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时间:2024-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块不足7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里,蕴藏着上海建城历史的故事。我们说老城厢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潘家大宅历史上曾称海上甲第之首。这幢在上海和全国戏剧界有影响的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已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确定为以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体、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城市复合型历史中心地区。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老城厢,如今是上海最中国的地方了。

上海的中华路和人民路是两条首尾相接的马路,之所以呈环状因为原来这里是上海的城墙,老城厢自然就位于这两条马路的围合圈里了。在这块不足7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里,蕴藏着上海建城历史的故事。

img162

图161 老城厢里的老字号

北宋时期,由于上海居民善于酿酒,朝廷在这里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的官方机构——上海务。南宋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务成了上海镇。上海镇襟海带江,物产丰饶。元初由海运漕粮兴起的沙船业,沟通了南北海上航线和长江、内河航线的联动,促进了上海地区贸易和旧式金融业——钱庄的发展。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立上海县,上海从此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代中叶东南沿海倭患不断,上海人民众志成城,筑起城墙,有效地抵御了倭寇侵扰。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城中营造起了像豫园、露香园、日涉园这样的著名私家园林。清代出现“以敦乡谊,以辑同帮”为宗旨的会馆公所组织,商船会馆、潮惠会馆、三山会馆、四明公所等在上海经济活动中曾产生很大影响,成为老城厢一大特色。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市政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墙日益成为上海老城步入近代化的障碍辛亥革命后城墙被拆除,县城与租界及城外华界连成了一片,为上海成为“东方巨埠”扫平了道路。

我们说老城厢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与其他偏重于上海近代经济、文化的风貌区不同,这里是以传统的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因而形态独特。风貌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蜒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是典型的自然发展成形的城市格局,留存着诸多的城市发展痕迹,蕴藏着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现在风貌区内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建筑、民居和商业街市,也有近代中西合璧风格的各类建筑物,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

img163

图162 老城厢里的文庙

凡对上海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知道,上海是一座以港兴市的城市,因此从老城厢到小东门外的十六铺沿江,都是上海城的发祥地,自元代到民国初年的文物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除了现在已是名闻遐迩的老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小桃园清真寺、白云观、四明公所、三山会馆等一批屈指可数的古迹遗址外,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精美的深宅大院“书隐楼”等一批市民还知之甚少的文物古建筑。此外,分散淹没在旧墙老屋之后、尚待开发的古迹遗存还有数十处,这些丰富的文物古迹不仅是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也是丰富老城厢旅游内涵的宝贵资源,譬如名人宅第“世春堂”和“梓园”即是。

游客从热闹的豫园商城出来,顺着安仁街拐进梧桐路,往前百米就是福佑路第二小学分部,里面藏着构筑豫园的上海名人潘恩的部分旧宅——世春堂。潘家大宅历史上曾称海上甲第之首。后在1640年变为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改名敬一堂。这座全部楠木构架的明代古建筑后来成了小学生的健身房。楠木柱上钉着篮球架,楠木梁吊着一排排日光灯,高敞的厅堂一部分被隔成了办公室,然而这幢明代老宅整个框架还保存比较完好,1981年5月公布为南市区(今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梓园与徐光启故居同在小南门乔家路上,相距仅百多米。沿街两层西式骑门楼上是罗马柱浮雕,中间为吴昌硕题额“梓园”。梓园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构筑的宜园,后几经易主,归清末民初上海著名书画家王一亭所有。王一亭因见园中有棵百年梓树,遂改名为梓园,又在园内建一幢中西式楼房,百叶长窗,屋顶铺菱形瓦,其后有一座两层佛阁,明显受到日本古建筑风格的影响。后面还保留着一排五开间的明代平房。1922年,王一亭曾在梓园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可惜现在花园已毁。

img164

图163 老城厢里的许多街道都按专业市场命名

老城厢自清代以来,从商船、钱业、珠宝到麻油、女帽,曾有各种行业公所和同乡会馆140多所,但留存至今的已为数极少,故亟待保护。

南浦大桥中山南路引桥下有条会馆街,这里38号是商船会馆旧址,这座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会馆,还剩下较完整的门楼、戏台、大殿。可惜会馆正面已被一幢四层工房罩住,里面则被工场、公司、民居、民工宿舍瓜分。虽然里面杂乱的搭建挡住了视线,看不见全貌,但从露出半边的砖雕门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双合式大殿,被砖堵塞的一排三个石门框通道,已可略见当年大略。进入约有300平方米的大殿,制衣工场正停工待迁,一台台缝纫机上方是黑沉沉的殿顶,高近十米,昏暗的灯光下,依稀能辨出柱、梁、桁上已褪色的雕花和鎏金彩绘,可见当年之金碧辉煌。

在豫园商城门前的横街,方浜中路榛岭街口的一所幼儿园里,曾是名噪沪上的梨园公所,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都在此传过艺。这幢在上海和全国戏剧界有影响的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已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前厅、大厅和原来伶界领袖的办公室、议事房,专收伶人子弟免费习艺的榛苓学堂,现在成了幼儿们的乐园和老师的办公室。

同样,明清以来,各大宗教在老城厢先后建造了寺庙教堂百余所,几经兴替,现在留下来的也已不多。

img165

图164 夏天里老城厢的居民

img166

图165 老城厢里一处典型的石库门楼房

创建于1870年的慈修庵就在榛岭街上,是上海市保护建筑。除五楹大殿外,厢楼等都是重修的。庵虽不大,却设有上海佛学院尼众班,并招收外国留学生。慈修庵现正欲扩大规模,想买下毗邻的梨园公所。

福佑路清真寺在老城隍庙福佑路上。这座清真寺是清代时由在城隍庙一带经营珠宝玉器皮货的回族商人集资建造的,外面是两层楼房,里面是中国式的礼拜堂,装饰则是伊斯兰风格。这座130年前建造的清真寺已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各地穆斯林来往频繁。

漫步老城厢,从它以行业和富家大宅命名的街巷、从陋巷中的老宅中,都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繁华和700年历史的厚重,能品出真正老城厢的味道。虽然几经变迁,这里已失了古时《清明上河图》般的市井喧闹,但是,人们仍可以从老城厢的一砖一瓦,寻觅历史演变的痕迹。

2005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确定为以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体、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城市复合型历史中心地区。为此,市规划部门编制了详细的保护规划,为了保存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要切实保护这个风貌区内的文化遗产、街巷系统和整体空间尺度,保护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居住生活形态,整体延续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相信再过若干年后,人们看到的将会是一个现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和谐发展的老城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