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 主次之间的分化
总体来讲,具有早期风格的一绿细画并不注重主次之间的对比,无论额枋、平板枋、挑檐桁、梁、柱、斗拱还是挑檐枋、外拽枋、檐垫板、叉手等,均有类似三段式的处理。具有清代风格的上五彩则将各类构件的画法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分化,并形成了以檩枋、柱头为主,其余构件为辅的特征。这种重点突出的特征也从传统画师的审美观念中体现出来。如张占平谈到,“彩画图案跟书法一样,要产生疏密关系。疏可跑马,密不容针。密得厉害的话,人出气都不好出啦,那个感觉不舒服。像那个下面也彩画,上面也彩画,抱的成了一堆啦,你就是好,人看到(会)说,哎呀!太繁的厉害啦,不醒目。所以要清清楚楚。这个就是面,那个就是底下。人的脸部就是局部,局部要注重局部,到了旁边是耳朵的地方就又是一种表现方法啦,你不能眉眼到处都安,跟蜂窝筒子一样啦,那没有意义。”
上五彩着重刻画的额枋、平板枋、挑檐桁和柱头在纹样的内容、造型和表现上皆有所突破,相邻开间和檩枋之间往往也会进行相应的跳接和跳色。就内容而言,上五彩基本取消了一绿细画常见的锦纹和四合纹,其原因可能在于此类纹样过于程式化,且几乎不分主次。同样,花草图案也由一绿细画中的花草并重转为以花为主。与此同时,上五彩大量增加了龙凤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并引入人物故事、楼阁山水等题材。就造型而言,一绿细画中的软草承袭了宋代草、云结合的画法,其形象恐接近《营造法式》中的“惠草云”(见图5.6)。上五彩中的软草则分化为关系明朗的叶、果、嘴、蔓,与清代官式彩画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从软草的称谓可以看出,其早期形象皆为卷曲状。上五彩则增加了硬画法的夔纹和夔龙,以及层次丰富的汉纹锦。就表现而言,上五彩中的退色、沥粉挂白线、沥粉贴金和平金底也远远超过了一绿细画的工艺。
上五彩中辅助性构件的画法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化或分化。就斗拱而言,一绿细画早期多将斗视为盒子,拱内绘出类似檩枋的三段式构图;晚期则以斗、拱合为找头与方心(见图5.7)。上五彩斗拱则施展色,仅于坐斗内布置纹样。然而上五彩斗拱展色和跳色的处理仍比清式复杂了许多,其正、侧、纵、横的跳色当与宋代的“青绿叠晕棱间装”更加接近。就挑檐枋、外拽枋和正心枋而言,一绿细画往往不刻意区分,上五彩则将挑檐枋着重处理,布置各类连续图案。外拽枋和正心枋多数仍施展色,兼做跳色。就拱垫板而言,一绿细画以各种形式的如意头作为轮廓,并常施外展内退兼跳色的复杂处理(见图5.8)。上五彩则简化了拱垫板的轮廓,以衬托中央的主体图案。就檐垫板而言,一绿细画无论三段式还是海墁式,均与檩枋相近。上五彩则以莲叶、软草或夔龙从两端和中央分隔出两个类似方心的空间,以便与檩枋的三段式构图区分开来。
图5.6 软草的分化[(a)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三·碾玉额柱第九;(b)、(c)作者拍摄]
图5.7 斗拱的分化[作者绘制]
图5.8 拱垫板的复杂处理[作者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