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唯一的印度式佛教寺庙

上海唯一的印度式佛教寺庙

时间:2024-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印度的佛教建筑可以“支提”为代表。旁侧的471号改作虹口区健身房,其建筑外貌基本保存完整,成为上海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上海曾经还有另一处印度式佛教建筑,就是非常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为了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

上海唯一的印度式佛教寺庙

上海是真正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举凡世界建筑历史上能数得着的式样或风格都能在这座城市里被找寻出来。如果说希腊、罗马,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这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建筑风格在其他中国近代发展起来的城市里也能找到的话,那么像古代埃及、印度式样的建筑,住在别处城市里的市民,眼福就没上海人好了。这不,位于虹口区乍浦路471号的西本愿寺就是一处典型的古印度佛教寺庙式样的历史建筑

img139

图138 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印度支提窟遗址

乍浦路上原来的西本愿寺十分好找,就在著名的美食街北首,靠近武进路。细看那些墙上的圆形浮雕,每个图案都不相同,且做工都很精美。建筑上镶嵌有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历史建筑”大理石碑,上面写着:“原为西本愿寺。冈野重久设计,岛津工作所承建,1931年建造。仿日本西本愿寺式样,有印度佛教建筑特征”。文字和内容都没错,但却都语焉不详,何谓印度佛教建筑特征?对往往只熟悉中国佛教建筑特征的国人来说,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

我们知道,佛教发源于印度,后来传播到东南亚、中国和日本等地,但在印度本土却盛极而衰,被婆罗门教所取代。现在印度已经几乎没有佛教徒了,古印度的佛教建筑也成了凤毛麟角,成了考古学家研究的对象。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印度的佛教建筑可以“支提”为代表。支提(Chaitya)本来是个泛指神龛的词,后来也常被用来指附有僧侣起居精舍的集会厅,它也被称为“塔庙”。支提的平面为长条状,一端为入口,与入口相对的另一端为半圆形平面,在半圆形的中央供有一座半球形的窣堵波(Stupa),是埋佛陀或高僧骸骨用的。早期的佛教还不拜偶像,做佛事的时候,僧侣们列队围着这窣堵波绕圈子。为了增加支提内部的光亮,大门洞的上方再凿一个采光洞口,轮廓呈火焰形,很富有装饰性。

img140

图139 1934年重建的东京筑地西本愿寺今貌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汉化过程,原来的支提和窣堵波也演变成了汉传佛教中的代表性建筑寺庙和塔,与其原来的形状相去甚远。殊不料佛教传到日本后,倒保存了较多的原始面貌,其中,日本净土真宗的东、西本愿寺派就最接近原来的印度佛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日本僧人在文监师路(今塘沽路)114号开院西本愿寺,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在今乍浦路439号和471号,筹建西本愿寺上海别院,其建筑形式以东京筑地的西本愿寺为摹本,主体建筑也是一座仿印度支提形式的拱形大厅,建筑东西向,室内西端是一个半圆形的窣堵波,供日本人朝拜和安放骨灰盒之用。沿街的东立面及北入口均有火焰形券面,周围装饰着莲花瓣图案浮雕。券下缘为禽鸟浮雕的带饰,在此带饰和下方的莲花纹样之间有一大块高浮雕,表现热带丛林中的白象出没,共有七头大象,姿态各异,两端雕着两尊坐式菩萨,可惜这些浮雕在“文革”时期遭到了破坏,不复见其原貌。再下是三行,每行七朵莲花浮雕,朵朵形态逼真、形状各异。莲花墙北侧有铁栅,可以望见西本愿寺的边门,门廊前上方饰有微型小塔。乍浦路439号东门入内,有一幢带有日本木构建筑风格的入口门廊,当时是日本僧人的居住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本愿寺的僧人全部被遣散回国,寺院房产由中国政府接管,一度曾计划改作和平博物馆。后拨由招商局使用。解放后,439号由海洋局作内部宿舍,现已改作居民住房。旁侧的471号改作虹口区健身房,其建筑外貌基本保存完整,成为上海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

img141

图140 乍浦路原西本愿寺今貌

上海曾经还有另一处印度式佛教建筑,就是非常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为了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等。上海的阿育王石柱就竖立在静安寺的山门外,热闹的南京路上,顶部有四头狮子,十分壮观。可惜原物和静安寺涌泉一起早就不存在了,现在重新建造的阿育王石柱体量过大,且与静安寺山门不成比例,与旧物相去甚远。

img142

图141 原西本愿寺的入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