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使村庄正经受着城市化的冲击,其建设发展都具有都市化倾向。在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建设热潮中,居民生活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是许多优秀、丰厚的村庄肌理被糟蹋和割断了,人们难以找到那种对村庄的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原来的村庄肌理已经支离破碎,不复存在。
4.3.1 传统与现代混杂,空间元素泛滥
由于建筑、地景、空间的固定性,而且又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很容易会成为人成长过程里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原是人们相互沟通与认同的重要条件。
另外现代主义建筑在全世界大力的推广建筑的普同性,机能主义,将建筑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但是建筑除了使用机能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建筑当中所代表的历史感、象征意义及文化的意义,也许远比使用机能的意义函来的重要。建筑的意义会因为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也常常是民族文化特性所导致,所以建筑是唯一种当地居民的共同集体记忆,建筑是一种历史,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在普通的村庄,那些干砌石墙、三合院、石头房子,虽算不上什么伟大建筑,更算不上什么古迹,但越是普通的越具有广泛的基础,越是整个中国乡村文化的基石。目前,很多村庄逐渐没有了以前的大樟树、水塘、泥路、石板路,取而代之的是贴满面砖的楼房、不锈钢防盗门窗、有色玻璃、红色与绿色的琉璃瓦、笔直的水泥路。新农村建设在不知不觉中彻底否定抛弃传统的一切。现代村庄建筑系统失去传统的厚实、敦厚、纯朴乡土的质感与自然调和的色彩,有的只有仓促、混杂的意象。
4.3.2 本土文化的没落与消失
本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由整个民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塑造、锤炼、丰富、积累而成。城市化的冲击使作为本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空间环境秩序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
现代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都市文化的影响,农村追随着城市,城市在全社会包括城市建设者和规划者的不断强调保护的同时,城市历史风貌也被破坏殆尽。农村的更是如落叶般地被扫去了。作为乡土文化精神表现的民俗也失去,今天的乡土建筑与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要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发之不存,毛将附焉。”
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受都市文化的影响,农民信仰心理弱化,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金钱价值观念的驱动,文化价值相形见绌,民俗文化的遭遇破坏就在所难免。民俗文化在传承上面临终结的境地。当然社会在发展,文化在前进,保护民俗文化不等于守旧,更不是食古不化。保护民俗文化并研究,正是为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和谐统一。商品化的过程中也将使得传统农村的伦理与社会关系转变以金钱为本质的人际关系,传统社会—文化系统作为村庄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随之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