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一绿细画中的草片花
草片花的称谓源于晋中地区的“草片子”,“就是拿玉米秆或者麦秆编成的坐垫”,这与宋代以簟纹[1]作为彩画图案的做法相近。实际上,草片花鱼鳞状的组合方式并不局限于晋中地区。在五台山各寺院的下五彩,以及晋北浑源、朔州、定襄等地的现存彩画中,均有类似的画法(见图3.17(a)~(e))。一绿细画还广泛存在于晋南的洪洞、襄汾乃至运城一带,彩画的形式也明显相近(见图3.17(f)~(h))。
草片花的造型繁密而复杂,花瓣的路数较多,但普遍采用单数。除典型的三路花瓣之外(见图3.18 (a)~(b)),或重复一次而形成五路花瓣(见图3.18(c)),或重复两次而形成七路花瓣(见图3.18 (d))。典型的草片花头路瓣仍为棒槌,但“相当细密”,二路瓣“实际是牡丹花”,三路瓣多为菊花。然而,花瓣的排列并不固定。取三路时,头路瓣和二路瓣可以分别换作梅花和棒槌(见图3.18(e));取五路时,前三路可以均由棒槌构成(见图3.18(f));取九路时,所有花瓣均可由棒槌与菊花跳接而成。花心简单的仅绘一道圆环,复杂的会在圆环之内分别增加如意头、牡丹等图案。花心偶尔也具有方向性,但相对不多(见图3.18(g))。
图3.16 下五彩池子线的常见形式[作者拍摄]]
草片花中棒槌的排列方式比下五彩更加自由,收口与不收口的形象也均可见到。菊花普遍绘作俯视图状,与上五彩中的菊花团花无异。牡丹的变化颇为丰富,花瓣有时同菊花一样绘作俯视图,有时则绕圆心侧向旋转。出现在花心的牡丹仍取俯视,但往往向心布置(见图3.18(h))。在单朵草片花之内,以及全花与半花之间,牡丹花常以不同的排列方式产生对比。与草片花组合的莲瓣相对细瘦,端部常增加一路棒槌(见图3.19)。莲瓣的长度多视构图而定,在现存彩画中差异显著。
草片花的池子线多与花边或莲瓣的轮廓保持一致。当半花的花边取弧形时,池子线也绘作弧形。弧线向内展开,与外弧的海棠式恰好相反(见图3.20(a))。当半花的花边绘作双瓣或三瓣时,池子线也会相应分作数瓣[2](见图3.20(b))。与下五彩类似,一绿细画的池子线中部也出现了如意头或云头的造型,其上下两侧同样会增加各种形式的半枚如意头(见图3.20(c)~(e))。当中央与两侧的如意头连接起来时,就形成了蝙蝠的形象(见图3.20(f))。当居中的如意头扩大并背离池子心时,便与五彩画中最为常见的海棠式池子线联系起来(见图3.20(g)~(i))。在晋北地区作为下五彩前身的一绿细画中[3],池子线的内弧形式和如意头的增加均与晋中无异(见图3.21)。
图3.17 一绿细画的影响范围[作者拍摄]
图3.18 草片花的常见形式[作者拍摄]
图3.19 莲瓣的常见形式[作者拍摄]
图3.20 一绿细画池子线的常见形式[作者拍摄]
草片花的表现方式略比下五彩丰富。轮廓线多数仍为黑线挂白线,复杂的花边施两道黑线,内填黄、红等暖色,形成金线的效果。各路花瓣以平涂为主,复杂的施双展。牡丹花多于黑线轮廓上点画一圈白点,形成特殊的效果,这种做法也间或施于莲瓣端部。
图3.21 晋北一绿细画的池子线[作者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