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下五彩中的花棒槌

下五彩中的花棒槌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下五彩中花棒槌的组合与旋子彩画颇有相近之处。花棒槌本身多数分为三个层次。所谓“棒槌”,主要针对头路瓣而言。花棒槌的花心多由三至四瓣花瓣构成,普遍与二路瓣同向。下五彩的池子线多随莲瓣或花棒槌的轮廓而绘作宝剑式,三瓣海棠式和三瓣出尖海棠式也间或出现。花棒槌的表现较为简单,轮廓黑线挂白线,各路花瓣以平涂为主。花棒槌之间的莲瓣和角花无论形式如何,普遍施单向双展或双向双展。

3.2.1 下五彩中的花棒槌

下五彩中花棒槌的组合与旋子彩画颇有相近之处。除与一整二破相应的一全二半之外,全半套连的两种形式亦与旋子彩画有关。第一种以头路瓣相拉接,类似旋子彩画中的勾丝咬(见图3.12(a)~(c))。全花往往相对完整,半花则形态各异,有的仅绘出头路瓣。第二种类似旋子彩画中的喜相逢,头路瓣中仅个别花瓣在全半交接处做变形处理(见图3.12(d)~(e))。类似的画法也出现在晋北地区周边,紧邻阳泉的河北正定隆兴寺就是一例(见图3.12(f))。

花棒槌本身多数分为三个层次。花心和二路瓣的外轮廓普遍绘作圆形。全花外轮廓和备线虽然皆为六角形,但头路瓣仍会绕二路瓣的外轮廓做圆形排列。为方便绘制,晋北画匠在“开全花”时会先按构件的高度做出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内切圆即为头路瓣的外轮廓(见图3.13)。这道轮廓线在完成绘制后并不保留,而是根据需要以折线“打角子”。备线起到了充实构图的作用,“添了它看着就密啦”。

所谓“棒槌”,主要针对头路瓣而言。在晋北地区,棒槌“就是个闷圪蛋,就是笨的意思”,但“笨也有规范”。具体而言,“好营生就是圆球转,人一看到圆润的感觉,就有富态感”。也就是说,每片花瓣都要尽量绘作圆形,如同寿桃的俯视图一样“要收口”。寿桃的形象增加了花棒槌的吉祥含义,使之相当于“用好多的寿字组合起来”。虽然没有收口的棒槌被画匠贬为“铁丝勾勾”,但在晋北早期的下五彩中,仍留有很多不收口的实例。由此可见,收口的形象当为晚期的发展。花棒槌的二路瓣当由立面的莲花演化而来,花心的造型更加多样,包括西番莲、牡丹、梅花和菊花等。

花棒槌的花瓣都是随手绘出的。因此,头路瓣的瓣数是“随意的”,“六个、八个都可以,七个也可以”,花瓣怎样旋转也“无所谓”。但画匠多为方便定位而在全花的上下左右各绘一片,并于其间添加四片,合为八片(见图3.14(a)~(b))。另一种方法是纵向花瓣对称分布,类似旋子彩画的做法(见图3.14(c)~(d))。当构件尺度增加时,画匠会适当增加花瓣的路数与瓣数,但其中并无严格规定。半花头路瓣的画法更加自由,边缘处也并不刻意保持花瓣的完整(见图3.14(e)~(h))。二路瓣的瓣数以五至六瓣居多,或绕圆心首尾相接,或朝上、下、左、右四向自由布置。早期的二路瓣则以立面形象出现在彩画中,具有相对统一的方向性(见图3.14(d))。就一全二半的常见组合而言,靠近池子边的半花尖端朝向池子心,全花的尖端则背离池子心。花棒槌的花心多由三至四瓣花瓣构成,普遍与二路瓣同向。若绘作两层,花瓣则增至五到六瓣。

花棒槌之间莲瓣的宽度大致与池子边相当,其形式包括莲花瓣与西番莲瓣两种,往往会在同一构件上相互跳接。角花的造型更加自由。多数角花随形绘作带花心的四瓣莲花或西番莲,有时会在空隙处再增加四瓣(见图3.15(a)~(b))。西番莲往往两瓣合一,形成出尖或不出尖的如意头形式(见图3.15(c)~(d))。一些角花还以三瓣西番莲相套(见图3.15(e)),或全部处理成折线(见图3.15(f))。

img128

图3.12 全半套连的常见形式[作者拍摄]

img129

图3.13 全花的画法[作者绘制]

下五彩的池子线多随莲瓣或花棒槌的轮廓而绘作宝剑式,三瓣海棠式和三瓣出尖海棠式也间或出现(见图3.16)。池子线内侧亦有类似上五彩的修饰,如中部增加一枚如意头,上下两侧相应增加一些西番莲瓣等。

img130

图3.14 花棒槌的常见形式[作者拍摄]

img131

图3.15 角花的常见形式[作者拍摄]

花棒槌的表现较为简单,轮廓黑线挂白线,各路花瓣以平涂为主。将花心沥粉贴金则成为中五彩,俗称“点心成金”。头路瓣的外轮廓与整个花棒槌的六边形轮廓之间有时也会沥粉贴金,类似清式金线大点金。花棒槌之间的莲瓣和角花无论形式如何,普遍施单向双展或双向双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