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影响村庄肌理演化的因素分析
这里的影响村庄肌理演化的因素是指引起村庄肌理的突变式演化的因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作用:土地价值与价格,传统观念和习俗,农村城市化状态,农业生产内容和方式,人口增减,内外环境的引导与效应,家庭结构模式,城市意识的影响等等,涵盖了社会、经济与环境多个领域,以下按村庄内外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然后分别再从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加以细分。
4.2.1 村庄外部因素的影响
影响村庄肌理结构演化的外部因素,指村一级层次以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经济系统因素、外部环境系统因素和外部社会系统因素。
(1)外部经济系统
①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下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土地亩产量很少,土地绝对价值低,但由于农产品相对价格高,引发土地相对价值高,所以,尽管当时农村人均土地远比现在要多,但乡村聚落形态结构呈有序良性的有机生长状态,并无不良扩张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亩产量比以往有了大幅度增加,土地绝对价值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低下,农村土地价格低下,农民土地观念淡泊,这无疑是导致村庄肌理突变式演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农民的外部经济收入渠道增多
传统农村家庭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处于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土地是生活的唯一来源,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农民不得不珍惜土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逐步走出了封闭的圈子,社会新兴产业增多,农民谋生活动范围扩大,谋生渠道增多,且其他渠道的经济来源和效益相对于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下的农业经济效益明显高出许多,外部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弱,从而引起农村土地相对价值降低,农民土地观念淡薄,这是近些年来村庄肌理突变式演化的又一个主要外部经济因素。
(2)外部社会系统
①人口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各种流动是引发农村住宅空置的社会因素之一。其中包括以下一些主要途径:上大学、招工、长期外出打工、在城市个体经商等等。这是一种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且流动人口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及其家属。
②意识城市化
农村生活理念方式的变化主要来自外部城市生活方式、意识的影响。包括建筑形式、家具家电、衣着打扮、饮食结构、交通工具、消费理念、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在农村人的眼睛里,严重存在着“城市的一切都是先进的”这种认识误区。人们生活方式、观念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形制、功能和质量随之变化,这是人们意识观念受城市化冲击的具体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村庄空间和建筑形态的简单城市化和现代化,加剧了村庄肌理系统地域特色的衰落和乡土建筑本土精神的遗失。
③宅基地缺乏科学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土地私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家庭拥有宅院土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的配置多依据家庭子女中男性的数量,较少考虑人口、年龄、新老宅基关系;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开始小型化、核心化,但宅基地配置面积标准仍延续老标准,所有户院标准一刀切,既浪费土地又缺乏弹性。
另外,农村宅基地沿用无偿使用制度(或象征性一次收费),这种无偿或少偿针对正常居住生活所需的宅基地,是符合国情的,但对一户多基的情况仍然执行这一标准,无形中助长了村庄用地的盲目无序的扩张。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制度格局到目前为止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④对村庄规划重视不够
广大的农村地区,除建制镇有较为正规的规划外,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处于无规划状态(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有较为正规的规划),村庄建设发展随机无序。村庄规划对农村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规划统筹和建设管理组织计划无疑是推动村庄肌理理想式演化的外部社会因素之一。
(3)外部环境系统
村庄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村庄肌理结构的巨大变化。包括地理位置、交通、大型项目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其中,较为普遍和影响较大的是交通的冲击。村庄外部环境的演变对村庄内部环境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双重影响。
①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任何村庄发展演变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村庄的地理位置因素主要反映在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貌、各种资源条件、在交通网络中的位置、距离城市的时空距离等。地理位置关系变化往往使村庄肌理结构发生变化,人们习惯于向热闹繁华的地段集中,这种影响常引起迁移式的向外发展,相应引发空置现象与分散村庄结构的产生。
②交通网络
不同等级过境交通道路的发展或出村公路的开辟,村镇新建筑的建设表现出靠公路发展的趋势。这种热情来自于沿路建设的三大优势:交通便利;地段繁华,不易衰落;商业发展前景可观。
然而,在这种交通网络发展优势的驱动下,推动或引发了大量住户的迁移,甚至于举村迁移,而这种迁移相对于原有村庄来说是废弃式的迁移。如果靠公路发展合理,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这种趋势引发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除空置现象严重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安全性低,尤其对儿童。一方面,机动交通在农村迅速发展,车流量小但车速高,司机驾驶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农村儿童缺少交通安全意识,所以,农村宅院靠线形分布,易发生交通事故。
第二,堵塞交通。靠公路建宅发展商业的机会多,多数村镇依托公路建设商业街并安排集市,所以常常导致过境交通堵塞,引起交通负面影响。
第三,损坏路面。一般情况下,靠公路建设,因为公路没有下水设施;建筑室外标高必须超过路面标高,以防路面雨水倒灌,与此相应,由于公路两边紧密垫高,反回来又导致公路排水不畅,经常积水,在积水的渗压下,路基路面会很快损坏,由此引起公路重复修建现象。
第四,恶性循环问题。村庄向公路集中,公路因避免安全及交通畅通问题而避开村庄修建,这样“村追路,路避村”,循环往复,不仅村庄逐渐衰败,还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③新建大中型项目的冲击
一个新建大中型项目在村中的建设将会对村庄产生极为强烈的影响,会带动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外来人口增加,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并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同时引发原村庄肌理结构的巨大调整。
④区域基础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会推动相关村镇住区的环境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道路、供水设施及水利设施,其中,水利设施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产品结构而间接影响村庄环境的变化。
4.2.2 村庄内部因素的影响
影响村庄肌理结构演化的内部因素,指乡村内部各层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社会系统因素、内部经济系统因素、内部环境系统因素和建设自在特征。
(1)内部社会系统
①村庄人口结构及家庭构成
村庄人口变化以自然增长和机械减少为主,人口的自然增长促使住宅建设规模扩大和村庄用地扩张,而人口的机械减少则会引起村庄内部空间的功能退化,从而产生空置现象。人口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也是村庄肌理演化的内部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及家庭居住方式的变化同样是引起村状肌理结构演变的内部社会直接推动因素之一。
表4-1 武汉市黄陂区四村人口、劳动力及耕地统计表
资料来源:http://www.hbnmpx.gov.cn/pages/news_detail.asp?id=2387
表4-2 武汉市黄陂区四村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统计表
资料来源:http://www.hbnmpx.gov.cn/pages/news_detail.asp?id=2387
从以上两个统计表格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富余劳动力比重很大,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二是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程度较低,他们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87.7%)。这些都是引起村庄肌理结构演化的内部社会因素。
②生活发展对住宅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信息的交流频繁,以及现代化设备进入农村家庭,均推动着农村家庭居住生活在内容、质量和模式上发展的要求。客观地讲,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当宅院完全不适应家庭居住生活发展要求,而要进行质的变革时,问题就有所不同。事实上,农村大量宅院的再建设,尤其那些废旧迁移式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此引起。
③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变化
农村的一些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变化也是村庄肌理演化的催化剂。如由于城市化的冲击,对老宅院的嫌弃,喜好新宅院,隔代分院居住的家庭比例上升。这一切均直接或间接影响村庄肌理结构的各种变化。
④村庄自我建设管理
村庄建设管理是乡村建设管理机构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层面,因为乡村建设管理历来具有明显的自理特征。在乡村缺乏专业规划和管理的条件下,村民委员会被替代成为本村住区建设发展的计划者、实施者、调整者,扮演了“乡村规划局”的角色,村庄肌理演化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村庄建设管理有直接关系。
(2)内部经济系统
①家庭经济收入增加
经济收入增加是家庭再建设、重复建设的基础保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是村庄肌理结构演化的基础动力或前提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一切,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主要是非农收入的增加。
②拆除旧宅没有经济效益(3)
拆除旧宅没有经济效益,是村庄内空置房数量增加的最关键因素。村庄内的旧住宅拆除容易但是几乎没有可以利用或处理旧砖、旧木料、旧楼板等,而且还要费工、危险,既无利可图又必须花钱。经济并不宽裕的老百姓都不愿做这样的事情而宁愿到别处另外建新宅。
③村镇公共中心区的引力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农村建设热点主要向村镇公共中心区靠拢。一些政府为推动小城镇建设,吸引各种家庭在乡镇公共中心区采取“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的形式建设,刺激性的引起了一些家庭抛弃旧宅的迁移式建设。
④消费观念的变化
一般农村家庭最大的消费是建设性消费,这是消费观念引导的结果,它客观上加速了村庄肌理结构的演变。尽管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消费迅速增加,建设消费相对减少但是依然占据相当的比重。
(3)内部环境系统
①空置现象的传染
空置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村与村、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相互盲目攀比现象。相互攀比是农民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相互攀比会导致不必要的建设活动,引发非正常的发展现象。目前乡村邻里家庭的攀比多表现在“数量”、“气派”、“高度”等方面,而非“实用性”和“质量”方面。这种心理作用迫使其他宅院也进行不合理或不必要的变化,由此导致空置现象的进一步蔓延。从这一角度来看,空置现象的产生恰恰又是其自身进一步蔓延的重要推动因素。
②环境发展的刺激作用
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使用,不仅会带来住宅功能的变化,而且,新公共设施的建设布点,会影响村庄住宅选点的新动向;新的建设形式的产生有可能很快刺激他人的建设计划,从而影响和促使村庄肌理结构演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