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荷兰式住宅寻踪

上海荷兰式住宅寻踪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说起上海的荷兰式建筑,倒是要颇费一番周折去细细寻找了。但是牛奶棚不属于居住类建筑,所以我们这里只能以荷兰的城市住宅特点为参照,去发现上海历史建筑中的荷兰因素。据笔者调查,上海至少还有一处荷兰风格的花园住宅位于安福路上,不过没有上面两处来得典型。1901年《住房法》的颁布改变了这种状况,从此荷兰政府在国民住房与城市建设方面的影响大大增强。

上海荷兰式住宅寻踪

说起荷兰,人们应不陌生,风车和鲜花作为荷兰国家的两张名片早就为人熟知,以前的屈臣氏汽水也曾被上海人叫作荷兰水广受欢迎。至于说起上海的荷兰式建筑,倒是要颇费一番周折去细细寻找了。首先,现在上海肯定再也找不到那种典型的带风车磨坊的农舍建筑了,一个世纪以前曾经有过,那是在荷兰人开办的牧场里,一个小小的荷兰式乡村磨坊竖立其间,成了被上海人称作“牛奶棚”特有标志。现在淮海路上的地标之一,上海图书馆大楼的那一块土地以前就是牛奶棚。但是牛奶棚不属于居住类建筑,所以我们这里只能以荷兰的城市住宅特点为参照,去发现上海历史建筑中的荷兰因素。

img114

图113 荷兰传统的风车磨坊

要说荷兰城市民居建筑,大体上也只能讲和其他西欧国家类似,其特色只是体现在顶部的山墙上。去过阿姆斯特丹旅游的人不难发现当地建筑的特点是房子的正面和窗户都是细长的,那是因为历史上政府征收房产税是按临街门面的宽度计算的。精明的荷兰人为了节省税款,都尽量减少房屋临街正面的开间宽度,但为了获得足够的使用空间,于是就把房屋的进深建得很长。由于门面狭小,所以大家把装饰的心思都花到了屋顶的山墙上,于是形形色色的装饰造型便层出不穷,站在街上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各家各户的山墙都是不一样的,像是在争奇斗艳,相互攀比,好不热闹。另一方面,由于门面窄长,为了让人的视觉比例上匀称,所以门也必须是窄长的。这样一来,大件家具物品就只能从窗户里吊进去了,为此聪敏的荷兰人又在房顶山墙上设置了一小段突出的梁,下面装设一个滑轮吊钩,很好使,专门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img115

图114 阿姆斯特丹运河边上的住宅

img116

图115 形形色色的山墙

另一则有趣的传闻是以前阿姆斯特丹因为没有门牌号码,写信地址到某条街后,就在信封的右下角,画上那个房子的屋顶山墙,由于每幢房子的屋顶山墙修得都不一样,邮递员一望便知,信就可以顺利到达了。后来,拿破仑征战到这里,发现他们那么“笨”,据称从那以后阿姆斯特丹才开始有了门牌号。到如今,文化习惯使然,他们还是喜欢把房子的屋顶建造得各不相同,标新立异。荷兰人爱吃奶酪,小孩从一出生起,就离不开奶酪,这也是荷兰人身高马大的原因,所以荷兰的住宅除了门高窗高以外,室内一般也都很高,楼梯也陡直,没有拐弯,无论男女撩开长腿噌噌地就上去了,甚至连洗手间的盥洗台和马桶也明显比我们中国的高。

img117

图116 华山路922号住宅

img118

图117 安福路住宅

上海华山路922号就是这样的一幢房子,初看有些怪怪的,为什么把好好的建筑立面分成了左中右三部分?不过明白个中道理就不奇怪了,原来是建筑师为了模仿荷兰民居的意趣,故意在原本十分开阔的建筑正面设计了一个窄而高的荷兰式立面,配上陡高的山墙,模仿得确实很成功,但大家都明白建筑师这么做已经不是为了给业主节省什么税款了,而是一种文化的移植。在这栋房子的后面,另一幢建造于同一时代的住宅模仿得更到位。

这两处花园住宅都修建于20世纪的20年代,原来是上海保安保险公司经理本尼的住宅。30年代中期本尼退休后又成为他的继任艾维夫妇的住宅。现在由兴国宾馆经营管理,由一些外国新闻机构长期包租,名称为“丁香别墅”,虽然底层门廊已是新建的了,但其建筑总体风貌未变,有关部门还是将它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据笔者调查,上海至少还有一处荷兰风格的花园住宅位于安福路上,不过没有上面两处来得典型。

在荷兰还有一种常见的普通民居,形式多为短排式的住宅,一种两层或三层的家庭住房,多位于城郊,带有前后两个小花园,每个住宅群由两三栋或更多的类似房屋组成。上海可以与之相比的是位于陕西南路39—45弄的长乐村,即法租界时代的凡尔登花园。

一直到20世纪初,荷兰中央政府都很少操心国民住房的问题。只有各地方政府对住房提出一些要求,如建房的边线设置、防火安全设施、卫生设施等。其中有些建房规定还可追溯到中世纪时代呢。1901年《住房法》的颁布改变了这种状况,从此荷兰政府在国民住房与城市建设方面的影响大大增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战后恢复期,荷兰政府建造了许多所谓的阳光住房,让充足的光线照进大扇的窗户,使房内温暖而明亮。为了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问题,还在城市区域修建了许多公寓区与高层住宅。从此传统民族文化的意蕴少了,讲求质量的、国际化的建筑多了,老房子成了宝贝。这一点又恰好和我们今天十分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