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响激光眼损伤的因素
激光引起眼损伤的几率和程度,与激光能量密度、发射或曝光时间、波长范围、激光功率、曈孔大小、眼组织的色素含量和血流量,以及组织的均匀性、弹性、韧性和层次结构等因素有关。
(1)激光能量密度:这是影响激光眼损伤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激光的能量主要由激光器输出能量的大小决定的。另外,它还受激光发散角大小、激光至眼的传输距离、在大气中的透射率,以及仪器光路中各光学面或介质对它的反射或吸收等因素的影响。
对脉冲激光,激光束的最大辐射曝光强度一般都称为焦耳/平方厘米(J/cm2);对连续激光,激光束的最大辐照度一般都说成瓦/平方厘米(W/cm2)。但人们对其可能接受的曝光量往往是不易判定的。如果光束从来没被聚焦,并且比人的瞳孔还要大,则应当把每单位面积的输出能量(辐射曝光强度)或每单位面积的功率(辐照度)作为定标数值。如果光束已被聚焦或光束在输出后不能被察觉,则应当用其总的光束能量或功率输出。
(2)激光发射或曝光时间:当激光器的输入能量相同时,连续激光的曝光时间越长,脉冲激光的发射时间越短,则越易引起眼部损伤。脉冲越短的激光,其峰值功率亦越大。
(3)激光的波长范围:激光的波长范围与激光对眼的损伤有密切关系,因眼组织对不同波长的激光有不同的透射、散射、反射和吸收。眼屈光介质对可见光谱(4000~7600)的激光透射率很高,吸收率很低,故可见光谱激光主要造成眼底的损伤。近可见(近红外)谱段的激光(波长8000~14000
)也有较高的透射率,同时又有较高的吸收率,故其既可引起眼底损伤,又可引起眼介质的损伤。紫外与远红外谱段的激光基本上不能透过眼屈光介质(角膜),故主要造成角膜的损伤。另外,近红外波段的激光、角膜和晶体对其也有较高的吸收率,故也可致角膜损伤和晶体混浊。
(4)激光功率:0.1W的激光器即对眼有潜在的危害,因为激光的亮度大、能量高、激光的辐射发散角极小(0.1~10μrad)而能形成极细的平行光束。这种光束通过角膜和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聚焦后在视网膜上形成非常小的光斑,激光的能量可以会聚到这一极小的光斑上,从而大大提高激光的效应。
(5)瞳孔大小:瞳孔的大小,直接影响激光束进入眼底的量。在激光束大于瞳孔直径的情况下,部分激光束将被瞳孔周围的虹膜所拦截。进入眼的总能量(或功率)与瞳孔的面积成正比,亦即与瞳孔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6)眼的屈光因素:对一个正视眼来说,平行的激光束经过眼的自然聚焦,焦点会直接落到视网膜上,激光的效应发挥得最集中和最充分,故很容易造成眼底损伤。因此,正视眼如果直视略高于安全水平的激光束时,就有损伤视网膜的危险。对屈光不正的眼,特别是高度近视或高度远视眼,平行激光束的自然聚焦不会直接落到视网膜上,同样剂量的激光就不一定产生效应或引起损伤。但如果激光能量显著高过阈值水平时,屈光不正的眼底接受了非聚焦的激光束辐照也会引起损伤。有严重散光特别是不规则散光的眼,会影响激光在视网膜上的均匀成像,从而减低其效应。
(7)眼的取向因素:眼的注视方向,或者说激光对眼的投射方向或入射角度,会直接影响激光进入眼内的数量及其成像状况,从而影响激光的效应。如果激光束的入射方向同眼的注视方向或眼轴相平行,则激光将会聚于视网膜的黄斑区,成最小像,于是损伤此处视觉最敏锐的锥体细胞。眼睛直接注视激光束或其反射光束都可能造成这种损伤。反之,如果激光束的入射方向同眼的注视方向或眼轴有较大角度,或者当眼睛斜视激光束时,则大部分激光将被眼屈光介质的界面(主要是角膜的前表面)所反射,入射到眼内的激光及其效应则随之减少和减弱,不易造成损伤。
(8)眼底的色素含量和结构状况:由于色素组织极易吸收激光,故眼底的色素含量的多少,无疑会影响激光对视网膜的损伤程度。人眼眼底的色素含量因人而异,它大致同人皮肤的色素含量一致。皮肤特别黑的人,其眼底的色素含量也相应多些,故可参考皮肤的颜色估计眼底的色素含量。眼底不同部位的色素含量也有所差异。另外,视网膜不同部位的结构状况和紧密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对激光的眼底损伤也有一定影响。
出于对激光的安全考虑,各国已经制定出了激光的安全标准,例如美国标准(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ANSI)按输出大小把激光分为5个等级,分别定出它们的安全措施,另外对眼(直接光、扩散光)、皮肤的容许能量定出了3个种类值,并分别按波长详细定出,大致数值如下表2-4所示,GB 9706对激光的辐射的要求也在考虑中。
表2-4 激光的安全临界值
注:*是扩散光的立体角,取0.1Sr(球面角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