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生产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生产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先将准备好的盐水加热到55℃左右,将成曲粉碎后与盐水拌和均匀进入发酵池,最后盖上食品用聚乙烯薄膜,四周以食盐封边,发酵池上加盖木板,以防止酱醅表层形成氧化层,影响酱醅质量。因此入池后,应采取保温措施使酱醅品温控制在44~45℃,发酵前期时间为15d左右。每批生产中的头淋油、二淋油或原油,按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配兑,使酱油产品达到感官特性、理化指标要求。对配制好并经存放1周以上的澄清酱油进行分装。

技能训练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生产

一、能力目标

①通过本实训项目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酱油生产基本理论的理解。

②使学生掌握酱油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进一步了解酱油生产的关键技术。

③提高学生的生产操作控制能力,能处理酱油生产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二、生产工艺流程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生产工艺流程见图2-6。

img18

图2-6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工艺流程

三、实训材料

1.原料

黄豆或豆粕、麸皮、可溶性淀粉、KH2PO4、MgSO4·7H2O、(NH4)2SO4、2.5%琼脂。沪酿3.042米曲霉菌种。

2.仪器与设备

试管、三角瓶、陶瓷盘、铝饭盒、塑料袋、分装器、量筒、温度计、托盘天平、水浴锅、波美计、高压锅、洗涤及浸泡设备、蒸煮锅、曲池(曲箱)、发酵池(发酵罐或发酵箱)、粉碎机等。

四、操作要点

1.菌种试管活化

(1)菌种试管活化培养基

豆饼100g,每100mL培养基中含0.1%KH2PO4,0.05%MgSO4·7H2O,0.05%(NH42SO4,2%可溶性淀粉,2.5%琼脂,pH为4.0~5.0。

(2)培养基制备

根据本实训需要,参照规范制备培养基。

(3)接种培养

在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开始时长出白色菌丝,这种白色菌丝即为米曲霉菌丝,以后米曲霉菌丝逐渐转变为黄绿色,黑曲霉菌丝转变为浅黑色,62h米曲霉绿色(黑曲霉为黑色)孢子布满斜面,即为成熟。

2.种曲制备

(1)种曲培养基

麦麸、豆饼粉、水的配比为4∶3∶6,原料混匀后分别装入容器,灭菌。

(2)培养基制备与灭菌

称取培养基所需的原料(麦麸和豆饼粉),混匀后分别装入容器,灭菌。

(3)接种培养

在无菌室,将上述培养基接入试管斜面活化菌种,在28~30℃下培养60h左右,待瓶中长满绿色或黑色孢子为止。

3.制成曲

(1)原料配比

豆饼、小麦、麸皮的配比为50∶10∶40(质量比)。

(2)脱脂大豆的处理

脱脂大豆的破碎程度以粗细均匀为宜,要求颗粒直径为2~3mm,2mm以下粉末量不超过20%。

(3)润水

破碎后的脱脂大豆均匀拌入80℃左右热水,加水量为原料(脱脂大豆)的120%~125%。润水适当时间后,混入麸皮,拌匀,蒸料。

(4)蒸料

采用蒸煮锅,一般控制条件为(1.5~2.0)×105Pa,蒸汽温度为125~130℃,维持5~15min。蒸料结束冷却至40℃即可出料。熟料要求呈淡黄褐色,有甜香味和弹性,无硬心及浮水,不黏,无其他不良气味,蛋白质变性适度。熟料水分在46%~50%之间。

(5)接种入池

熟料出锅后,打碎并迅速冷却,拌入粉碎的熟小麦,在45℃以下接入种曲,为原料总质量的0.2%~0.4%,混合均匀后,移入曲池制曲。

(6)制曲工艺主要参数

为了给米曲霉生长创造最适宜的条件,铺料时尽量保持料层疏松、厚薄均匀。制曲过程中控制品温28~32℃,最高不得超过35℃,室温28~30℃,曲室相对湿度在90%以上,制曲时间24~28h,在制曲过程中应进行2~3次翻曲。

(7)制曲过程中温度控制

接种后调节温度在32℃左右,促使米曲霉孢子发芽,在曲料上、中、下层及面层各插入一支温度计,静止培养6~8h,此时料层开始升温到35~37℃,应通风降温并维持曲料的温度在35℃以下,不低于30℃。曲料入池培养12h后,由于菌丝繁殖旺盛,曲料易形成结块,增加了通风阻力,表层与底层的品温温差逐渐加大。当品温超过35℃且难以控制时,应及时进行第一次翻曲,使曲料疏松,品温维持在34~35℃。继续培养4~6h后又形成结块,当品温不能维持在35℃以下时,进行第二次翻曲,品温维持在30~32℃。培养20h后,米曲霉开始产生孢子,产酶旺盛,为了使蛋白酶活力高,品温尽可能维持在25~28℃。翻曲时要求翻松、翻匀,操作迅速。

4.发酵

(1)盐水配制

食盐加水溶解,澄清后使用。

(2)成曲拌盐水

盐水浓度为11~13°Bé。一般是每100kg水加盐1.5kg即为1°Bé。先将准备好的盐水加热到55℃左右,将成曲粉碎后与盐水拌和均匀进入发酵池,最后盖上食品用聚乙烯薄膜,四周以食盐封边,发酵池上加盖木板,以防止酱醅表层形成氧化层,影响酱醅质量。

盐水用量一般控制在制曲原料总量的65%左右,盐水量和成曲本身含水量的总和相当于原料的95%(质量分数)左右,酱醅水分为50%~53%(移池浸出法)。拌曲盐水的温度根据入池后酱醅品温的要求来决定,一般控制在夏季45~50℃,冬季50~55℃。入池后,酱醅品温在40~45℃。

(3)前期保温发酵

一般条件下,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是40~45℃。因此入池后,应采取保温措施使酱醅品温控制在44~45℃,发酵前期时间为15d左右。每天定点测定温度。

(4)后期低温发酵

前期发酵结束后,倒池,品温控制在40~43℃,后熟,以改善风味。整个发酵周期为20d左右。

5.酱油的半成品处理

(1)浸淋

酱醅成熟后,加入80~90℃的二淋油浸泡6h以上,过滤得头淋油(即生酱油),头淋油可从容器底部放出,加食盐,加食盐量应视成品规格而定。再加入80~90℃的三淋油浸泡2h以上,滤出二淋油;同法再加入热水浸泡2h以上,滤出三淋油。

(2)加热和配制

加热温度以酱油品种、加热时间等因素而定。间隙时加热温度为65~70℃,时间为30min。

每批生产中的头淋油、二淋油或原油,按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配兑,使酱油产品达到感官特性、理化指标要求。还可按品种要求加入适量甜味剂、鲜味剂和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

6.酱油的澄清、储存及包装

(1)澄清

生酱油加热后,逐渐产生沉淀物,酱油变得混浊,须静置数日,使杂质沉淀于容器底部,成品酱油达到澄清透明的要求,这个过程称为澄清。一般的澄清时间需要7d以上。

将容器底部的酱油浑脚集中放置于另一容器内,让其自然澄清,析出上层澄清的酱油。然后将较厚的浑脚装入布袋内,压出酱油,回收的酱油须再经加热灭菌处理。头渣再加水搅匀后,装入布袋内压出二油作浸泡用。残渣即为酱渣。

(2)储存

储存设备要求保持清洁,上面加盖,但必须注意通气,以防散发的水汽冷凝后滴入酱油面层,形成霉变。

(3)包装

对配制好并经存放1周以上的澄清酱油进行分装。澄清的酱油在分装前应先经巴氏灭菌(65~70℃,30min),然后用瓶分装。

五、成品检验

1.感官检查

检查色泽、体态、香气、滋味等。

2.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

(1)理化检验

氨基酸态氮测定、食盐测定(以氯化钠计)、总酸测定、全氮测定等。

(2)微生物检验

菌落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检验等。

六、实训报告

写出书面实训报告。

七、实训思考题

1.制曲在酱油的酿制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2.通风制曲时为什么要翻曲?

3.酱油的检测项目有哪几项,如何检测?

4.除本法外,还有哪些酿造酱油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