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密集巷道群缺陷防治冲击地压
5.3.1 密集巷道群概况
本节中提到的密集巷道群,是指某矿沿5478Y工作面和5470Y工作面推进方向停采线以外、F4′断层以西、-800西大巷以南所包含的为四采外工作面服务的煤柱巷道围岩区,如图5-11所示。
图5-11 密集巷道群示意图
E-动力显现煤柱 F-动力显现区域
图5-12 动力现象位置示意图
根据矿井历史记录,图中A煤柱面积为1392m2,曾经出现过能量释放显现;B煤柱面积为1062m2,也出现过类似的能量释放显现;C煤柱面积为1078m2,在5495Y皮带巷出现能量释放显现,三次能量释放显现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直接对井下周围人员的正常作业造成了威胁。
经统计,该巷道群区域共有10个大小不等的煤柱,总面积约为2×104m2,因此定义:单个煤柱面积大约在2×103m2左右并由巷道连通的多个相邻煤柱组成的巷道群,称为密集巷道群。
5470Y工作面开采结束后,在煤层集中回风平巷与5470Y绕道交接(向上20m)的位置(F段),棚子压力显现较大,有煤炮现象发生,存在安全隐患。具体位置如图5-12所示。
5.3.2 动力显现整体概况
由于5478Y、5470Y工作面已经回采完毕,应力分布已经稳定,能量得到了缓慢有序释放,加上前期对工作面附近巷道的爆破卸压,有效避免了冲击灾害的发生,密集巷道群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5.3.3 动力现象分析
由于5478Y、5470Y工作面停采很长一段时间,应力分布已稳定,能量得到缓慢释放,密集巷道群整体处于平静期。
(1)A、B段煤柱进行了煤柱的放炮卸压,造成了巷道围岩的扰动和应力的重新分布,另外,该区域小煤柱多,造成应力叠加,为高应力区,放炮卸压后,应力转移和降低。
(2)集中回风平巷与5470Y绕道交接处附近小煤柱较多,应力叠加,A、B段煤柱已经进行放炮卸压,造成应力转移和降低,应力传递至C段煤柱,压力相应升高,对巷道围岩变形造成影响。
5.3.4 治理措施
由于该区域巷道过于密集,煤柱较多,为避免同时出现多处应力扰动,整体措施上坚持“一动多静”原则,即只允许有一个区域施工作业,对围岩有扰动影响的其它区域无人无施工。具体措施如下:
(1)缺陷转换成缺陷体
集中轨道石门与5470Y绕道存在15-21m的煤柱,5470Y绕道是集中轨道石门的缺陷,5470Y绕道与集中回风平巷的煤柱受到断层及断层附近开采影响,呈现应力随时间的增高状态,结果是5470Y绕道附近有冲击危险。因此利用5470Y绕道巷道,将集中轨道石门与5470Y绕道存在15-21m的煤柱转化成缺陷体,利用缺陷体防控动力显现。
(2)大直径钻孔卸压
集中回风巷与集中轨道石门交接(向上5m处)开始布置第一个大直径钻孔,钻孔间距1m;钻孔孔径91mm;钻孔以穿过巷道为佳(约为18m);仰角0~3°;约布置16个钻孔。见图5-13和图5-14。
图5-13 大直径钻孔位置示意图
图5-14 大直径卸压示意图
(3)钻孔爆破卸压
如图5-15所示,在煤层集中回风平巷与5470Y绕道交接处向上10m左右,每隔5m安排1个爆破钻孔,共布置3个;如图5-16所示,钻孔距巷道底板1.2m,仰角0~3°,孔径Φ42mm,孔深7m,钻孔垂直于巷中,装药长度约为孔长1/2,孔内均匀布置4个并联的雷管,孔外串联连线,每组同时起爆,爆后2小时内严禁行人。
图5-15 钻孔爆破卸压示意图
图5-16 爆破平面图
(4)巷道全程监测
在爆破卸压完成后,需对5470Y绕道右侧的大块煤柱进行应力监测,观测其压力显现情况,共布置5个仪器,分别编号1#~5#,具体情况如图5-17所示。
监测方法为: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3~5天)采集一下数据观测其压力变化情况。在未收集数据时,如果压力超过4MPa时,仪器会发生应力警报,此时,相关单位要做好提示,让工人切勿在此巷道行走。
监测孔布置:钻孔直径42mm,孔深7m,间距8m,孔距底板1.2m左右,单排布置,钻孔方向为水平垂直巷帮,如图5-18所示。
图5-17 仪器布置图
图5-18 监测钻孔布置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