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鉴定与育种

鉴定与育种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可使用滤纸限制性培养基来鉴定产纤维素酶真菌。而对于不同种属的真菌,又有各自的独特菌落、菌丝或孢子形态及生长特性,具体根据《真菌鉴定手册》进行鉴定。同源性要求超过98%。适当稀释孢子悬液,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初筛。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纤维素酶基因克隆到细菌、酵母中取得了一定进展。HCA位点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纤维素酶Ⅰ家族。

任务1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与育种

自然界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细菌产生的纤维素酶的量较低,主要是EG,少数细菌能分泌外切葡聚糖酶,大多数细菌EG对结晶纤维素没有活性,而且这些酶主要是胞内酶,吸附于细胞壁上,很少能分泌到细胞外,增加了提纯的难度,在工业上很少应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纤维素粘菌属、生孢纤维粘菌属、纤维杆属和芽孢杆菌属。放线菌中主要是黑红旋丝放线菌、玫瑰色放线菌和纤维放线菌能产生纤维素酶,但产量不高。酵母菌不产纤维素酶,但可以利用酵母表达系统表达纤维素酶基因,其产物高度糖基化,经正确加工修饰后可直接分泌到培养基中,表达水平高。目前用于生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大多属于真菌,研究较多的有木霉属、曲霉属和青霉属。

一、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筛选

产纤维素酶真菌多存在于富含纤维素的菜地、腐烂的树根及朽木周围的土壤,以及能分解纤维素的反刍动物的粪便中,其分离原理和方法大致如下:将土样或粪样用无菌水悬浮,取少量上清液到PDA培养基中,30℃振荡培养3~5d;将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选取合适浓度的稀释液涂布在含有羟甲基纤维素(CMC)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根据有无透明圈定性分离纤维素酶产生菌(大多为真菌);将能产生透明圈的待测菌涂布在刚果红鉴别培养基上,培养后精确测量菌落直径和透明圈直径;最后,选取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D/d)较大的菌落,用斜面培养基保藏,以备后用。

对于不同的实验室,采用的分离方法大同小异,差别主要在于培养基的使用。同时也可使用滤纸限制性培养基来鉴定产纤维素酶真菌。

二、产纤维素酶真菌的鉴定

根据《真菌鉴定手册》进行。

1.形态鉴定

1)方法

菌落形态观察:将菌株点植一点于PDA平板中央,30℃培养48h,观察其宏观形态特征。

显微观察:用PDA培养基埋片培养,30℃培养2d后取埋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微观形态特征。

2)结果

一般真菌的菌落个体较大,形状多为绒毛状、絮状、蛛网状,多产色素,但颜色多不唯一(孢子的颜色)。而对于不同种属的真菌,又有各自的独特菌落、菌丝或孢子形态及生长特性,具体根据《真菌鉴定手册》进行鉴定。

2.18SrDNA分子鉴定

根据《分子克隆手册》,提取待测菌株基因组DNA,采用真菌18S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克隆待测菌株的18S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利用Blast软件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放线菌菌株的18SrRNA基因序列,随后运用Mega软件的Clustal W功能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按照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运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同源性要求超过98%。

三、产纤维素酶真菌的育种

通常自然界分离筛选的野生型菌株其产酶能力相对较低。选育优良菌种是提高纤维素酶活力的关键,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方法主要有诱变筛选和基因工程筛选方法。

1.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又分为单一诱变和复合诱变。诱变剂主要有紫外线、微波、硫酸二乙酯、氯化锂、亚硝基胍等种类。

紫外线诱变:用生理盐水制备105~106个/mL的孢子悬液,取孢子悬液10mL于半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在磁力搅拌下距离30W紫外灯15cm照射3~5min。适当稀释孢子悬液,涂布于筛选平板,30℃培养3~4d,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初筛。

亚硝基胍(NTG)诱变:用生理盐水配成105~106个/mL孢子悬液,一定浓度NTG(0.1mol/L),30℃,pH为8.0的Tris缓冲体系作用0.5~1.5h,离心洗涤孢子,终止诱变,适当稀释孢子悬液,涂布于筛选平板,30℃培养3~4d,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初筛。

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先用一定浓度的NTG(用Tris-HCl缓冲液调pH至7.0),处理0.5~1.5h,离心,用生理盐水洗涤,终止诱变,然后用生理盐水制成孢子悬液,紫外照射4min。适当稀释孢子悬液,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初筛。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将筛选得到的突变株在培养基斜面上进行多次传代试验培养,每转接1次的同时接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培养产酶试验,成熟后测其酶活性,并观察孢子布满整个斜面的时间、孢子大小、颜色等指标是否保持不变。

2.基因工程育种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纤维素酶基因克隆到细菌、酵母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其方法目前也已经很成熟,如唐婧(2008)从花的腐败残余物中分离到一株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提取该菌株的全基因组DNA后,以大肠杆菌为表达宿主菌,通过鸟枪法构建全基因组文库,从该菌株的基因组中克隆到一个含有1230bp、编码409个氨基酸的新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nglu02。HCA位点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纤维素酶Ⅰ家族。Ni J等(2007)对来自白蚁的4个内切葡聚糖酶基因进行了家族DNA改组以获得热稳定性高的突变酶,所得PA68突变体酶的热稳定性提高了10℃,其羟甲基纤维素(CMC)酶比活力达到其中一个亲本酶rRsEG的13.1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