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馅心的式样与制作方法

馅心的式样与制作方法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馅心的式样是指馅心成形的外观形态特征,一般来说,馅子皆由细小料形构成,通过搅拌或炒拌形成混合状态,并再通过增凝、增黏形成馅黏团才能方便坯皮的包、卷、裹、镶而成形。丁丝状黏结馅 即由原料切成丝或丁状,加动物性脂肪或淀粉之类经过炒或拌匀,冷置利用脂肪与淀粉冷凝作用形成的黏合状馅。即将馅心所用各料混合加热制熟成馅的方法。熟制馅心的目的和作用是入味、生香、方便菜点内外成熟度的一致性和缩短菜点整体加热时间。

三、馅心的式样与制作方法

(一)馅心的式样

馅心的式样是指馅心成形的外观形态特征,一般来说,馅子皆由细小料形构成,通过搅拌或炒拌形成混合状态,并再通过增凝、增黏形成馅黏团才能方便坯皮的包、卷、裹、镶而成形。依据不同的馅料形状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式样:糜糊状凝结馅、粒末状凝结馅、丁丝状黏结馅和膏脂状凝冻馅。

(1)糜糊状凝结馅 即肉糜加水(汤)、皮冻及盐等搅拌成糊状,通过冷凝黏结而成,例如生肉馅、蟹肉馅之类。

(2)粒末状凝结馅 素(蔬)菜粒末料或熟肉粒末,加入熟猪油、芝麻油或菜油等经拌或炒烩后冷凝而成的粒末黏结状馅心,例如雪冬馅、菜肉馅、玫瑰椒盐馅之类。

(3)丁丝状黏结馅 即由原料切成丝或丁状,加动物性脂肪或淀粉之类经过炒或拌匀,冷置利用脂肪与淀粉冷凝作用形成的黏合状馅。例如三丁馅、冬菜肉丝馅、八珍馅之类。

(4)膏脂状凝冻馅 即枣泥、豆茸、蛋奶加猪脂或牛脂、黄油、琼脂类,经过熬炼形成的浆糊状,在动物脂肪或琼脂的凝冻作用下形成膏脂状,例如枣泥、豆茸、蛋黄馅之类。

另外,缔质状黏稠馅由于缔子的特殊性质,拟在后面章节中讨论,此不多述。

(二)馅心的加工方法

馅心主要有生制与熟制两类方法。

1.生制法

即不经过热加工,将所用各料直接运用混合搅拌的方法制成馅心,其中生制荤馅与素菜馅又有区别。

(1)生制荤馅法 以包饺所用猪肉馅最为典型,其加工流程为:

img23

①原料配置:猪前夹净肉茸1kg,肥瘦4∶6,精盐10g,鸡精4g,酱油25g,白糖25g,虾籽2g,姜、葱末各5g,绍酒15g,皮冻400g,水(汤)800g(肋条肉吸水少,一般为200g),芝麻油10g。

②加工要点:将猪肉粉碎极细,下调料充分搅拌起黏上劲,分数次下水(汤)充分搅拌“吃水”致嫩,加皮冻拌匀,入5℃冰柜冷置待用。

(2)生制素馅法 主要使用白菜、韭菜、香菜、萝卜、豆腐等原料,一般工艺流程为:

切碎(粒或丝)→腌制→挤水→增黏搅拌→调味→待用

蔬菜一般含水量大,细切后会有多量水析出而影响馅心的质量,包馅后易使面皮糜烂,不利点心成形。因此,必须排除部分水分才能符合要求。用适量盐腌制,盐的渗透压会使原料中部分水分迅速析出,从而使部分水分的有效排除,同时也能消除一些苦、涩味。排水一般采用挤、压、甩,多量也可采用脱干机脱干方法。但是,经排水以后,生菜的黏接性依然很差,松散而不利于点心成形,因此需添加黏稠剂与之搅拌,主要用熟猪油或素油、蛋液粉浆等,增黏调味混合均匀后即可凉置凝黏待用。

生制混合馅加工亦如其上,此不复述。

2.熟制法

即将馅心所用各料混合加热制熟成馅的方法。在咸、甜各式馅心中,几乎大多数品种皆是熟馅,因此,行内常有“生缔熟馅”之说。熟制馅心的目的和作用是入味、生香、方便菜点内外成熟度的一致性和缩短菜点整体加热时间。熟馅是馅心的主流,无论荤、素,其加工特征基本相似,一般加工流程为:

img24

预熟是对馅心主料或煮或焯或油炸处理,使之基本变性成为半成品,然后将半成品加工成细小料形,如丝、丁、粒、末、茸等,莲、枣、豆类还需img25沙、洗沙,最后用炒烩翻拌,熬炼之法制熟为馅心成品,晾凉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