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法制熟法
(一)烧法的一般特征
将原料炸、煎、煸、焯等预熟加工后,入锅加水再经煮沸、焖熟、熬浓卤汁三阶段,使菜品软、烂、香醇而至成熟的这一过程,名之曰烧法。烧法是中国烹饪热加工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常与炒法合称为“烧炒”,成为制熟工艺方法的总代称。“烧菜”或者“炒菜”是一般人的概念,是对制作饭菜的总概括。但是,就烹饪工艺来说,烧法却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具体的菜肴制熟方法。
烧法取料十分复杂而广泛,大多以畜、禽、鱼及根、茎类蔬菜和豆腐为主料,因此成菜的触觉以软嫩或酥烂为特色。风味厚重醇浓,肥腴油润,口味深厚,香气复杂,色泽鲜亮而多样。在菜的卤汁方面,要求“油包芡,芡包油”。油包芡是汤汁稠黏光滑,封油明亮;芡包油是乳化充分,油润适口。成菜的汤卤要求为菜主料体积的1/4,肉胶蛋白丰富的原料,卤汁为“自来芡”状,自来芡即是胶原与油脂乳化生稠的性状,食糖的溶化也增强了这种稠黏的自然形成,自来芡形似勾粉芡。在烧菜中如果勾芡则叫“人为芡”,而人为芡一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烧菜在口味调理上,几乎可采用任何味型,色彩的设置也不受限制,预热方法与加热时间的长短因原料而不同。一般来说,肉类宜煸;鱼类宜煎;禽类宜炸;鲍、参、翅、猴头菇宜套汤;无鳞鱼、两栖类与软体动物和素菜宜采用焯水。预熟加工都分别具有去异味、增香、着色和固形的作用,在加热三阶段中,煮沸是提温、焖制是恒温、熬制是收汤。这种多重的对火候的控制反映了烧法制熟过程的曲折和变化。
在原料方面,肉、禽类侧重于焖式加热,鱼类侧重于熬式加热,素菜类侧重于煮式加热,所以传统上有“文火烧鱼,武火烧肉,素菜一气烧”之说。由于烧法在调味、色彩、用料方面的界域宽广,国内各地有十分复杂丰富多样的烧法,据不完全统计,有20~30种不同烧法的名称,例如:红烧与白烧,南烧、南煎(本质是烧)、糟烧、辣烧、干烧、自来芡烧等等。但是,究其实质,从烧法加热过程的结构分析,其基本烧法只有五种,即煎烧、炸烧、煸烧、原烧和干烧。与其他烧法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每个层次的联系。无论是什么烧法制作的具体菜肴,依据此图都能推出具体的属种关系,得到正确的方法。如“煎烧”宜有色烧,“红烧”属于有色烧,“腐汁烧”是“红烧”的一种方法,“腐乳鲫鱼”是“腐乳烧”的一种具体的菜肴,这个一层一级的关系十分明确。再如“干烧鲫鱼”是“干烧”的一种具体菜肴,因没有芡汁故为“干烧”。又因为味具麻辣,采用红油和酱油,所以也是“红烧”的一种,又因为所用原料是鱼,烧鱼通常都是经过“煎”这一预熟手段,故亦属于“煎烧”这一范畴。下面我再将上图作一图解说明:
(二)烧法的基本种类
1.炸烧法
将原料先经走油再烧制成菜的方法。一般适于禽类、排骨等,需上酱色或糖色,基本为有色烧法。
【例6-5-1】 白果烧鸡
加工程序:
①将鸡宰杀清理,剁去脊骨,将鸡肉剁成方块,加酱油与鸡块拌匀。
②锅内放花生油加热至180~200℃,投入鸡块炸至金黄捞出,再将白果仁炸约1分钟捞出去皮。
③砂锅复上火,加入猪油,将姜、葱煸香,投入清水、绍酒、精盐、白糖、酱油、大料,再投下鸡块与白果仁,旺火烧沸约5分钟,改用小火加热约1小时至鸡肉酥烂,再移至旺火收汁至稠黏,加味精、淋麻油起锅装盘。
特点:鸡肉香鲜酥烂,白果清香,色泽淡酱色,卤汁稠黏,口味咸鲜略甜。
2.煸烧法
将原料先经煸炒再烧制成熟的方法。煸的作用与炸相似,只是由于原料的性质适合于煸炒起香,尤其是猪五花肉类,煸有利于部分脂肪的溶出,但在酥性上次于走油。煸烧主要适用于对厚片状肉类原料的加工。
【例6-5-2】 红烧猪肉
加工程序:
切料→预煸→烧制→装盘
①将猪肉切成方块。
②砂锅上火烧沸,用花生油先将白糖炒成浅红糖色,再投入肉块煸至半透明、色呈微红,即加清水及葱、姜、大料、桂皮和绍酒,用旺火烧沸,移小火持续加热约1.5小时,至肉烂,再中火收稠卤汁。
特点:肉块红亮、酥烂,味浓鲜香,卤汁稠黏。
3.煎烧法
即先将原料煎呈金黄再进行烧制成熟的方法。煎烧最为滋润,表皮色美,芳香浓郁,质感软嫩。主要宜对扁鱼类、豆腐及扁平的瘦肉型原料加工。由于鱼肉鲜嫩,且皮薄易破碎,故煎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鱼洗净后须稍晾干,抹酱油助色。
(2)对特别薄的鱼皮,如刀鱼皮,应在煎前约5分钟抹上适量盐分,使皮质收缩而致密,防止在煎的过程中使皮破损。
(3)锅温要高,一般约200℃以上,并且要滑净,防止沾破鱼皮。
(4)煎鱼的油要适量多于干煎,一般煎1kg鱼,需用油200g,以加强煎时锅的润滑性,达到煎皮完整、上色均匀的效果。
【例6-5-3】 糟煎白鱼
加工程序:
糟腌→预煎→烧制→收汁勾芡→装盘→浇葱油
①将香糟与绍酒、精盐拌和,涂在鱼段四周腌渍约2小时入味,再将鱼洗净。
②砂锅置旺火上烧热,加熟猪油将鱼段煎至两面金黄,加入绍酒,加盖略焖约1分钟,再投入香菇片、笋片、酱油、盐、绵白糖、姜末和清水,加盖烧沸后移小火加热约8分钟,再移旺火收稠卤汁(若卤汁稍多,可用湿淀粉勾芡)装盘。
③另用砂锅上火,加猪油,放葱末炸香,浇于鱼段上即成。
特点:糟香浓郁,卤汁鲜稠,鱼肉微红香嫩。
4.原烧法
将原料焯水后再烧制成菜的方法。焯烧易保留原料的本来色彩,故基本是白烧,适宜对新鲜细腻原料加工,如元鱼、鱼等,由于白烧汤汁浓厚奶白,故又叫“白汁”,如名菜白汁桂鱼、白汁鱼唇等。焯水的目的是去除原料所含血水、异味或黏液。
【例6-5-4】 白汁元鱼
加工程序:
①将甲鱼宰杀洗净,放入70℃水中浸烫去膜,开背壳切下头、颈,将颈拍松,将其身剁成6块(前后爪4块、腹2块)于清水中浸约10分钟,洗净,投入水锅焯水取出,在清水中再漂浸约10分钟取出滤水。
②将甲鱼蛋放入碗中,加葱结、姜片、绍酒、精盐,上笼蒸至熟,取出待用。
③锅中垫竹箅1只,将前爪块腹朝上、腹块及后爪腹部朝下排放入锅中,鱼颈、肥膘片放上面;另用炒锅置旺火上,舀入菜油加热至160℃,放入葱结、姜块炸至黄起香时,将葱、姜连同菜油倒入锅中甲鱼块上,再加绍酒加盖旺火烧沸后,加肉汤烧沸,改用中火焖约30分钟,加精盐、蒜瓣至汤剩6/10时,加冰糖屑、熟猪油,用微火持续加热约2小时,至甲鱼肉酥烂,拣去葱姜,用旺火收稠汤汁,离火。
④取碗一只,将猪膘片、蒜瓣匀放碗中,放入葱黄起香,投入笋块、山药块、木耳、蒸好的甲鱼蛋,加绍酒、盐、绵白糖烧沸,将甲鱼肉倒入锅内一侧,加肉汤烧沸,加盖移小火持续加热至卤汁稠黏,再移旺火上用湿淀粉调稀淋下勾芡,淋熟猪油和芝麻油,晃动炒锅装碗(盘)。山药、鱼颈垫底,上置甲鱼块,将笋、木耳以及鱼蛋盖帽。
特点:裙边透明光亮,黏如胶质;鱼肉酥烂脱骨,肥香入味;卤汁浓稠,白如奶汁。
5.干烧法
干烧是烧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方法,即将卤汁收稠附着于原料之上的烧法。在本质上属于炸烧或者煎烧范畴,多用于鱼菜,如干烧岩鲤、干烧鲫鱼等。一般来说,干烧成品呈棕红色,口味麻辣咸鲜微甜。收浓卤汁既不能使鱼肉老化,又不能使之焦枯,因此烧时加热时间与投水量的多少是十分重要的,干烧水量应较少,通常比正常烧菜汤量少1/3左右,收汁时火力较小,否则原料表层有焦化现象。
【例6-5-5】 干烧鲫鱼
加工程序:
①将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在鱼身剞人字花刀,用精盐抹遍鱼身,将猪肉切成末,葱白切成长段,泡红椒切成段。
②炒锅置旺火上,下菜油加热至200℃,将鲫鱼煎(亦可炸)至两面金黄铲起;将肉末煸炒至干香起脆,加精盐、姜、葱及泡椒略煸,即放入鲫鱼、糟汁、酱油、肉汤移至中火烧约10分钟,将鱼翻身,用中火持续加热,至汤干时,淋入麻油,装盘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见油不见汁,鱼肉细嫩,肉末酥香。口味亦可略加糖调节,使椒味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