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属材料的液态凝固成形技术

金属材料的液态凝固成形技术

时间:2024-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约在公元前1 700至前1 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铁件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例如在15至17世纪,德、法等国先后敷设了不少向居民供饮用水的铸铁管道。铸造是比较经济的毛坯成形方法,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在铸造生产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力、资本、资源和技术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生产是使铸造业获得最大产出和效益的唯一方法。

第7章 金属材料的液态凝固成形技术

★本章知识框架

img233

★本章学习目标与要求

①掌握金属液态凝固成形的原理;

②熟悉铸造生产的实质、特点与用途;

③熟悉常用合金的铸造性能;

④熟悉各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⑤了解铸件结构工艺性;

⑥了解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 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 700至前1 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商朝的重875kg的司母戊方鼎(见图7-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见图7-2)、西汉的透光镜(见图7-3),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早期的铸件大多是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浓厚。那时的铸造工艺是与制陶工艺并行发展的,受陶器的影响很大。中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见图7-4),重约270kg。

img234

图7-1 商朝的司母戊方鼎

img235

图7-2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

img236

图7-3 西汉的透光镜

img237

图7-4 晋国铸刑鼎

欧洲在公元8世纪前后也开始生产铸铁件。铸铁件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例如在15至17世纪,德、法等国先后敷设了不少向居民供饮用水的铸铁管道。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纺织机和铁路等工业兴起,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铸造技术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铸造是比较经济的毛坯成形方法,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如汽车发动机的缸体(见图7-5)和缸盖(见图7-6),船舶螺旋桨及精致的艺术品等。有些难以切削的零件,如燃汽轮机的镍基合金零件不用铸造方法就无法成形。

我国的铸造业虽具有年产1 500万吨的生产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生产铸件的产量都在1 000万吨以上,并涌现了一大批很有实力的铸造企业,但就整个行业而言,其现状仍然是厂点分散(达2万多个),从业人员多(在120万人以上),效益低(全员人均产值不足4万元,厂均铸件仅为500吨/年),铸件质量与美、日、德、法等铸造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铸造生产必须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迅速由大变强。

img238

图7-5 发动机缸体

img239

图7-6 发动机缸盖

进入20世纪,铸造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产品技术的进步,要求铸件的各种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更好,同时仍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另一个原因是机械工业本身和其他工业如化工、仪表等的发展,给铸造业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如检测手段的发展,保证了铸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并给铸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电子显微镜等的发明,帮助人们深渗透到金属的微观世界,探查金属结晶的奥秘,研究金属凝固的理论,指导铸造生产;机器人和电子计算机在铸造生产和管理领域里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铸造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要提高其经济效益,不单纯是个技术进步问题,科学管理也十分重要。在铸造生产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力、资本、资源和技术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生产是使铸造业获得最大产出和效益的唯一方法。铸造产品发展的趋势是要求铸件有更好的综合性能,更高的精度,更少的余量和更光洁的表面。此外,节能的要求和社会对恢复自然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些要求,新的铸造合金将得到开发,冶炼新工艺和新设备将相应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