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

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领事巴富尔来沪与上海道台宫慕久商谈开埠事宜。阿礼国上任后,以上海租界大有可为为由,终于得到英国政府核准。1852年翻造,但1870年12月24日深夜,一场大火将领馆全部化为灰烬,除抢出一部分地契外,重要档案全被烧毁。英国领事馆占地38559平方米,由英国人克罗斯曼与伯依斯设计,两层,砖木结构。这是领事的住宅,即领事官邸。目前修缮完成的领事馆已成为一座高级会所。周边是已向公众开放的外滩源公共绿地。

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British Consulate, Consulate Residence

33 East Zhongshan No.1 Rd.. Designed by Grossman and Boyce. Completed in 1872. Two-storey masonry building with timber hip roof built on a H-shaped plan. English Renaissance Style.

地点:中山东一路33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使用单位:金融家俱乐部

这是外滩源最老的一幢建筑,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了。它也是外滩源的中心,“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

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产生了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第二条是上海等五个港口开放为贸易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领事巴富尔来沪与上海道台宫慕久商谈开埠事宜。尽管条约上写的是通商,然而巴富尔却是有土地要求的,他划出一块“居留地”,渐而形成了租界,英国人在租界内设立行政机构——工部局及警权机构——巡捕房,并攫夺了租界内的立法、司法、经济等权,成了“国中之国”。

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

img7

img8

英国领事馆

巴富尔及其随员来上海后,就在上海城内西姚家弄租赁一座有52间房的大宅作为领事馆。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与巴富尔订立了23条地皮章程,其中李家庄至吴淞江(苏州河)间的土地,被巴富尔圈定126亩,作为建造领事馆之用。

李家庄又称李家场,居黄浦江与苏州河汇合处,原有清军设置的炮台,是上海城外沿江的防线。1848年,英租界扩张至苏州河,李家庄遂在租界之内。这126亩地,作价17000元,先由巴富尔垫出4000元定金,因为当时英国政府不准派出的领事在外国自建领馆,巴富尔还得与政府打一番交道。但是直到他任职期满,仍未得到批准。继任者阿礼国,是一个有手腕的政客,1848年“青浦教案”,他便以强硬态度对付清朝官吏,不仅得到赔款,允许惩罚动武的水手,而英租界也得到第一次扩大。阿礼国上任后,以上海租界大有可为为由,终于得到英国政府核准。领事馆于1849年完工,7月迁入办公。1852年翻造,但1870年12月24日深夜,一场大火将领馆全部化为灰烬,除抢出一部分地契外,重要档案全被烧毁。1872年6月1日奠基重建,1873年落成。

英国领事馆占地38559平方米,由英国人克罗斯曼与伯依斯设计,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典型英国文艺复兴式,着重水平划分,横线条非常显著,而且十分工整、匀称。外墙原来是清水砖墙,朴素典雅,但是后来修理时粉刷了水泥,有失秀美的原貌。屋面为四坡式,用中国蝴蝶瓦,做工讲究,看

领事官邸

img9

上去极为齐整,又很调和。由于外滩地势低,故设计了较高的台基。入门朝南,底层有五孔券廊,其内为大厅,门窗多,又大,二楼有廊式内阳台。底层原多为落地长窗,近数十年使用单位将其改成小窗,失去原貌,很不谐和。外窗都为硬百页窗。在主楼北侧还有一座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建于1882年,有廊与主楼相连,廊上有平台、栏杆。这是领事的住宅,即领事官邸。在领事馆的后院有一座于1856年建成的小监狱。其外形为二层普通楼房,专门为关押外籍犯人修造的。

目前修缮完成的领事馆已成为一座高级会所。馆前西边建有一个小型广场及升降舞台。周边是已向公众开放的外滩源公共绿地。绿地上植有27棵古树名木,其中有150年树龄的香樟,100年树龄的银杏、瓜子黄杨和朴树等。游人在草木丛中还可见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兵抗敌时留下的铁铸小炮以及日晷等遗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