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城市期待蓝天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长期以来却背着空气质量差的恶名。用老北京人的话形容就是“春秋吃沙子,夏季洗‘桑拿’”。10年前,站在中央电视塔的观景平台上向市区望去,常常可以看见厚厚一个“灰色锅盖”,将京城盖得严严实实。据统计,在1998年一年里,北京市属于重污染的天数就有141天,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指数总是在370~380之间。白天少见蓝天白云,夜晚更是找不到月亮星辰。经济飞速发展,让北京空气质量日趋恶化,楼越来越高,天越来越灰,改善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
近年来,北京加大了环保投入。特别是借着奥运会的契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8年北京市环保局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74天,占总天数的74.9%,比2001年增加89天,提高24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浓度均达到国家标准,但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22%。可见,北京的环境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大气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机动车尾气难逃其咎
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大量的工业废气、煤烟型污染和机动车尾气等。其中,“马路伴侣”的机动车尾气难逃其咎。据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最大根源,已经占到了整个污染源的85%。另外,根据环保部门统计显示,北京市全年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中,50%以上来自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其中又以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主。
随着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机动车只有2000多辆。49年后,1998年北京市的机动车也不过100多万辆。然而,这些年北京的车辆出现了爆炸式增长,2003年212万辆,2005年258万辆,2007年突破300万辆,截至2009年8月底,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81.8万辆,基本上是一天增长1000辆左右,高峰时期增长近2000辆之多!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往往与机动车行使状况息息相关。在怠速情况下,尾气排放是正常速度的数倍。汽车增速如此之快,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车辆频繁加减速和怠速,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幅增加。
机动车尾气排放
绿色出行从奥运开始
改变旧有形象,提高空气质量,绿色出行势在必行。2008年绿色奥运,为北京提供了绝好的践行机会和宝贵经验。
为改善交通和空气质量,北京奥运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推行公交优先战略;采取临时措施,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封存部分公务用车、限制外地车辆进京等。多管齐下效果明显,据测算,奥运期间市区车速达到每小时43公里、地面公交速度从每小时14.5公里提高到每小时近20公里、高速公路和国道日均车流量分别下降了34.6%和25.2%。2008年8月8-24日,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为10年来历史最高水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浓度均达到了世界发达城市水平。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禁不住感慨,在奥运会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主办城市像北京这样,将奥运会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契机。
然而,也必须看到,北京的绿色出行存在明显的短期效应。比如,单双号限行措施是通过削减总量的方式缓解交通,短期内见效快,但无法长期保持。单双号限行解禁后的首个周一早、晚高峰恢复到了奥运前的状态,呈现出典型的“后奥运特点”,机动车上路量明显增加,总量达到340万辆,驾驶员突破500万人,交通压力相比奥运前似乎更加严峻。此外,交通限行还导致第二辆车的购买行为激增。奥运会限行前,北京市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预计6、7月的汽车销售将会下降。而实际情况是,这两个月的销量非但没有下滑,反而是近些年来同期最好的。
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
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市开始推行“每周少开一天车”的车辆限行措施。但无论如何,限行只是解决交通难题的应急之策。绿色出行必须依靠实施全方位的配套措施,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长期坚持推行公交优先政策。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奥运会期间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曾一度高达45%,但这种“畅通”并不是一种稳固的状态。因为按照北京市规划,到2015年,在轨道交通达到560公里时能够实现这个比例,而目前的轨道里程不过200公里。
北京下一步应该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扩展公交支线网,提高地面公交的可达性,进一步改善轨道交通与公交线路、自行车和小汽车等不同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研究解决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重大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大地铁高峰时段发车密度,科学调整运行组织,提高全网整体运行效率。
第二,实施“需求管理”并举策略。为遏制以潮汐式出行为主要特征的交通需求时空分布的畸形化,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同时,要重视城市功能布局的同步优化调整。同时继续严格控制中心区建筑密度和人口规模。
第三,尽快出台燃油税,提高城市中心区停车费等增大用车成本的措施,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人们合理用车。加速开发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商业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基础设施开支,既能减少机动车造成的排放污染,又能改善交通的拥堵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