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性的研究进展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性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规划界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明确提出整体上应作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通过对国外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研究,孙施文提出“城市规划的实际发展也验证了城市规划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基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定位,许多论著从不同视角对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内在机理展开深入的解析。

2.3.2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性的研究进展

1)我国城市规划政策性研究的进展

我国对城市规划政策性的认识和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深化,这种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某些特点;②城市规划具有政策属性;③整体上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在客观上仍然具有公共政策的效用,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下,城市规划更多地起着从空间上落实和体现计划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工程设计的属性,因此,城市规划的政策导向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我国对城市规划政策属性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时城市规划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规划工作的重点是确立城市规划的地位,建立城市规划体系。同时,国门打开之后,国外的规划信息和思想被大量地引入。因此,当时对城市规划政策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呼吁对城市规划政策研究的重视;另一类介绍大量国外的城市规划政策研究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主要从城市规划综合性的角度,强调在城市规划中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吴良镛提出,“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政策的研究,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技术各个方面探讨城市特有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有关政策”(70)。齐康提出:“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城市发展的过程和途径,制定正确的城市政策和城市管理办法,探求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土地利用……”(71)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论述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某些特点,城市规划工作包括政策研究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实践,城市规划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毛其智提出“规划应该明确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工具,还是继续将其视为一种控制形体环境建设的设计标准”(72)。金广君提出城市设计必须“融合于公共政策和持续不断的决策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73)。还有的文章从城市规划的政策属性的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吴缚龙从利益制约的角度研究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提出利益制约条件下的规划对策(74)

进入新世纪以来,规划界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明确提出整体上应作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孙施文在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系列文献中,提出“城市规划政策是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的开展始终是在城市政策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对政策的重视和相关研究的开展,并从这些方面再来反观城市规划本身的内容、程序和改革,这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实效性的重要方面”,“城市规划基本内容应当是城市其他各项政策的起点和最终归结”(75)。在研究城市规划实施时提出“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城市公共政策的一种陈述,因此,保证各类城市规划形式的延续性是贯彻城市政策、实施城市规划的一种手段”(76)。通过对国外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研究,孙施文提出“城市规划的实际发展也验证了城市规划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童明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如何从以物质空间环境为重心的“工程设计”模式,逐渐向以社会经济问题为重心的“政策设计”模式进行演进(77)。陈为邦提出“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78)。赵民认为“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制定与空间发展及空间资源使用相联系的公共政策,并凭借公共权力加以施行”(79)

近年来,有关城市规划政策性的研究文献日益深入。冯雨峰从对城市规划的技术特征与政策特征两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工作由“目标规划”向“过程规划”转换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城市规划的功能正从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向政策形成与实施工具的方向转变,城市规划的成果也逐渐由科学蓝图的形式向政策法规的形式转变。随着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影响也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目标引导为主转向市场体制下的以政策控制为主,在规划文本中,以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的强制性条文相对于以目标预测和蓝图描绘为主的引导性条文而言将显得越来越重要(80)。石楠运用公共政策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城市规划“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规划基本属性定位不准。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不仅是技术性、综合性、艺术性,更重要的是政策性。作为政策性规划,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不是安全、卫生技术标准,更不是构图、尺度等形象考虑,而是所有这些因素背后的利益关系。城市规划是一种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工具,也是利益分配的途径(81)。薛晖、潘振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分析城市规划的本质特征,提出按照公共政策的范式研究规划编制的体制和方法。彭海东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进行详细的解析,提出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价值的相关性、调节性。同时还具有作为公共的独特性,如城市规划工作对象的空间性,城市规划的不可逆性,城市规划的政策工具的独特性,以及城市规划同时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特征等(82)

从2006年4月1日开始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汪光焘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阶段,提出“城乡规划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问题,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综合体现,是政府的公共政策”(83)。至此,经过多年的学术讨论,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定位以官方和制度的形式得以确认。

2)拓展城市规划政策性研究的视角

目前,“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但城市规划如何向公共政策转型,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如何,这还需要深入的讨论。基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定位,许多论著从不同视角对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内在机理展开深入的解析。

一是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演进视角,分析城市规划的政策性。现代城市规划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是政府凭借立法手段来确立和实施的特定的“公共政策”。但早期规划调控领域较局限于城市发展的物质范畴,而随着城市发展问题的转换,城市规划领域不断扩展,使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进入规划研究的视角,规划的公共政策功能不断拓展(84)。童明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基础的转变,提出在城市规划发展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主要是囿于一种功能性物质空间的观念。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城市规划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和科学,是一种注重规划结果的“蓝图式”规划。而从“蓝图式”规划逐渐转向过程规划是城市规划转变,其思想根源在于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过程(85),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过程,必须从目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86)

二是从社会发展背景变迁的视角,分析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从技术性和艺术性向政策性转型。与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直接针对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产生,并在实践中发展为成熟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不同,我国城市规划的体制背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87)。所以我国城市规划无论是在知识体系还是制度上都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如我国当今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架构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所确立的基本分类基础上的,它是按照行业划分政府管理部门。在条块分离的体制下,城市规划一直被归类为建设事业,是对各项建设的物质性成果的预先安排,因此,城市规划的事务往往就限于建设部门内部。这使得城市规划一直被认为是工程技术(88)。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表2.3)。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求,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导向和目标,就是由原先的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城市规划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与手段(89)。应该注意的是,当前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成熟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制度环境还不具备。

表2.3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规划的异同

img13

三是研究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的定位。城市规划在向公共政策转变的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影响的扩展,基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体系也在逐渐形成,即空间政策(90)。邹兵从城市规划所擅长处理的空间问题出发,以空间资源的配置和空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为切入点,构建协调统一的空间政策体系来引导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化的可行的路径(91)。刘永红也提出将近期建设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协同编制,将其打造成空间政策整合平台,并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空间政策整合和协调统筹的综合权限(92)

四是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分析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利益协调功能。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功能是协调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利益分析成为城市规划政策性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梁晓农、赵民通过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公共利益的界定,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协调的基本准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展开研究,提出城市规划公共利益实现与增进的途径(93)。何明俊认为由于公共利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就要求通过市民社会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参与,在利益博弈和协调中寻找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公平和公正的平衡点。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城市规划,应从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的角度研究公平发展的公共政策,当维护公共利益的城市规划和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对受损的利益主体进行合理补偿(94)

五是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功能,分析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提出制度创新的设想。雷翔从城市规划决策的层面,研究了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机制的缺陷和完善的途径和方法(95);熊馗从政治层面分析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政治权力结构,认为规划制度的完善首先是将对城市规划过程的认识从现在的“行政管理过程”向“公共选择过程”回归,其次是将政府行为动机的假设由“公共利益”向“自主性”转变(96)。杨帆借鉴政治学理论方法对城市规划的价值基础、行为过程和参与人群进行政治分析(97)王国恩从城市利益主体需求角度,深入分析政府、经济组织、市民、规划师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阐述“利益契合”是城市规划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制度,是政府、经济组织、市民、规划师共同选择的结果(98)。王洪研究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制度理论与思想渊源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对利益、权益的分配、协调和平衡机制的构建上。近期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主要突破口应选取在如何界定不同层次、不同利益群体矛盾冲突的相关对象的确认方面,以及如何传递、组织和提供达成利益冲撞、妥协、协调、达成共识的有效途径及基本行为规范方面。进一步规划制度创新则是在既定的规划制度环境条件下,创建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利益主体合法、顺畅沟通、解决资源配置和平衡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和方式(99)。曹春华则从城市规划运行机制的角度,结合重庆都市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过程的回顾、总结,从城市规划编制改革、规划执行制度的改进、规划监理制度的构建、规划信息协同平台的建设、规划运行机制及决策制度的整合、重构等方面提出了框架性思路和建议(100)

综上所述,对城市规划政策性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视角和不同的层次。第一,从宏观上将城市规划纳入相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从总体上对城市规划的属性进行分析。这种认识偏重于城市规划的功能,希望城市规划能够突破作为工程技术的局限,向公共政策转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为了发挥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功能,希望城市规划的成果、城市规划的过程应该符合公共政策的要求。第二,在具体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城市规划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公共决策(包括出台规划和政策)解决问题。第三,将城市规划整体作为公共政策来认识。这就需要按照公共政策的属性改革和建构城市规划,改革城市规划知识和制度体系,进行规划制度创新。本书所说城市规划的政策分析,主要是第三种,也就是按照公共政策的属性、系统重新“解构”城市规划,使城市规划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

《城乡规划法》突出了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城乡规划法》强调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它对城乡规划基本原则的规定,特别是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等规定,是保障城乡规划中社会公共利益基本构成的体现。《城乡规划法》对规划确定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保护和对总体规划中强制性内容的规定,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基本载体的保护。它还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公共财政首先投入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中去。《城乡规划法》强调“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及对规划实施的有关规定,强化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从制度上明确了城乡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对城乡建设的指导作用。

【注释】

(1)童明.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9

(2)Graham S &Healey P.Relational Concepts of Space and Place:Issues for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9,7(5):623-646

(3)[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

(4)[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4

(5)Taylor N.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8:5

(6)Keeble L.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London:The Estates Gazette,1952:1

(7)系统规划理论和理性过程规划理论两者联系密切,许多教科书将两者合并为一章。

(8)Taylor N.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8:59,64

(9)Allmendinger P.Planning Theory.Hampshire:Palgrave,2002:50

(10)Taylor N.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8:59,64

(11)Meyerson M M,Banfield E C.Politics,Plann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The Case of Public Housing in Chicago.New York:Free Press,1955

(12)曹康.西方城市规划思潮纲要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城市资源系,2005:116

(13)Friedmann,J.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From Knowledge to Action.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99

(14)[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5

(15)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5-65

(16)[美]托马斯·R·戴伊著.理解公共政策[M].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7

(17)[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9

(18)P.Davidoff,Thomas Reiner.A Choice Theory of Planning.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2

(19)Henri Lefebvre.Spatial Planning: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s of Space.1977引自: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M].台北:台北明文书局,1993

(20)David Harvey.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Edward Arnold,1973

(21)董金柱.国外协作式规划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4(2)

(22)其余四个特征为:(1)规划——城市和区域规划与公共、政治政策的理性相关;(2)当规划是最综合的时候,它是最有效的。综合性被写进规划法规并与多部门、多功能的空间规划相关(如与经济、社会、环境、物质规划交叉);(3)规划具有科学和艺术两面性,基于经验,它更强调其科学性。规划的知识与技术立足于实证科学,在模型建立和数量分析上都带有这种倾向性;(4)规划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它是由国家导向未来的一个计划。

(23)王凯.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规划理论建设之不足[J].城市规划,2003(6)

(24)朱介鸣.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引导市场开发的经营[J].城市规划汇刊,2004(6)

(25)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41

(26)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1-190

(27)李翅.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5

(28)赵民,雷诚.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与依法行政[J].城市规划,2007(6)

(29)[美]约翰·M·列维著.现代城市规划[M].张景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30)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3):6-11

(31)陈锋.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04(8)

(32)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70-176

(33)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34)周振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547

(35)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36)张庭伟.构筑规划师的工作平台——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J].城市规划,2002(10)

(37)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8)张庭伟.城市规划作为生产手段及引起城市规划功能转变[J].城市规划,2002(4)

(39)有时候甚至还要倒贴,甚至出现零地价的现象。政府出让工业用地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投资、提升GDP、增加税收和就业,以及为生产配套的生活和商业用地的出让收益。

(40)《土地使用权规划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出让的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第七条规定: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必须附具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41)何子张.宏观调控·土地制度·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41-45

(42)张萍.城市规划法的价值取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0

(43)陈伯庚,顾志敏.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1-67

(44)以厦门为例,于2006年提出构建一个覆盖城镇人口40%,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到2007年11月已规划建设的17个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约建设4万套住房,总用地面积141万m2投资总额约130亿元。

(45)谢浩然.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增加居住质量改善[N].经济日报,2002-10-6

(46)赵燕菁.宏观调控与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2004(9)

(47)陈伯庚,顾志敏.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8

(48)黄真.城市居民由房客变业主[N].中国房产报,2002-10-07

(49)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9

(50)K.Lynch.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1

(51)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辩[J].城市规划学刊,2006(1)

(52)张庭伟.市场经济下的规划及规划师的职责[J].城市规划,1993(3)

(53)控制性详细规划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许多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师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编制套路。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量多面广,技术相对成熟,成为许多为获得高额产值回报的规划师“最受青睐”的规划类型。

(54)如自从城市规划执业资格制度推行以来,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都有5 000~8 000人。

(55)石楠.试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兼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J].城市规划,2005(8)

(56)陈锋.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04(8)

(57)张庭伟.规划理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论规划理论的多向性和理论发展轨迹的非线性[J].城市规划,2006(8)

(58)陈锋.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04(8)

(59)从中国历史来看,严重的社会危机往往发生在经济繁荣期;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不公平、不公正的增长往往会突然因社会危机而停滞、衰退甚至崩溃,如某些拉美国家

(60)胡鞍钢.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1)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 center/2005 0219/content_2595497.htm

(62)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第2版.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35

(63)余建忠.政府职能转变与城乡规划公共属性回归——谈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城市规划,2006(2)

(64)陈锋.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04(8)

(6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6)石楠.试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兼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J].城市规划,2005(8);苏海龙,张园.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过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中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92-396

(67)何兴华.规划局工作的社会满意程度分析[J].城市规划,2002(10)

(68)张萍.城市规划法的价值取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9)P Hall.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3rd ed.London:Routledge,1992

(70)本刊编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献计献策[J].城市规划,1980(6)

(71)齐康.城市的形态(研究提纲初稿)[J].城市规划,1982(6)

(72)张启成,等.我谈《城市规划法》修改[J].城市规划,1998(3)

(73)金广君.论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持续性[J].城市规划,1999(3)

(74)吴缚龙.利益制约: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J].城市规划,1991(3)

(75)孙施文,王富海.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

(76)孙施文.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城市规划,2000(7)

(77)童明.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8)陈为邦.城市规划应成为重要的公共政策[N].中国经济导报,2005-01-14

(79)赵民.在市场经济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5)

(80)冯雨峰.从目标规划到过程规划——城市规划的技术特征与政策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2003(3)

(81)石楠.城市规划政策与政策性规划[D].北京: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005

(82)彭海东.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J].规划师,2007(8)

(83)汪光焘.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J].城市规划,2004(3)

(84)赵民,雷诚.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与依法行政[J].城市规划,2007(6)

(85)童明.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6)苏海龙,张园.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过程[M]//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69

(87)陈锋.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04(8)

(88)孙施文.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对城市规划作用的影响[J].城市规划学刊,2007(5)

(89)余建忠.政府职能转变与城乡规划公共属性回归——谈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城市规划,2006(2)

(90)周庆华.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兼论基于城市规划的空间政策//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07

(91)邹兵,钱征寒.近期建设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协同编制设想[J].城市规划,2005(11)

(92)刘永红.试论空间政策的重要性——以深圳为例[J].城市规划,2005(12)

(93)梁晓农,赵民.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中的“协调原则”[J].城市规划学刊,2007(5)

(94)何明俊.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5(12)

(95)雷翔.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6)熊馗.城市规划过程中权力结构的政治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5

(97)杨帆.城市规划的政治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6

(98)王国恩.城市规划社会选择论[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5

(99)王洪.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城市资源系,2004

(100)曹春华.转型时期城市规划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