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整二破式找头的长度调整

一整二破式找头的长度调整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整二破式找头发展为横向构图之后,就产生了调整长度的需要,而这种调整主要在于长度的增加。然而与同期的旋子彩画相比,此类长度较大的图案一般不出现在一整二破之间,以保持一整二破的连续性。在半花与方心之间增加一路花瓣的做法起源较早,同样可见于元代的永乐宫三清殿彩画。因为明清旋子彩画多于一整二破之间穿插各类补充图案,所以下五彩全半之间补充图案的发展应当更多地来自明清官式彩画的影响。

5.2.3 一整二破式找头的长度调整

一整二破式找头发展为横向构图之后,就产生了调整长度的需要,而这种调整主要在于长度的增加。大幅度增加长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始于元代,增加箍头与盒子的方法[47]。另一种是一整二破二方连续式的组合。这种方法至迟明代就已经出现,显通寺铜殿即可见到重复两次的一整二破。清代下五彩找头蜂窝状的连续图案端部常以类似勾丝咬、喜相逢的图案收尾。然而与同期的旋子彩画相比,此类长度较大的图案一般不出现在一整二破之间,以保持一整二破的连续性。

少量增加长度的方法同样有两种。一种是如意头或草片花本身的拉伸。这种方法始见于元代的永乐宫三清殿(见图5.11(d)~(e)),但在清初找头发展成规整的几何图案后便逐渐消失。另一种方法是在半花与方心之间,或全花与半花之间适量增加一些补充性图案。在半花与方心之间增加一路花瓣的做法起源较早,同样可见于元代的永乐宫三清殿彩画。就一绿细画而言,这种方法相当于新增了一列头路瓣(见图5.19(a)~(b))。需要继续加长时,早期以多重头路瓣的并列为主,后期则出现了莲瓣与棒槌的组合,相当于多增加了一路花瓣(见图5.19(c))。因为草片花外层棒槌、内层莲瓣的形式(即宝相花)大致普及于明代[48],所以莲瓣与棒槌的组合亦当始于明代。在后期的发展中,又增加了仅绘莲瓣或多路莲瓣棒槌并列的画法(见图5.19(d))。

img311

图5.19 半花与方心间图案的增加[作者绘制]

img312

图5.20 全花与半花间图案的增加[作者拍摄]

在全花与半花之间增加一路花瓣的做法基本限于晋北。从现存传统彩画看来,其起源较晚,至少在清初一全二半基本形成之后。早期全半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一路花瓣,仅中央与上下两端露出卷曲的纹样,显示出如意头的影响(见图5.20(a))。这种图案在后期逐渐演化,出现了纵向连续的如意头,接近旋子彩画中的“金道观”(见图5.20(b))。因为明清旋子彩画多于一整二破之间穿插各类补充图案,所以下五彩全半之间补充图案的发展应当更多地来自明清官式彩画的影响。至清代中、晚期,五台山一带的下五彩综合了上述两种做法,在全花、半花与方心之间均穿插莲瓣。莲瓣的最终确定,恐与佛教的影响直接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