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拆卸加工的方法
(一)家畜胴体体片的拆卸加工
以半片猪胴体为例,具体步骤与方法如下:
1.分档
在烹饪行业中通常将之分为三个档位十五个具体单元。这是烹饪工艺所特有的分档方法,这与医学上的生理解剖方法完全不同。
(1)前肢档位 包括头、颈、夹心(肩胛)、上脑、前蹄与前爪。从第七胸肋、椎处断开。
(2)身肢档位 包括通脊、肋条、奶脯。从第五腰椎切断。
(3)后肢档位 包括臀尖、坐臀、外档、后蹄与爪、尾。
2.出骨
即剔骨,要求剔除全部硬骨和软骨,剔骨应保持肉块的完整性,要准确地从骨缝与关节处进刀,避免碎肉和骨渣,降低骨上的带肉量。具体操作如下:
(1)前肢出骨 主要步骤为:①从腕骨关节卸下前爪,切下颈椎骨取下血脖;②从胸骨下端进刀取下前胸肋和胸椎;③斜刀从肩胛上缘割下上脑,割开附着肩胛骨上的腱膜,从肱骨与肩胛骨连接处关节将其前夹和前蹄分离,刮清肩胛骨平面上腱膜,从两侧进刀,剔下肩胛骨;④将前蹄平放,从肱骨骺处顺下将其剖开,使肱骨、尺骨与桡骨裸露,呈扇面状。从腕骨与尺、桡骨关节处进刀,取下肱骨,再剔下尺、桡二骨(亦可采用抽骨的方法)。
(2)身肢出骨 在胸肋后八根下端进刀,取下胸肋与脊骨,再从通脊肥膘上剥下通脊肌(又叫扁担肉),在肋条与奶脯切割分离后,再将软肋和硬肋分割开。脊肌亦可连在椎骨上取下,叫做“大排”。
(3)后肢出骨 从跗骨下关节切下后爪,斜刀从髋骨与荐椎的连接处取下荐椎,刮净髋骨表层腱膜,从髋骨和股骨的关节取下髋骨;顺股骨剖开,将股骨裸露,完整剥下股二头肌、臀中肌,剔下股骨及膝盖骨,剥下底层肌肉,将余下肉切成大方块;后蹄从腓骨一侧剖开,剔出胫骨,或割上下端腱膜连接,抽出腓胫骨。
3.取料
(1)前肢取料 ①血脖。色次,肉间夹脂与结缔较多,质老,常用作为馅料。②上脑。肌长,夹脂,肌间结缔较少,质嫩,适用于熘、炒、汆(涮)。③夹心。肌阔,结缔组织多,含水量少,干而紧,故吸水量较大,是制作肉缔(糜)的上好原料。④前蹄。皮厚,腱膜组织丰富,适宜炖、焖、扒、烧、卤等。⑤头。皮厚,多是括约肌,适卤、烧、扒等。⑥胸肋。用作小排,可炖、焖、煨、烧、炸、熘等。其他骨皆可制汤。
(2)身肢取料 ①硬肋。自第八根肋骨到十五肋骨下腹壁肌,肌层丰富厚实,宜烧、烤,又叫“上五花”肉。②软肋。又叫“下五花”肉,即肋骨后到股骨与荐椎前一段,无肋骨,组织疏松,多脂肪,肌层较薄,宜制馅或炼油。③奶脯。组织更为疏松,用法如软肋;④通脊。有肌肉形如扁担,又叫扁担肉,肌丝较长,色淡,夹脂与结缔组织较少,质嫩,宜熘、炒、汆(涮)。通脊下脂肪厚实,宜炼油。⑤椎骨。连通脊肌取下,称作“大排”,宜煎、炸、烤、焖、炖等,若不带通脊肌则可制汤。⑥肋骨。即胸肋后半部,又称小排,用法与前胸肋骨同。⑦里肌。附着于腰椎上的一条长椎形肌肉,色呈紫红,肌丝长而纯净,是猪的特级瘦肉,含水量大也最细嫩,宜熘、炒、汆(涮)。
(3)后肢取料 该段取料最多,加工也更复杂。①臀尖。位于髋骨下前端,质嫩、宜炒。②股二头肌。如球状肌束团,俗称“弹子肉”,“黄爪条”位于弹子肉背缘,形似黄爪长圆,“抹档肉”位于股骨下、“弹子肉”前端,皆块面较大,肌纤维纯净而长,质嫩,宜炒、熘、汆、炸等。③臀板肉。位于“弹子肉”下,“黄爪条”内侧,形似长方,有较多结缔腱膜隔离,肌纤呈紫红,质老,用于腌制“方肉”代替“火腿”,亦宜煮熟作“回锅肉”原料。④后蹄、爪。用途同前蹄、爪。
对猪胴体分档、出骨,取料后要进一步进行整理,这主要包括对所选部位去皮、肌外膜、淤血、伤肉、黑色素肉、粗血管、淋巴结、疏松组织结膜及牛、羊肉的项韧带、碎骨和表面污物等。整理后即可按制品的要求进一步分解切割成块、条、片、丝等更小形体。
牛和羊胴体的分解拆卸与猪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
(二)禽类原料的拆卸加工
禽类原料的拆卸加工,从理论上讲,非食用所必需,因为经清理宰杀加工后的家禽即可直接简便地进行制熟加工,如“清炖全鸡”、“京葱扒鸭”、“烤鹅”等菜肴就没有拆卸加工的内容。然而,禽体不同部位肌肉的不同品质特性,成为诱导人对其分解拆卸的动因,以其得到全方位的风味欣赏以及对营养消化的特殊的满足,如“醋熘仔鸡”、“芙蓉鸡片”、“玉带鸭片”等菜肴,就是通过拆卸加工来实现的,优良的风味品质被充分发挥。从营养学的观点看,原料被切割分解是体外消化的一种形式,能缩短咀嚼与体内消化时间。对家禽原料的拆卸加工具有丰富禽类菜肴品种,提高食用价值的现实意义。
由于家禽的身体构造与家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拆卸前对其骨骼与肌肉组织系统有个概略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家禽的拆卸方法有两种,即分档出骨与整禽出骨。
1.分档出骨
将家禽胸肌、锁骨下肌及腿肌分别从不同档位剥离,分级使用,一般来讲,家禽可分为八个档位,即头、颈、胸、背、翅、腿、爪、尾,具体加工步骤如下:
(1)分档 从跗蹠骨关节卸下爪,沿椎骨竖割开脊背皮,在两腿内侧割开与腹面的皮连接,将两腿向背部屈起,使股关节脱落,割断结缔撕下两腿,顺带剔下愈合荐椎与腰带骨间形似核桃的腰肌(俗称“核桃肉”)。割断肱骨和锁骨、鸟爰骨、肩胛骨的关节连接,向下撕下胸大肌(俗称“脯子”),割断锁骨下肌附着在鸟喙内侧的腱膜韧带,向下撕下肌肉。
分档后,各档位原料差异极大,其用途各异。脊背无肉,一般只宜制汤。两块“核桃肉”极嫩,宜熘、炒。腿部肌肉丰富,但结缔腱膜丰富,色泽因血红蛋白较多而呈玫瑰红色,宜烧、熘、焖、熏、烤、炸。胸大肌与锁骨下肌,肌纤维纯净而细长,结缔组织极少且色泽较淡,以鸡弦为最,宜炒、汆、熘、涮,尤宜制茸,质嫩。但野禽胸肌不宜制茸是因色泽紫红的缘故。爪和翅皆胶原丰富,肉质脆嫩或黏滑,具有特殊的风味,宜炝拌、炖、焖、扒、烩等。头与颈皮多肉少骨大,宜卤制,但颈部去除颈骨可制工艺菜肴,如“彩酿鸡颈”、“炸鸭颈卷”等。尾部一般不作单独使用,去油脂腺后,随脊背制汤。其他胸脊、肋骨等可制汤。
(2)出骨 当家禽一经分档完毕,其躯干骨骼便被去除,这里主要是指对附肢骨骼的去除。
①翼部出骨:割断肱骨周围腱膜,抽出肱骨,再割断桡、尺骨上端骨骺周围腱膜连接,抽出二骨。运用生出骨方法难以抽出腕掌指等骨则可采用熟出骨的方法,即将禽翅肱骨以下两节水煮至烂,从尺骨上侧划开翅背,抽出各骨。
②腿部出骨:从内侧剖开,使股骨与胫骨裸露,从关节处将股、胫骨分离,割断骨骺周围腱膜,抽下股骨,再用同法取下胫骨。爪部出骨一般选用肥大水禽爪和肉用鸡爪,采用熟出的方法,即将爪水煮至烂,从爪背划开皮腱,抽出跗、蹠、指各骨。
2.整禽出骨
即从整形的禽体内腔中抽出除头与第一翅节以外的其他各骨,仍保持完整禽体的出骨方法。整禽出骨具有很好的封闭性,既便于填料,又能较好地保持填料的卤汁与原味,还能为食用省去剔骨的麻烦,并有独特的造型。整禽出骨在技术上更难于分档出骨,其步骤如下:
(1)出颈椎骨 沿颈根至肩一侧,略作斜划一约3~4cm刀口,从宰口处切断颈椎及气、食两管,自刀口处抽出,将皮向下翻剥使肩关节裸露,并将肱骨从关节上割离,割断肱骨周围腱膜,抽出肱骨。
(2)出胸肋骨 将肉朝外向下翻出向下剥,边剥边割断与胸椎和锁骨的结缔连接,至龙骨突前,手指伸进将龙骨突两侧肌肉附着分离,割断龙骨突上缘骨膜,将肉体继续向下翻剥,压迫胸肋,剥至愈合荐椎,用刀在荐椎上刮清骨膜,边刮边剥至腰带,脱出龙骨,将两腿向上屈起,使股骨脱离腰带关节,剔下腰肌,再刮剥至尾综骨,切断尾综,取下胸肋骨等骨。
(3)出腿骨 在内侧剖开股骨上侧使之裸露,在关节处将股骨与胫骨分离,割断刮清骨骺周围结缔连接,分别抽出股、胫二骨,复原禽体洗净。
全禽出骨后应皮无破洞,肉面平整,骨不沾肉,刀口正常。操作时应注意防止宰口、刀口、荐椎、腰带、尾综等处的皮被撑破或拉裂。僵硬期原料不宜出骨,过嫩、肥、老皆不利于出骨,应选用当年壮禽,宰后即用或使之自氧化成熟后使用,禽皮具有很好的弹力。
(三)鱼的拆卸加工
在水生动物中,拆卸加工以鱼为主,较大的鱼必须经过拆卸加工,一般来说1kg以下的鱼则无需拆卸加工,即使有拆卸过程,有的鱼也未必具有分档使用的现实意义,如带鱼。只有具备两种以上独立品尝部位的鱼,才具有分档使用的现实意义,否则仅是切成小块而已。只要有分档使用价值,即使是小鱼也可拆卸,如黄鳝的背、腹、尾等。经拆卸分档使用,能充分表现各部位的特点,提高食用效果和经济效果。因此,对鱼的分档使用的拆卸加工具有一定的选择意义,要正确分档,提高使用率、出肉率,了解鱼的骨骼与肌肉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对鱼的拆卸亦有分档出骨与整鱼出骨两种方法。
1.分档出骨
鱼的分档,一般为三部五档位。即,头部,包括颅及颈圈;中躯部,包括脊背和腹;尾部。从胸鳍后椎骨第二节处切下鱼头。也有从鳃骨后端切下颈圈单独使用的,如“红烧颈圈”。有的鱼吻部较肥,亦可单独切下使用,如“白汁鱼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鱼头肉层较薄,形式不美,为增加可食性和美观性,可斜线从兼背至腰鳍切下鱼头,与尾配合使用,叫“鱼头尾”。
从肛门后侧切下鱼尾,可单独使用。鱼尾结缔组织较多,具有独特的风味,叫做“甩水”。鱼的中躯又叫“鱼中段”,是鱼的主体,肌肉层厚实,背轴是出肉的主体,腹部脂肪丰富,风味特殊,但无出肉的价值,名菜“烧滑丝”即用青鱼腹肉所制作。
鱼头一般皆不出骨,但鳙鱼头具有头大肉多的特点,可采用熟出骨的方法,即将其置于95℃热水中约15分钟至熟,换浸于凉水之中,再逐一抽出各种骨片。
鱼的出骨主要是对中躯的椎、肋骨的去除,其方法是:将鱼中段脊朝里,从右端椎骨上侧平向进刀,切断椎肋的关节,将其剖为软、硬相对的两片,带椎骨者叫硬片,反之为软片。在硬片一侧用同法取下椎骨,刮下附着在骨上的残存肌肉(骨可制汤)。然后用斜刀法批下肋骨及肋骨下端腹壁,即得净鱼肉。若制茸缔则需进一步斩下鱼皮,若用于炒丝需去皮,片则可连皮,2.5kg以上者皆需去皮。一般来讲,鱼尾不宜拆骨,大者则剖开为软、硬两片(连尾鳍也要两片),可与头作软硬边配合使用。
对鱼的拆卸,应尽可能地综合运用各档位,扬其长而避其短。以2kg一条青鱼为例,头尾可烧“青鱼头尾”,腹裆可熘“瓦块鱼”,脊背硬边可熏“青鱼方”,脊背软边炒“瓜姜鱼条”,碎肉可制茸缔作“清汤鱼圆”。这样,青鱼各部位的优点都被得到发挥,各显其长,物尽其用,收到了食用和经济的最好效果。
2.整鱼出骨
直接从鱼体中取出椎、肋骨而不破坏鱼体的整形构象的方法叫整鱼出骨。一些壁体较厚、身瓣较宽的鱼或椎、肋较小的鱼常用此法,如鳜、鲤、白、鲚、鲫鱼等。整鱼出骨的性质与整禽出骨同(1kg以上250g以下的鱼一般不适用此法),这是制作“脱骨八宝桂鱼”、“三鲜脱骨鱼”、“蒸酿双皮刀鱼”、“怀胎鲫鱼”、“无骨鲜卤白鱼”等菜肴的特殊出骨方法。
依据出骨点可分为脊出骨和项出骨两种。
(1)脊出骨 从鱼的背脊两侧剖开鱼背,取出鳍骨和椎骨,在斜刀剔出肋骨,亦可不出肋骨。
(2)项出骨 在鱼的一面项圈处直切一口,切断椎骨;在鱼的另一面肛门下端直切一口,切断椎骨。用长出骨刀由项圈下刀口伸进胸肋肌肉间,贴骨向肛门处运行,上下运刀使胸肋、椎骨与腹鳍骨在内部的一侧分离,将刀抽出再由肛门处刀口伸进,向项圈运行,使内腔另一侧骨与肉分离,然后将分离的椎、肌从项圈刀口抽出。
鱼的出骨中,以鳝鱼的拆卸较为特殊,在行业中,称之为“划长鱼”,通常有熟划和生划之分。
熟划法:将鳝鱼烫后,背朝外,腹朝里,头左尾右,平放于案上,左手捏住鱼头,右手捏住划长鱼刀(长鱼刀为骨制,尖刃窄身,厚约1.5mm,长约7~8cm,宽约1.5cm),从项下腹侧入刀,中指和无名指护卫鱼身,顺椎骨向右移动,划开鱼体成腹、背两片,再用同法将椎骨一侧划开,接着划出椎骨。鱼腹可制“煨脐门”,背肉可制“炒软兜”,尾部可制“炝虎尾”。
将鱼腹和脊背分离的划法叫“双背划”,尚有腹背不分的“单背划”,即划的第一刀仅将其一侧划开,然后再取出椎骨。
生划法:即直接将未经烫的鱼体剖开取出椎骨的方法,又有脊划法和腹划法两种。脊划法由背侧剖开,铲去椎骨;腹划法由肚腹剖开,先在椎侧割开使脊骨突出,然后铲出椎骨。
(四)虾、蟹的拆肉加工
1.虾的拆肉
一般来说,整食虾既方便又鲜美,但用虾肉单独制菜则具有更多的不可忽视的价值。例如,对虾的“虾片”、沼虾的“虾仁”,乃至“虾圆”、“虾糕”等,皆是脍炙人口的名菜,其食用价值是整虾所不具备的。因此,拆卸虾肉能大大地提高虾的使用率,丰富虾的菜肴品种。
依据虾形的大小,一般采用剥壳和挤捏两种方法拆肉。剥壳法针对大型虾,如对虾、龙虾。需从腹部先胸甲、次腹甲、再尾柄,分节剥去甲壳。挤捏法针对中、小型虾,如草虾、青虾、白虾等。其方法是:左手捏住虾尾,右手捏住虾胸甲向尾部挤压,摘下胸及第一节腹甲,接着右手至尾部捏住尾柄向后压迫,使虾肉从甲壳中脱出。
挤出虾仁后需挑出腹背后肠。虾的真皮层中散布着许多色素细胞,有不同的色素颗粒(红、蓝、黑等),可以随着光线及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这些色素细胞中存在虾青素或虾红素,虾青素经蒸煮被氧化而成为虾红素使虾体变红,油烹虾时,色素溶于油中,从而呈现鲜艳的橙红色,用虾仁肉制菜则是取其洁白,方显出肌质的细嫩,因此,在虾肉取出后,即需用明矾溶液(约1%浓度)或稀碱溶液(约0.5%浓度)浸漂“打水”,使真皮脱去,防止色素对虾肉的影响。
2.螃蟹的拆肉
螃蟹与虾一样,整食性较强,持螯赏菊为千古美事,但整蟹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丰富蟹菜品种,对螃蟹拆肉具有重要的意义。
螃蟹外壳十分坚固,在管壁间、胸肋和胸甲相连的腔内肋间的骨缝中有丰满的肌肉,这些肌肉由于肌浆较多,固体性较差。背甲和胸甲之间,有丰满的“脂肪”,雌性色呈橘红,称之为“黄”;雄性色呈乳白,称之为“脂”。由于螃蟹骨缝较多,且肌肉固体性质较差,拆肉十分繁难,生拆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采用熟拆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蒸(煮)熟→卸下步足→撬出腿节→摘下屈腹→开背壳→剔出上壳内脂肪与肌肉→剔去食胃→摘除胸肋上肺叶→剔出肋间脂肪→将胸甲剪为左右两半→剖开胸肋成上下两半→剔去肋缝中肌肉→撬开螯足剔出肌肉→分别剪去步足关节→压或扦出足壁间肌肉→剖开曲腹去除屎肠→剔出腹中肌肉→分装保管。
现在,有人设计了一整套食剔拆蟹肉的工具,不仅小巧玲珑,而且非常有效,不妨予以采用。
(五)蔬菜原料的分档使用
在蔬菜原料中,亦不乏因部位不同而存在不同品质的差异性。如笋根与笋尖、菜叶与菜柄、菜心和菜边等等都具有明显的质量差异,在实际使用中,时常将一些蔬菜分档使用,以实现综合运用、优质优价以及其他特殊需要的目的。常用于分档使用的有白菜、葱、蒜苗、韭菜、青菜、竹笋、香菜、菠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