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是空间物质形态的更替,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等基本要素的发展。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主要体现为尺度、结构、联系、场所、景观等要素特征的生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是村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更新的过程中应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注意保护村庄的规模,注重把握巷道的尺度和空间变化,保护村庄建筑、巷道、围墙等的原有空间比例关系。

5.2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5.2.1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是空间物质形态的更替,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等基本要素的发展。物质形态特征是人们对传统村庄肌理的最直观体验,为了能很好的结合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在村庄整治、改造的过程中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

(1)建筑风貌

整体形态——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村庄的整体现状格局和历史风貌应保留历史特色,在村庄改造、整治规划中应根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村民的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延续和发展原有村庄的形态格局和肌理结构。

新建建筑——新建建筑风格应与原有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并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能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各类公共建筑除了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应与村庄环境充分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保护与营造。

现有建筑——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保留、整治和改善不影响规划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农居,切忌大拆大建;保留建筑质量较好,与村庄整体环境冲突不大的建筑,维持现状;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质量和外观与村庄整体环境有冲突或不适应的进行整治和改造;拆除简陋的、质量较差的建筑,或对村庄整体风貌有较大影响、质量差的建筑,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

img16

图5-1、5-2 武汉市黄陂区天河街康桥村叶家大湾规划前后对比资料来源:原创

(2)绿化系统

田园绿化——村庄绿化系统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基础,合理利用特殊地形,充分利用村庄周围的荒地、荒滩和环村路等建设为村林,尽量在坡地、劣地、洼地布置绿化。

道、沟绿化——村内所有道路、河道、沟渠、宅旁、公共用地等宜绿化地段应进行充分绿化,可减小噪音污染,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绿地布置与水面结合,整体上应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效果。

庭院绿化——在庭院内植好树、栽好花、种好草,能有效地改善村庄环境,为新农村赋予新的活力。山地村庄可以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以家庭庭院和门前屋后空闲地为依托,发展花卉、盆景及果林种植,把绿色引入庭院、引入家居的同时可以发展庭院经济。

img17

图5-3、5-4 资料来源:原创

植物配置——应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生态效应好的品种。将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绿地布置与池塘等结合。绿化重点应结合村口、公共中心及沿主要道路布置,条件允许的话可设置相对集中的小游园,并布置桌椅、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小品建筑等,丰富农民生活。

(3)自然环境

水系统——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各类设施。尽量保护现有河道及池塘水系,并加以整治和沟通以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同时驳岸应随岸线自然走向,修饰材料应选用地方材料,并且要与村庄绿化相结合。要恰当处理河网与道路的关系,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流走向,使住区用地比较完整。

img18

图5-5、5-6 水系统驳岸设计资料来源:原创

古树名木——应当重点保护,不能随便砍伐,并配以环境小品或建筑物,营造出简单、自然而又亲切的特色空间。

img19

图5-7 结合古树营造出的村会所资料来源:原创

山体——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应对村域内植被良好的自然山体、山林予以保护。建设应结合地形,依山就势,尽量不破坏原有山体的自然形态,不随便挖山、推山,严禁乱砍滥伐,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地方良好的自然特色,构筑生态型的村落环境。

重视区域各生态要素的作用关系和全局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考虑整体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使整个系统达到各种效益最佳组合。

img20

(4)主要节点

重点加强村口与公共中心的景观环境建设,这些重要节点空间应精心设计、构思新颖,风貌应亲切、自然、宜人,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特色。另外,应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建筑空间营造与住宅建筑营造等手段达到强化标志性景观效果。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所,沿主要公路、铁路、河道一侧和制高点的环境是整治改造的重点领域,应运用多种手法丰富村庄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img21

图5-8、5-9 村口及公共中心设计资料来源:原创

(5)环境设施环境设施小品主要包括场地铺装、围栏、花坛、路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垃圾箱等。

场地、道路铺装应形势简洁,尽量运用地方乡土材料且利于防滑、排水。

img22

图5-10 铺地设计资料来源:原创

围墙设计应美观大方,视线通透,并且尽量用地方材料营造出与地方景观环境特色相协调的最佳效果。

img23

img24

图5-11 围墙设计意向导引资料来源:原创

路灯、垃圾箱等风格应统一协调,创造风格统一的道路景观。

各类小品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法与风格,营造丰富的村庄环境。

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主要体现为尺度、结构、联系、场所、景观等要素特征的生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们同样也是保护与更新的重点内容:

①尺度:是村庄内建筑同空间在平面形态上的构成比例关系。适宜的村庄肌理尺度体现出很强的秩序性,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排列均匀,形态规整,肌理细致而丰富,体现出顺应地形和自然发展的特点。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是村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更新的过程中应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注意保护村庄的规模,注重把握巷道的尺度和空间变化,保护村庄建筑、巷道、围墙等的原有空间比例关系。

img25

图5-12 路灯设计导引资料来源:原创

②结构:是村庄内各组成部分的等级秩序和领域层次。村庄原来形成的建筑、各级道路、池塘、休闲空间及街巷等结构脉络是人们所认同的,因此不宜破坏。

③联系:是村庄内各层次系统及空间之间的联系,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联系,体现出村庄内的流通性、系统整体性、对外开放性等。应注意强化内部空间与河、湖、水系、农业用地等开敞空间的有机联系。

④场所:是交往场所和生产生活场所的综合,是空间的场所感及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内容的载体。因此应注意场所感的保护和营造。

⑤景观:村庄内的整体景观视线、空间形象等。运用各种手段将村庄空间的转折、收放,地面的高差起伏,界面建筑的形态多样、高低错落,加之以姿态万千的树木有机融合,形成极其丰富的景观;走在其中,步移景异,视觉和空间感受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带来丰富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总之,在村庄更新的过程中要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现有的建筑质量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饬、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以完善村庄景观体系,在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整体结构秩序,提高村庄人居环境质量。

5.2.2 原理启示和借鉴

(1)原理启示

村庄肌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如同人体的循环系统一样在整体形态意义上可以自成一个相对闭合的自我更新和循环体系,在其中,能量与信息(包括物质信息以及社会文化等信息)可以进行充分的更新和交流。保证系统能正常循环的关键是激活经络和穴位使其能正常运行,这使我们联想到了传统中医理论。

中医针灸疗法源于中国传统中医的经络理论。所谓经络,是指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起到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前后,网络全身的作用。因此,传统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沟通内外的重要组织结构,也是人体健康的调控器。在经脉的运行路线上又有许多节点,是极为关键的控制点。这些点,是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关键点。不同的穴位对于人体不同的部位起着调控作用,中医的针灸及推拿疗法的关键点便是对于经脉和穴位的选择。当人的气血运行不畅时,则在其经络和特定穴位有异常反应,而经络某一穴位点产生阻障时,便会导致某些部位气滞血淤而发病。即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而针灸治疗中的“得气”,就是在脸穴部位得到经气,“气至而有效”。并且要将所得到的经气导引到患病的部位,即“气至病所”,才能起到调整虚实的作用,从而使由于气血不调、阴阳失调而招致的疾患得以治愈。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经络功能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即兴奋性(应激性)、传导性(联引性)、调整性(整合性);并认为它是人体的第三平衡系统,它与躯体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一起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

所以在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中要求通过激活有调控性的节点从而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积极的互动关系,同时,也要求村庄中所有的建筑、道路、空间等所有的组成构件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使整个系统充满活力。

(2)原理借鉴

与人体的生命系统相似,可以将处于演化中的村庄肌理系统认为是一个动态的可调控的有机系统。其生长遵循着一种具有整体有序性的自我调控的动态体系,其生长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其内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同时,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主动地做出反应,并以特殊的路径迅速传递到其内部的各个局部,这也是一个活跃的村庄体系维持其自主生长,根据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不同自然形成多样性形态的基础。

村庄肌理演化中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的关键节点,如同人体中的穴位。在村庄肌理结构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信息和能量聚集的关键性的节点,即它们是村庄有机体中生命活性最强的部分,调控其周围的区域的信息和能量的分布。同时,这些节点之间具有互感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并共同构成村庄肌理中复杂的信息和能量传递网络。其对于村庄肌理整体的调控表现在村庄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均衡、各自的活性等等。这里所指的节点更多地侧重于其在整个肌理系统中作为传递和储存信息与能量(包括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乡土建筑美学等等信息)的关键节点的作用与地位。一个活跃和高效的村庄肌理系统中,具有相对稳定与合理的信息的聚集、交换和辐射的支撑点与传递网络是衡量其自身活力与应激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穴位”的意义之所在。

根据针灸原理,刺激穴位点能有效地调控和激活其所控制的生命器官的活力,从而带动整个人体各个机能的能动性和活力。我们将一个村庄肌理系统视为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时,它往往可以针对外来的刺激自主地做出自己的反应。但是,这些刺激必须是在其所承受的临界值之内的,否则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衰变。因而,对于现有村庄肌理的研究和分析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其现有穴点的组成、活力以及其联系状况的综合分析体系,找出其薄弱的环节,并分析其原因。根据具体规划思想,对于较为薄弱的穴点或衰变的穴点输入信息和能量,可以进一步改变和改善其区域的综合活力,从而调整整个系统中能量与信息的分配状态,最终达到整个体系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综上,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模式对于村庄演化模式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上的启示和整体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研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传统村庄作为一个有机形态和文化景观的整体背景,同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系统和宏观的思考方式。这种在村庄肌理结构发展中着力于建立整体关系和有机秩序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可持续性的思考,从而挖掘其中的内核,并试图理解其在现代村庄肌理系统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以及借鉴价值。

5.2.3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规划实践——以黄陂区蔡家榨镇长岭岗村为例

(1)村庄现状

长岭岗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部,东临八里湾镇,南接蔡家榨镇,西靠长堰镇,北通觅儿寺镇,是黄陂与红安交界的口子村。距离蔡家榨镇7.5公里,距黄陂25公里。熊许二级公路穿村而过,是黄陂区和红安县陆路联系的重要枢纽。长岭岗村的村庄肌理模式是由一间间传统民居和自然环境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以街巷式为主的组建方式,风格古朴,尺度宜人。长久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整个村庄肌理系统呈现出异地新建型和节点衰败型的变异趋势,严重影响着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村庄肌理系统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长岭岗村地处连绵岗地高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故得名于此。相传600年前,在此定居的第一户姓田,为江西移民,以经营药铺起家,由此奠定了长岭岗村商业集镇的职能定位。目前全村人口规模1679人,共358户。

①自然生态系统现状

长岭岗村位于中纬度湿润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30~40米,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为16.3℃,极端高温为39.3℃,极端低温为-12.9℃。全年无霜期256天,历年平均日照200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7%,相对湿度历年为77%。一般降雨量为1100mm,雨日百天左右,5至9月份平均降水量758.3mm,历年平均蒸发量154mm。主要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全年冬季风远强于夏季风。历年平均风速为3米/秒,最大风速为20米/秒。

长岭岗村水塘遍布,自然景观明显。农田灌溉用水主要来自村内水塘,地下水浅,一般打井至地下10米就足够生活用水。南部有官家河,干旱季节水厂放水灌溉农田。

石头资源丰富,可以加工成建筑材料。燃料以稻草和煤为主,少数村民家使用煤气,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②经济系统现状

——农业

长岭岗村现有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红薯等,蔬菜、板栗、茶叶、养殖业也有一定规模,准备建千亩板栗基地,茶叶质量上乘,特产红岗山茶有一定名气。但是品种单一而且缺乏市场引导,收入较低。

img26

图5-13 茶园资料来源:自摄

——工业

长岭岗村目前民办工业企业有米厂2家,榨油厂1家,木材加工厂1家;木材加工厂位于村口处,一些木材和废料就堆在道路两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米厂和榨油厂对村庄基本上不产生污染。

——小商业

商业经营以小商品和日用百货等低层次商品为主,数量多、规模小,主要以本村及周边村镇的农民为服务对象,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为主的市场,基本上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③社会文化系统现状

长岭岗村有较好的群众参与的基础,村务与村政管理比较透明、公开。村民安居乐业、生活比较安定。村中的公共文化设施较为缺乏,除设有小学外再没有别的文化设施。村委会就设在村长家里。

同时,由于农村文化的同构性较强,生活模式较为单一等,村中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的流失比较严重。村中常驻和留守的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同时,由于过境公路穿过,其地方性文化受到“城市化”的冲击较大,地方文化传统保留的较少。村中缺少公共活动场所。

④建筑系统现状

长岭岗村主要有新街和老街两部分组成,四周被农业生产用地所包围,而村中的工业紧靠熊许公路连接对外交通,可直接通至黄陂和汉口火车站,南临318国道,交通便利,区位优势较明显。

——道路

村内现有水泥路2条,向西通往刘天二,向东通往村中心小学。老街道路为石板铺砌,但年代久远,破碎不堪。其余通湾道路皆为自然形成的土路,路面状况差,雨雪天泥泞难行。

——住宅

长岭岗村的住宅院落为内向型,只有大门向街巷打开。建筑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新街建筑的空间元素比较杂,现存的土砖建筑多由土砖和红砖混合建造。老街的房子内用土坯墙,外砌石墙的做法,有的墙厚可达60cm,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较为坚固耐久。石头建筑多为百年前建成,保留了石头的天然色泽,屋顶为黑瓦。

(2)村庄现状分析

①自然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从村庄的生态环境来看,长岭岗村的农业及林业用地在住区的外围,形成由外向内辐射渗透之势,与住区有很好的互动效应。村庄内绿化较少,主要集中在几个池塘附近,各池塘之间缺乏与外围生态圈的有机联系并且各池塘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产与生活垃圾的堆放等)。另外,做饭与取暖烧煤、烧柴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建立和保持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应包含保持和保留村中原生系统的多样性的特点,应当建立以下动态联系:

——生态—乡土经济联系

首先,确定市场需求,发展生态型农业、生态型植被和经济林等。

其次,保护生态的多样性与提高经济收入相结合。利用地方资源,如发展茶叶深加工以及建筑材料加工等。

再次,开发沼气,解决村民做饭和取暖的问题。同时,沼气废料可以养鱼或作为田地的肥料使用,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有机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以及燃煤对于环境的影响,又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生态—社会文化联系

首先,加强对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其次,加强村民对公益性事物的参与意识,增强村民对自己村庄的情感共享性和生态特色的自豪感。

再次,通过技术服务、文化服务等措施使村民产生对生态的保护意识,使其形成一种新的地方文化。譬如可以开展村中特色生态体系的图片展等。

——生态—建筑环境联系

首先,在村庄及建筑环境营造和更新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活动区域的绿化的营造。

其次,使几个池塘相互关联,构成有机的生态网络。

再次,注重对于池塘周围的休闲及活动场所的营造,使人们在使用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保护它,爱护它。

②经济系统现状分析

长岭岗村的乡土经济主要分为三类:农业与林业,加工类的小工业和小商业等。从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的调查可以得知,“在农民的收入中,81%来自农业,非农收入占19%”。由此可见,村中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小商业与小工业大部分原料来源于本村,同时服务对象也是本村村民。因此,这些小的商业点与村子的联系非常紧密。因而,对小工业及商业经济的调整应与其他系统综合来考虑:

——经济—生态联系

首先,米厂和木材加工厂对于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生活垃圾应考虑集中堆放与回收,否则,也会对整个村庄环境,特别是池塘等区域产生污染。

——经济—社会文化联系

首先,在农业收获的季节,是人们相互帮助和交往频繁的时间,使劳动和社交活动结合在一起。

其次,米厂和木材加工厂工作属于噪音很大的工作种类,工作比较紧张,没有交往的空间与时间。

再次,村中的其他小商业则不同,往往成为人们闲谈交流的场所,或者人们坐在门口看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见了熟人就打一声招呼,聊上两句。因而,这些小摊点不再是单纯商品交换的场所,有了多重含义。

——经济—建筑形态联系

首先,米厂和木材加工在村中的位置靠近熊许公路,主要是考虑原料与产品的运输方便,与村庄的整体联系不强。同时,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必然要考虑停车及材料的堆放等问题,对于整个村庄的尺度及面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建议米厂和木材加工厂移向更适合发展的区域,并在其附近修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

其次,村中的小商业点和村民生活结合紧密,从其位置来看,比较均匀的分布在公路两侧,成为整个村庄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紧靠公路,商业点前的建筑环境一般比较突兀,直接面对各种机动车辆卷起的尘土和排放的尾气,缺少一个中间过渡的层次,如绿化带及步行的层次,使得人们既可以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所逗留,又可以看到街上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③社会文化系统现状分析

长岭岗村村民的公共活动一般分成两类。第一类,自发性聚会。这种聚会比较随意,临街的路口,小商店前,或房前屋后,一般夏季在荫凉处纳凉,冬天在太阳下晒暖,多是一些老人或妇女的聚会。孩子们聚会的地方往往是一些交叉路口,有机动车辆行使,不安全。第二种是劳动性聚会,在收获的季节,人们互帮互助,自然地形成一个交流场所。

另外,目前村中缺乏青年们聚会交流、同时不同年龄层次都可以使用又乐于使用的场所。为了完善和建立村落的社会文化交往体系,与之相关的系统联系主要有:

——社会文化—生态联系

目前,人们公共活动聚会的地方,几乎都是村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盲点”,一般有较为开阔的场地,有较为充足的采光,但是缺乏绿化,人车混杂,废气与尘埃充斥。而自然生态较好的池塘附近却无人问津,反而成了垃圾场。一方面,说明村民们对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于习以为常的事物和景物(如池塘)熟视无睹。

因此,需要在公共聚会场所增加绿色生态的渗透,并有意识的向池塘以及其他周边生态较好的区域辐射,以强化人们对于熟悉的自然景观的再利用和认识。

——社会文化—经济联系

如何使公共场所的维持与经济产生联系,促使人们更好地使用它和爱护它。针对缺乏青年人聚会场所的问题,建议开展承包经营性质的台球、卡拉OK及茶室等。青年人在村庄中的相对稳定和安居乐业将会对地方经济产生持续的推动作用。

——社会文化—建筑形态联系

针对目前村中唯一的公共场所,路边的小商业店前,场地被道路所切割,并不完整和安全,而且职能不明确。而其他一些自发性的聚集场所,往往就在一些建筑垃圾或废料堆旁,周围环境并不宜人。因此,对于公共场所的调整性规划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可以考虑公共场所位置的调整。比如,可以在一些小路与主干道的交叉路口或人们经常晒暖或纳凉的地方设置一些建筑小品,如小的木墩、石凳、亭子之类,同时配以植物便可以创造一处宜人的聚会之处。

再次,创造和开辟新的公共交往和聚会场所,如池塘,通过一些建筑元素的穿插、运用为不同人群提供宜人的交往空间。

④建筑系统现状分析

以村庄的整体结构而言,村中的主要节点主要分布在主要道路的起点、终点与交叉点处,例如“村口”、“新街”、“老街”等等,这些节点之间的关系往往决定了整个村庄的肌理结构。其中,“村口”处认知不明确以及“新街”盲目扩张和城市化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潜在的节点便是村中的池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目前,多数池塘处于闲置状态,如何解决好它们的关联将为村中原本严整、呆板的结构注入活跃的因子。

村庄肌理结构的保护与更新不仅会使路网体系变得更为丰富,同时也会为传统的住宅布局形式带来一定的变化。与之相关联的有:

——建筑形态—生态模式

长岭岗村目前新街与老街都缺乏绿化。新建部分全部铺设水泥路或柏油路面,也没有绿化。同时,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也做成水泥地面,便于晾晒粮食等活动。从实用性考虑,这样避免了以前雨雪天土路泥泞的问题,但是,从生态的角度而言,则会造成大量雨水和地表水的流失。

为解决晾晒问题,建议新建建筑利用平屋顶做晾晒场所和设置公共的打谷场。以自然生态观来看,建议仅在主要道路铺设柏油或水泥路面,其他的道路和村庄地面宜采用砖铺地。另外,在路边种植一些乔木,一方面,可以丰富村中的景观层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水土的保持。

村落的主要节点处大多缺少多层次的绿化体系,显得单调和苍白,尤以村口及新街最为突出。建议在主要节点处考虑植被重构,调节其周围的微气候,以协调和改善整个村庄的生态环境。

——建筑形态—经济模式

目前村中主要的小商业点都位于熊许公路两侧,呈线性排列,并不均衡,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驱动力的作用以及其对于村庄肌理结构的影响。从形式而言,商品经济与传统的居住形态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传统的合院体系是一种内向性的居住模式,对外是一种较为封闭和对峙的态势。所谓“内外有别”,即指门窗都向院子内部开启,而面向街道的只有高高的院墙和大门。然而,商品经济要求店面对街道敞开以招徕顾客,因此,目前主干道两侧既有铺着白瓷片的商店,又有传统住宅的院墙和砖砌大门,不能较好的兼顾经济与传统的结构形态。鉴于小商铺不断发展的趋势,建议新街建设成“商业街”,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小商铺经营。同时,也要考虑均衡问题,避免在经济驱动力的作用下盲目扩张。

另外,应充分考虑农村住宅的生活经济型特点,考虑住宅内的种植、养殖以及晾晒的多种可能性。

——建筑形态—社会文化模式

由于长岭岗目前公共活动场所较少,人们主要逗留的场所是“路口”、“店前”。邻里之间的交往方式一般是相互“串门儿”,或者坐在路口看个新鲜事儿。人们的关注范围主要集中在自己的院子附近,缺少一些吸引人们共同兴趣的地方。因而,在村中会出现人们把垃圾倾倒在自家门外的现象。“街”可以是将各种散落的交往空间串联在一起的一条主线。“街”的意义丰富了,整个村庄肌理系统的层次和涵义也就丰富了。除此之外,池塘是最有价值的交往场所,建议以池塘为背景,结合地方建筑形式重塑长岭岗村的文化。

综上所述,通过对长岭岗村村庄肌理系统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乡土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以及建筑环境四个系统的互动关联的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变化都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事物的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各系统的聚焦点便是我们处理好保护与更新问题的突破口。

(3)村庄肌理系统保护与更新的总体思路

此次长岭岗村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重点保护,有机更新,综合协调。

①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原则,结合本村的实际条件,立足长远,发展新街,恢复古街,妥善处理新旧关系,合理延续和发展村庄肌理原有的空间格局。

②在整合,保护原有的结构、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的前提下,提升和恢复村庄的功能,合理更新。结合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空间的标志性等彰显村庄的特色,保护中求更新,更新中重保护。

③维护和强化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山体、池塘、历史建筑等,展现特色,清理和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无关的现有建筑。

④突出空间节点,使自然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建筑资源与居民生活密切结合。

⑤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全面提高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4)保护与更新的重点区域划定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长岭岗村的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池塘、村口、新街、古街,如何利用“穴位”来实施对于村庄形态的调整?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群策群力来完成。

①池塘

img27

图5-14 池塘资料来源:自摄

池塘,是长岭岗村中发展逻辑链中比较有力、明显的一个节点。目前,村中池塘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村庄的周围。大多为鱼塘和排污塘。由于村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加之随着村子的发展和各种垃圾的增多,人们逐渐将池塘视为垃圾的倾倒场地。总之,池塘虽然在整个村庄肌理结构中具有极明显的作用,但人们似乎熟视无睹,将其完全排除在村庄发展之外。

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地导致了长岭岗村村庄肌理结构体系的局部瘫痪状态。而“池塘”的尺度、规模以及其在三个维度中(水下、水面和周边环境)的多重意义和影响,使我们认识到“池塘”体系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对整个村庄肌理结构体系的动态调控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img28

img29

图5-15 村口照片资料来源:自摄

②村口

长岭岗村的位置比较特殊,有熊许公路从村中通过,将村庄切成两部分,路的两边都是小商业。因此,长岭岗村的村口形式较为独特,从其构成的元素来看,长岭岗村的入口可以是一个具有强烈的震撼性和标志性的造型。然而,目前的村口却显得突兀、单调和荒凉,加上木材加工厂材料和废料的堆放,显得比较混乱,似乎更像一个临时性的施工场地,没有任何进入一个村庄的亲和力和过渡感。因此,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村口仅仅作为交通入口而存在,并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img30

图5-16 新街现状资料来源:自摄

但是,无论就其区位还是就其作用而言,村口对于长岭岗村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这个村子的起点和标志,也是它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节点。它的形象、风格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长岭岗村是被动的输入信息和能量,还是更主动地吸收信息和能量。同时,村口的形象是否吸引人、是否具有亲和力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民对于自己村子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③新街

熊许公路几乎是笔直的穿过长岭岗村,路宽将近20余米,也是村中的一条主要道路。道路两侧有木材加工、米厂,还有许多的住宅和一些小商店等形成一条小商业街。但在街的两侧几乎很少见到树木,只有几棵树和一些电线杆依次排列。而从其使用情况来看,除了有几家小商店前边比较干净整洁外,其余都靠路边堆放垃圾和存放杂物,道路两侧十分凌乱。每当机动车辆穿过时,便带起尘土飞扬。由于宽阔的路面没有任何植被,因此新街没有树荫,反而热气蒸腾。恶劣的小气候是人们很少逗留的主要原因之一。街道单一的交通模式和缺少多样性也是新街缺乏人气原因。然而,从区位的角度来看,它是长岭岗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许多经济、社会—文化等信息的交流都是通过它完成的,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img31

图5-17 新街现状资料来源:自摄

因此,强化新街这个“穴点”的活力就如同疏通人体的主要动脉血管一样,对于调控长岭岗村的输出、输入机能,使外界信息、物质和能量能够在村中充分的循环利用,调整整个村庄肌理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④古街

古街形成于明清时期,贯穿村庄南北。街两端都有瓮门作为入口标志,全场250余米,宽3.7米到5.1米,街道断面为一沟一路,即排水沟位于路面之上(宽0.3米,深0.05~0.15米之间),路面以青石板铺装。街道两侧有砖石结构民居88栋,板门临街,店铺一户,木结构民居一户,诊所一家,废气马厩一处,巷口通道七处。建筑群布局开合有度,石墙质量较好,保存比较完整;青石板路大多保存完好;建筑残破,急需保护和改造;瓮门已经被毁坏,有部分石门保留完好。总的来说目前街巷肌理完整,构成了一个变化丰富而统一的整体。

img32

图5-18 古街现状资料来源:自摄

img33

图5-19 空置房示意图资料来源:原创

古街是保存有相对规模的历史遗产的传统生活区。它具有以下特征:有真实地保存着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传统建筑);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传统街道与环境);具有一定的规模。该区的历史遗产及其风貌是比较统一的,既包括人文景观,也包括自然景观,并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地方特色。总的来说,该区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没有严重的视觉干扰,还保留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传统建筑方法及技艺等。

img34

图5-20 池塘分布图资料来源:原创

在现代社会,由于急速和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上述这些历史遗产濒临消亡的处境,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里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日益凸显,这为现代城市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此,古街是长岭岗村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空间,是完整体现长岭岗历史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人口大量外迁,古街的积极意义逐渐在消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演变为消极的生活空间。

(5)各重点区域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思路

①池塘系统保护与更新的思路

基于系统的自相似性的特点,因而把池塘的分析也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自然生态体系、社会—文化体系、经济体系、建筑形态体系等四个子系统的互动关联模式。

自然生态体系:重新建立池塘为单元的小生态体系。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清理垃圾、清洁池塘的水质、在池塘周围有层次的种植各种植被、向池塘注水、在池塘里投放鱼苗以及放养一些禽类,逐步在池塘周围形成自循环的小生态环境。建立垃圾、废物和能源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观念,把环境的保护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使其能积极主动的建立和保护池塘小生态循环模式。

社会—文化体系:重新建立以池塘为中心的新的社交场所和乡土风情文化场所,强化人们对池塘文化的认同感。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村民们茶余饭后散步的活动,妇女劳作、闲谈的活动,孩子们认识自然和各种水生物的活动等等。产生和确定村民们对于池塘体系的情感共享性和认同感,从而自觉的保护和积极参与到保护过程中。

经济体系:建立以池塘为基地的新的村庄经济模式,建立村落经济多样化发展的思路。主要包括:发展池塘养殖业,如养鱼、养鸭、养鹅等等。

建筑体系:创造与“池塘”风情相一致的规划、小品和乡土建筑形式。主要内容包括:环湖小径、柳下垂钓处、浅滩戏水处、亭台等等。建筑与小品的形式务求与环境相生相成、交互掩映。通过人们对于场所的使用和认同,增强村民自觉地保护和爱护的意识。

总之,对于池塘的开发,从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的联动的效应,而其自组织模式的真正形成也必须通过这几种因素相互协调、互相作用才能完成。

②村口系统保护与更新的思路

村口的设想是基于强化村民和外来人口对于长岭岗村的情感认同,加强村子对外界信息和能量地主动的传输和吸纳能力,改变村口似是而非的现状,挖掘其建筑美学、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多重价值,创造更具吸引力和活力的村庄入口。基于系统的自相似性的特点,对于村口这个“穴点”的分析也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包括自然生态体系、社会—文化体系、经济体系、建筑体系等四个子系统的互动关联。

建筑体系:保持现有村口构成元素简洁、有力的特点,创造与村庄文化和乡土建筑理念相一致的新的村口形象,使“乡亲、乡土、乡情”的理念有机地融入村口建筑与景观之中。主要内容包括:因地制宜,将建筑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考虑建筑与景观的导向性;突出入口形象,展示地方风情;路边考虑一定的绿色展示性空间,树荫下的临时摊点;利用村口附近空地集中考虑小型停车场;加强村口与熊许公路之间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联系等。

自然生态体系:建立村口绿色生态体系,根据其特点丰富绿化层次,并向周围渗透和辐射,改变村口单调、苍白的现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将人行与车行分离;沿道路两侧种植树冠优美的行道树以保持其自然风貌;充分考虑对于雨水的收集以及太阳能等的利用:譬如在道路两侧可安置一些太阳能的照明设施等;设置垃圾回收设备以减少垃圾乱扔乱放的现象;尽量营造舒适、适宜的村口生态和景观。自然景观与入口相得益彰一直是传统自然村落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舒适、宜人的村口自然生态体系,使建筑与自然有机共生,既可以体现乡土建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调控近郊乡村“城市化”对于村庄整体肌理结构的负面影响。

社会—文化体系:创造具有丰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村口形象,加强村民对于自己村庄的情感认同,同时向外人传达出一种信息——这里很有特色。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从由熊许公路进村的放松愉悦感;村民的归属感;路上行人渴望一探究竟的新奇感和羡慕感;村民们对自己村庄的自豪感;外人进入后的停留感等等。使信息和能量产生尽可能多的相互碰撞,从而使村口折射出多重的长岭岗村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有特色的村口建筑形象能够激发人们对于村落的情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人们从漠然置之到主动爱护它、使用它进而深化建筑与乡土文化的融合,使之真正成为长岭岗村对外展示的窗口,成为乡土文化中的一个新的亮点和起点。

经济体系:建立以村口为引导的村落小商业体系,充分利用靠近公路的优势,利用村口的综合特色有机地将外界的信息和能量吸纳进入村中,并通过各“穴点”之间的有机互动引导使之产生多重增值效应。村口中适当的村庄经济展示和导引有助于将外界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充分吸纳进入村庄内部,有机地建立起村口与老街、新街以及池塘体系的多元化经济互动。而村口形象的独特性会使人们产生停留的欲望,从而使其在村庄中产生消费行为,带动整个村落小商业的运作。而经济的繁荣和互动将进一步丰富村口的建筑内涵,加强它在保护与更新整个村庄肌理结构中的作用。

总之,对于村口绿色生态体系的开发需要从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建筑等方面都具有联动的效应,而其更新中的良性互动要真正形成也必须通过这几种因素相互协调、互相作用才能完成。

③新街系统保护与更新的思路

新街更新的设想是基于强化公路对于外界信息和能量的传输和吸纳能力,改变街道的单一性模式,以小商业步行街的概念激活多种社交行为,创造更具多样性和活力的街区生活场景。因此,新街的保护与更新在建立在长岭岗村的肌理结构中具有很强的经济多样性的含义。

基于系统的相似性的特点,对于新街这个“穴点”的分析也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包括自然生态体系、社会—文化体系、经济体系、建筑体系等四个系统的互动关联。

经济体系:建立以村落“步行商业走廊”为主体的村中主干道商业区,充分利用长岭岗村交通便利的特点,吸纳和吸收外界的信息和能量(包括外界的资金和资源等等)。创造街道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主要内容包括:沿街发展家庭小旅店、家庭手工业、家庭小商业等;灵活的安排经营策略,如定期举办附近几个村的“赶会”、“赶集”等活动;设置小理发店、小药店、小服装店、小文具店等特色经营;采取“临街设店”的方式,既不影响日常生活又可增加收入。

社会文化体系:丰富村中主要街道的多彩的生活信息,改变其单调的交通模式,增加其交流、交谈、交往的职能,为村民提供更多的社交方式。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买卖开张庆贺的活动、人们购物闲谈的活动、人们街头漫步的活动;老少一起赶集的活动;人们闲坐看人来车往的活动;车里的人看街上村民漫步;生意兴隆的活动;城里人来体验农家乐等等。所有的信息和能量相互激发,形成一幅真正的乡村街市生活场景。村民们的参与和在街区中产生的多样化的活动,以点带线,有助于小商业活动形成一定的规模、持续滚动发展,并逐渐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调试的街区小商业经济系统。

自然生态体系:建立新街绿色街区的小生态体系,实行街区绿化,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和渗透,改变新街苍白、缺少生机和活力的现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清理道路两侧的垃圾;人行与车行分离;沿道路两侧种植叶冠优美的行道树以调节街道的小气候;沿人行道种植一些观赏性植被,创造较为舒适的小环境;在人行道上设置一些垃圾回收设备以减少垃圾乱扔乱放的现象;逐步建立和营造以人为中心的适宜、舒适的小生态环境。舒适、宜人的绿色“休闲步行商业街”可以为人们提供适宜的、具有乡村特色的购物氛围,同时可以使一些小商业活动较为集中,容易形成辐射周边几个村子的小型商业中心。

建筑体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设计与地方文化和现代乡村建筑相一致的建筑小品,使“绿色休闲步行商业街”的形式和风格能有机地融入乡村建筑风格和村落的尺度之中。步行商业空间考虑一定的水的循环利用措施以利于雨水的收集等等。通过人们对于乡村商业建筑形式、建筑小品和“休闲商业”街建筑环境等,从熟悉、认同到喜爱,完善村庄肌理的结构,使之逐渐成为村民们心目中理想的乡村休闲小商业区。

总之,社会—文化、对于绿色街区,尤其是其中“休闲步行商业街”的开发需要从生态、经济以及建筑等方面都具有联动的效应,正形成必须通过以上几种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

④古街系统保护与更新的思路

无论从形式还是从位置而言,古街在整个村子中都位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一方面,老街与学校一桥之隔,联系紧密,却面临着社会文化基本机能的丧失,和与之相平行的新街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由于村庄文化的同质性和单调性,人们呼唤一些丰富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为青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社交的场所。人力资源,特别是青年人,是一个社区和村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因此,老街的价值和文化的重构与振兴长岭岗村的结构形态中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含义。

img35

img36

图5-21、5-22 古街功能结构分析图资料来源:原创

基于系统的自相似性的特点,对于老街这个“穴点”的分析也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包括自然生态体系、社会—文化体系、经济体系、建筑体系等四个子系统的互动关联。

社会—文化体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老街肌理结构体系,创造新的适合于青年人交往的社交场所,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以异质文化的输入有效地调解和改变农村文化单一的现状。譬如利用空置房改造成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文化活动场所。

自然生态体系:建立传统街道的小生态体系,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和渗透,改变以前街道内较为突兀、苍白、无植被的现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保护和利用现有大树、并有层次地植入一些观赏性植被和一些常青植被,创造较为舒适的小生态环境。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氛围将有助于村民重新建立对老街的认同感与亲切感,同时在其周围主动地建立和发展出新的社会文化活动内容。

经济体系:建立以传统小经营为主体的新的经营模式和灵活的经济策略,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寻找新的经营范围,发展多样化的农村传统经济。主要内容包括:灵活的安排经营策略,配合发展乡村风情旅游产业开展的民间手工艺品的展示和销售,休闲茶座等形式都可以成为既满足村民自娱自乐,又可增加收入的手段,使新型的社会文化模式与产业经营相结合,有助于推动新型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建立以及持续滚动,从而逐渐成为村民自娱自乐的社交模式。

建筑体系:采用新技术,创造与地方文化和乡土建筑相一致的建筑和小品形式,设计适合现代农村实用功能的建筑,使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有机地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内容包括:保护现有建筑的地方材料、地方做法,采取步行街、小商铺、座椅和花木相结合的手法;家庭旅馆和小商铺采取一些老字号的招牌与门脸相结合的做法,突出其文脉特点和地方性;街道中统一采用青石铺地并考虑

img37

img38

图5-23 古街保护与更新措施分析资料来源:原创

改造排水沟以利于雨水的收集和街道的整体美观;充分考虑在原有建筑内部衍生新功能的合理性与可示范性,使其更能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通过人们对于场所形式、文脉的认同、喜爱而扩大老街职能和层次感,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和加强异质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譬如引入和借鉴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以改变乡村文化较为单调的特质。

总之,对于老街的综合利用需要从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建筑等方面都具有联动的效应,而其良性互动要真正形成也必须通过以上几种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

(6)各区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①池塘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池塘体系的动态调控模式——“村庄公园”的构想:

首先,根据村中池塘的不同位置和尺度建立起不同特色池塘小生态循环模式,譬如靠近熊许公路的大的池塘可以进一步注水开发作为渔业养殖与休闲活动相互带动的“池塘”生态模式。另外公路较远的池塘与茶园结合,开发成自然野趣园,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风貌,主要供村民散步、休闲以及牛羊的放牧之用。

其次,将池塘体系相互联系起来,开辟出与村庄交通体系相互交错的休闲、散步和环村羊肠小路体系,进一步与田野道路相互呼应,从而丰富整个村落道路的景观层次和景观模式。

再次,利用道路体系通过景观的渗透和导引将信息和能量合理的分配进入各个池塘。主干道主要为机动车辆与人行共用,规模较大:而环村小路以自行车和人行为主,规模较小,多为曲线。

综上所述,通过对池塘体系的系统分析可以在不破坏村庄肌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池塘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变村庄肌理结构中局部塌陷的现状,建立起长岭岗村新的自然生态系统。

②村口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村口”体系的动态发展模式——乡村“驿站”的构想:

首先,充分利用村口处于公路边的区位优势,以沿途的绿化和美化以及小型商业活动使人们产生在此逗留的愿望,从而使村口产生强大的聚合力。

其次,在两侧植树、种草,并注意色彩与层次的多样性。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村庄识别以及村庄特色的展示导引标志。注意景观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及乡土建筑的尺度感,使之呈现出与城市特色不同的独特的乡村风情。通过其特色产生的吸纳力,有效地将外界信息和能量输入村庄之中。

再次,为了突出其特色,可以考虑丰富的景观和建筑小品、标志色彩的运用使之能从人们的眼帘中脱颖而出,从而加深人们的主观印象,从远处给人以“遥指杏花村”的村庄入口景观轮廓。同时尽量使村口融入景观层次之中,并与之相互掩映,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完整的脉络。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村口体系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提升村庄肌理整体结构的活力。通过对于村口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综合开发,强化村口在整个村庄肌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丰富和完善其建筑形态与景观特色的完整性和联系性。

③新街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新街体系的动态发展模式—绿色“步行休闲商业街”的构想:

首先,将主干道原单一车行道路划分为车行和人行两部分,适当增加一些临时停车位,人行道考虑设置一些休闲座椅等设施。

其次,沿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以划分人行、车行区域。区分车行与人行道的路面铺设形式,并使人行道适当高出车行路面,使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疏离感,同时,注意调整两者之间的尺度和比例关系。

再次,充分考虑人行道的商业氛围、休闲氛围和景观氛围的营造,通过景观的层层渗透和小商业空间来突出“绿色”的适宜感、“休闲”的闲适感合“商业”的繁荣感。而其中的建筑与小品形式尽量突出乡村商业特色,保持小巧、朴拙的特点,充分体现于人的亲和性。同时尽量使建筑与景观相互掩映,产生街区丰富的层次感。

综上,通过对于新街体系的系统分析可以在不破坏村庄肌理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于“绿色休闲步行商业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综合开发,强化熊许公路在整个村庄肌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丰富和完善村中的乡土经济生活形态,为乡土经济—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④古街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关于古街保护与更新的构想:

首先,在合适的位置种植高大乔木以及一些小型灌木。同时在通往学校的入口处种植叶冠优美、色彩鲜艳的乔木树种以突出主入口的导引性以及两处文化场所的联系性,柔化其较为生硬的界面关系,并衍生多种可能性的场所感。将其居住与娱乐的职能相互融合,产生涵义丰富的灰色空间域。

其次,保存和恢复整个古街比较有价值的青石板路和石头外墙,使其与其他交通道路体系和建筑体系区别开。以植被以及其他服务及照明设施等强化古街的凝聚性和向心感。使其与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疏离感和独立性,同时,又使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产生对周边的聚居区的辐射以及聚合力。

img39

img40

图5-24、5-25 古街建筑细部保护与更新方案资料来源:原创

img41

图5-26 古街立面保护与更新图资料来源:原创

再次,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整治古街环境的同时,应用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和充实古街改造建筑,同时探索新的建筑类型对现有住宅进行质量和功能的更新改造,织补古街肌理。拆除严重影响环境和村民消防安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空间,通过空间的渗透、景观的导引,有机地将棋牌室、休闲茶馆等结合在一起,使之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衬托,充分体现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建筑细节。

img42

图5-27 古街住宅改造图资料来源:原创

综上,通过对于古街肌理结构体系的系统分析可以在不破坏村庄整体肌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古街的再次综合开发和利用,强化和重构古街在长岭岗村的重要地位和凝聚力,丰富和完善村中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乡土文化增添新的内容,改变原古街已经逐渐萎缩和瘫痪的现状,为村中社会文化的重构与丰富以及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达到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最终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