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画面、视点和建筑物间相对位置的确定
当人们用照相机拍摄建筑物时,为了得到理想的拍摄效果,通常要选择最佳的拍摄点。同样,为了使透视图能够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建筑物的形状特征,更好地反映设计者的意图,在绘制透视图前,必须合理地确定好画面、视点和建筑物三者间的相对位置,要确定好画面、视点和建筑物三者间的相对位置,应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9.4.1 人眼的视觉范围
当人以一只眼睛直视前方,其视觉范围是一个以人眼为顶点以主视线(与画面垂直的视线)为轴线的椭圆视锥,视锥与画面的交线称为视域或视野(见图9-19)。视锥的顶角称为视角,人眼水平方向的视角α最大可达120°~148°,垂直方向的视角β为110°左右。但为了避免透视图失真变形,视角通常控制在60°以内,30°~40°之间效果最佳。
图9-19 人眼的视觉范围
9.4.2 视点的选择
1.确定站点的位置
(1)保证视角大小的适宜视角的大小对透视图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在图9-20中,站点s1处的视角α1大于60°,两个灭点之间的距离较近,透视图轮廓线收敛急剧,透视效果较差。而在站点s2处的视角α2约为30°,两个灭点之间相距较远,其透视图上较为宽阔,与视觉印象基本一致,效果较好。
图9-20 视角的大小对透视效果的影响
(2)站点应选在能反映建筑物形状特征的地方图9-21所示为在站点分别位于s1和s2处时一形体的透视效果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站点位于s1处时,其透视图只能表达出形体的左边部分(见图9-21(a)),而当站点位于s2处时,其透视图反映出了形体的整体形状,透视图效果较好(见图9-21(b))。
图9-21 站点应选在能反映建筑物形状特征的地方
2.视高的确定
视高即视平线的高度。视高一般取人眼的高度(1.5~1.7m),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取得不同的透视效果,可以适当地调整视高。如要表现建筑物具有高大、雄伟的视觉效果,可以适当地降低视高,类似从山坡下看坡上建筑物,如图9-22(a)所示。如要给人以舒展、开阔的感觉,可以适当地提高视高,可想象成从某一高处观察建筑对象,如图9-22(c)所示,提高视高所画出的透视图也称为鸟瞰图。
图9-22 视高的变化对透视效果的影响
9.4.3 画面与建筑物正立面偏角大小的确定
画面与建筑物正立面偏角的大小对透视图的形象有直接的影响。画面与建筑物正立面的偏角越小,透视图上正立面越宽阔。画面与建筑物正立面的偏角越大,透视图上的正立面越狭窄。图9-23所示分别为画面与建筑物正立面的偏角θ为30°、45°、60°时,建筑物的透视形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偏角θ为30°时,透视图的正立面和侧立面的透视变形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透视效果较好,如图9-23(a)所示;当偏角θ为45°时,透视图上的正立面和侧立面45°的宽度基本相同,透视图主次不分明,效果较差,如图9-23(b)所示,作图时45°偏角一般不宜选用;当偏角θ为60°时,透视图的侧立面时变得较为宽阔,而正立面变得较为狭窄,如图9-23(c)所示;60°偏角不宜用来表达建筑物的整体形象,但在要突出表达建筑物侧立面的透视效果时,可以选用这种偏角。
图9-23 画面与建筑物正立面偏角大小对透视效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