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除颤器的安全问题
除颤器是在发生颤动的心脏上仅在一瞬间得到外来强电流的刺激,使心脏恢复原来周期性搏动的治疗仪器,使用除颤器时会引起多种危险。电击事故是整个医用电气设备的共同性问题,它是因市用电源向本机外壳漏电、向刺激电极漏电等原因引起的。特别是一旦出现刺激电极漏电流,即使取得除颤的成功,也会因漏电流作用再次造成心室颤动。为预防这些事故,需要经常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修。
首先,除颤器特有的电击事故是因刺激电流的泄漏,易使操作者和助手触电。如图4-6所示,是操作者和助手在通电时徒手接触电极表面或触碰到患者身体时产生的电击,一般为了避免这种危险,除颤器的两个输出端都要采取浮地方式,参见图4-7所示的等效电路。
图4-6 刺激电流泄漏的电流回路
图4-7 刺激电流泄漏的电流回路的等效电路
图中的ZL1、ZL2是本机内部的刺激电流泄漏阻抗,ZB为身体的阻抗,ZL为助手和操作者对地的阻抗,ZE是放在患者身上的各电极的接地阻抗。一般ZL1、ZL2特别大,即使人触碰a点或b点,也不会有很大电流通过ZL,不会引起较大的事故。在b点接触比在a点接触产生的电流更小。但是在绝缘不良或错把输出端一侧(A或者B)接地时,将通过能引起电击的电流。特别是当B点接地、触碰a点时,是非常危险的。
这种一侧接地常发生在CCU室等情况下,通常是在不除去患者胸部安放的心电图监测器电极就进行除颤的情况下,如果一侧的刺激电极接触到胸部上的接地电极,就会发生这种一侧接地,即图中的ZE接触到e2的情况,就是输出一侧接地的状态。当操作者和助手在徒手触碰a点或其周围时,在e1与e2间的电阻抗变成为(ZE+ZL)和ZB相并联,通过电流增大,将会诱发心室颤动。为防止这类事故,操作者和助手都要戴上橡皮手套,心电图等监测器的电极要暂时与监测器断开,以保证安全。
其次,是有关胸壁(用体外电极时)和心肌表面(用体内直接电极时)上的烧伤。这是因为接触电阻放出了焦耳热。特别是在体外通电时,在电极放置部位会有红斑,这一点并不罕见。由于电极放置不好,导电膏涂得不均匀和压力不够等原因,使电极接触不良,放出的热量增大,从而造成严重烧伤。在通电时如压力放松或在电极下面有异物等,使电极的大部分悬浮在胸壁上,在电极和胸壁之间引起火花放电,会造成重大的烧伤事故。另外,火花对易燃性气体点火,也有引起爆炸的危险。为防止这类事故,应在贴着电极的部位充分地涂上导电膏,用足够的压力把电极压在胸壁上,注意在通电的过程中,压力不能去掉。
除颤器事故较多发生在因错误操作或因仪器故障而使工作不正常,便不能进行除颤。因为除颤器不是常用的仪器,多数是在紧急使用时发现仪器出故障,如电极种类不够、电极接线断线等毛病。另外,还有因为操作不熟练、操作方法错误等原因造成的事故。本应帮助患者脱险而不能脱险是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平时需要经常检查除颤器的本机与附件(特别是电极)每个月至少检查一次。仪器操作的培训也应定期进行。
此外,还有心房除颤时的定时不当。心房除颤时,应当在心室的绝对不应期时给以刺激,才不会影响心室搏动。因此,一般通电应与心电图的R波同步。这个定时刺激一错,就可能诱发心室颤动。因此,在心房除颤时,接通R波同步开关,必须在确认同步后再操作。并且因为刺激脉冲是和接通导通开关后的R波同步输出的,在此期间需要经过1s左右。中途如放松压力,不但刺激无效,而且会成为烧伤的起因,要加以注意。
最后,输出高能量的治疗机的共同性问题,就是会使同时并用的医用电气设备引起故障,特别是使精密测量仪器损坏。在除颤时,患者对地电位虽是瞬时的,但是非常高。因此,在心电图机和心电图监护仪的输入端会输入很高的电压。如果心电图机上没有输入保护电路,就将使输入部分损坏,之后就无法继续进行测量和监护,有引起二次事故的危险。所以对并用的仪器要采用过输入保护电路,或者在除颤时暂时把电极(包括接线器在内)与仪器本机断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