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金青画找头的起源与发展
对金青画渊源的探讨颇为不易。一则金青画大多施于外檐,或已毁损,或遇翻修,所以早期形式很难保留。二则金青画与官式彩画差异颇大,难以相互参照。然而以其特征最为突出的找头图案为线索,仍可进行一些探讨。金青画的找头图案包含三个基本构成元素。首先是作为主体的菊花盘,其次是菊花盘与方心两侧成对布置的如意头,再次是拉接菊花盘与方心的金线。就目前看来,找头图案的形成受到了清代一绿细画、官式彩画、江南装饰手法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基本构成元素至迟清初便已具备,清代中期之后则随着汉纹锦图案的普及而在造型上发生了由曲线到折线的转化(见图5.31)。
图5.31 金青画的演化[作者绘制]
作为金青画找头最突出的部分,菊花盘的形象与一绿细画定型后的整朵草片花密切相关。通过与一绿细画和晋中地区炕围画的比较可知,清初菊花盘的轮廓当与其名称相符,呈圆形或略有变化的海棠形[62]。菊花盘与草片花的联系首先表现在早期菊花盘圆形的轮廓与草片花的演化方向相符。其次,菊花盘的盘子线多饰有菊花瓣。盘子线与盘子心的组合颇似草片花三路瓣与花心的组合。最后,清末菊花盘的盘子心大都饰有各类纹样,这种做法也出现在清代中后期的草片花中[63](见图5.32)。两端成对布置的如意头至迟宋代便已出现,《营造法式》解绿装中就载有“唯檐额或梁栿之类,并四周各用缘道,两头相对作如意头”[64]。在明清一绿细画的方心头内侧,类似的形象也很常见。金青画很可能吸收了这种做法并略加调整,通过将如意头成对布置在菊花盘和方心两侧来加强二者的联系。
金青画找头金线的拉接可能受到早期服饰中的饰物与织锦以及后期官式彩画中贯套(观头)箍头的影响,无论哪一种,都体现出晋商对财源与富贵的追求。首先,早期的圆形菊花盘与方心通过金线的拉接形成了连珠状分布的二方连续图案(见图5.31),与传统服饰中的珠宝、佩玉以及织锦图案非常类似(见图5.33)。因此,金青画找头的形成很可能受到了传统服饰的影响[65]。
图5.32 类似盘子心做法的草片花[作者拍摄]
后期找头中如意头的拉接则可能受到清代中晚期官式彩画中贯套(观头)箍头[66]的影响(见图5.34(a)~(b))。贯套(观头)箍头无论是以古钱贯串为原型[67],还是源于观世音的头饰[68],均体现出一种富贵华丽的内涵。虽然目前尚难以判断金青画与官式彩画之间的交流情况,但贯套(观头)箍头的造型无疑与晋商聚敛财富的需求相符。在晋商大院的木雕中,与贯套(观头)箍头相近的形象随处可见,古钱、玉环、玉璧等大都以绳线串连,有些还特意刻出“五铢”的字样。汉代成串的五铢钱及穿钱的绳子均称“繦”,《汉书·食货志》有“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繦千万”,颜师古引孟康注曰“繦,钱贯也”[69](见图5.34(c))。这样看来,金青画中的金线本身就具有一种富贵的内涵。在明清江南传统建筑及晋商设于江南的会馆中[70],此类纹样在木、砖雕刻中也很普遍,同样以绳线拉接[71](见图5.35)。从金青画对水乡风光的着意刻画和晋商往来南北的经历可知[72],金青画后期的发展还可能受到了江南雕饰的影响。
图5.33 传统服饰中类似金青画的二方连续图案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186、199、202、204]
图5.34 清代官式彩画中的贯套(观头)箍头与汉代钱串[(a)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 144;(b)马瑞田.中国古建彩画.彩色图版115;(c)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87]
图5.35 江南地区木、砖雕刻中的古钱与玉环形象[作者拍摄]
图5.36 晋商大院木雕纹样的折线化趋势[作者拍摄]
在造型上,金青画找头的菊花盘和如意头受到清代中、晚期汉纹锦和夔纹的大量运用[73]及其折线造型的影响而逐渐转为以折线为主。晚清晋商大院木、砖、石雕刻中汉纹锦图案的普及和菊花盘的折线化趋势也从侧面印证了金青画折线造型的出现时间[74](见图5.36)。更重要的是,在晋中地区石碑的雕饰中,折线轮廓的菊花盘也自清末开始普及(见图5.37)。通过碑文中明确的年代题记,无疑可以确定金青画向折线转化的时间在清代中期。
图5.37 清末晋中碑刻中菊花盘的折线造型[作者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