中的莲瓣多数靠池子边布置,很多还并有一排棒槌,本书暂称“莲瓣棒槌”。为调整构图,莲瓣棒槌可增至两路或三路。在纵向破为一半的构图中,亦有类似的画法(见图3.8(f)、3.8l、3.8(r))。

两池之间的草片花多取对称造型,以一全破四半为基础,两侧分别增加莲瓣、莲瓣棒槌以及破一全破二半(见图3.9)。但就单侧而言,无论莲瓣还是全半结合的草片花,一般只重复两次。当破一全破二半叠合起来时,会产生一种鱼鳞般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