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松华坝水源保护的成效初探
李 虎 汤海军
(昆明市盘龙区水务局)
摘要:水源地的环境状况直接决定着水源水质的好坏,尤其是饮用水源区域对水资源的安全(饮用水水质)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水源保护区难于较好地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水源地村民老式的生产生活,使水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水源的水质。通过在水源保护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治理方法,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小流域建设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保持水土的良好生态系统。同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生态补偿机制,使水源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 建设 水源保护 成效
饮用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人为活动频繁,饮用水水源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加剧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从2005年开始,昆明市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水源保护的力度。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上下游水资源环境、水源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开展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契机,总结水源保护工作的一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就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水源区保护的成效做了一些探讨,一方面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好的保护水源的方法,另一方面提供一个实例给从事类似工作的人士参考。
一、水源保护区基本情况
(一)水源区基本概况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面积629.8km2(其中地表径流面积593.0km2),位于昆明市东北部,东经102°54′~102°59′,北纬25°10′~25°28′之间。水源保护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降雨量中等(958mm),雨量分布不均,每年85%的雨量主要集中在6~10月,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
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地处长江水系金沙江流域,水库上游主要支流有牧羊河和冷水河。牧羊河位于西北侧,全长50km,径流面积373km2,多年平均径流量8 370万m3。冷水河位于松华坝东南侧,全长29.4km,径流面积149.5km2,多年平均径流量8 900万m3。整个水源区包括滇源镇、阿子营乡、松华乡、双龙乡、龙泉街道办事处5个乡镇的45个村民委员会、280个村民小组、23 711户、90 02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6.5%),海拔高程大于等于2 000m的山区、半山区占整个流域面积的93.5%,农业种植结构主要以烤烟、粮食、蔬菜等为主,是水源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水源区环境现状
1.库区人口迅速增加,加快了生态恶化趋势
据统计,1950年水源保护区范围人口33 799人,1988年60 450人,2003年75 145人,到2009年人口已达90 026人。随着水源保护区人口的增加,加速水源区资源的消耗,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部分泉眼干涸,产水量逐年减少,同时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污染水体。
2.施用高残留农药化肥,加速了水体的氮磷污染负荷
近年来,随着水源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农户在库区及河道两侧把原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农田改种花卉、蔬菜等高产经济作物。随着高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农户过分追求产量,化肥、农药施用量也明显曾加,施肥方法不合理,作物吸收养分有限,因此,大量氮磷因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直接进入水体,导致水环境的污染。
3.生活习惯及设施简陋,加速库区环境污染
水源保护区内村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分散建设不仅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垃圾随意丢弃,村庄环境脏乱不堪,建设的垃圾池、生态旱厕废弃不用,污水未能收集处理,四处漫溢。加之产生的其他生活垃圾、污水、病死牲畜的尸体随着刮风、降雨进入水体,成为水源区新的污染源。
4.肆意砍伐林木,开垦山地,加剧了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源保护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08年水源区人均纯收入2 301元,是昆明市平均水平4 610元的49.9%。农民总体生活水平偏低,水源保护意识淡薄,加之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了森林植被,特别是冬季砍伐现象尤为突出,从而加剧了水源区水土流失,给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及对水源保护的成效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
1.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思路及方法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行洪安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流域建设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1)生态修复
在中山、低中山疏幼林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开垦、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产活动,减少人为活动和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2)生态治理
在浅山、山麓、坡脚等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规范人为活动,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因地制宜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人居环境。
(3)生态保护
以河道两侧为重点,保育植被,恢复湿地,清理河道垃圾、障碍物,恢复景观生态,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护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平衡,控制侵蚀,改善水质,美化环境。
2.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方法
按照三道防线建设思路,在区内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对项目区内耕地、疏幼林地、河道、人居生活污水、垃圾等环境进行同步治理,在治理中,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建立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并切实做好监测工作。具体措施包括:拦沙坝、谷坊、地埂;退耕还林、经果林更新、补种,封山育林;人畜饮水配套工程,坝塘清淤,雨污分流和村中主要路面硬化,生活污水微生物净化处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因农药化肥流失造成的污染。
(1)生态修复
主要采取封、补措施:封是指封山禁牧,减少人为活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补是指对疏幼林地、荒地进行补种。
(2)生态治理
采取节、治、调措施。节:以发展节水型产业为重点,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节水灌溉,营造水土保持林。修建透水型谷坊、塘坝等,减少耗水,增加蓄水,大力开展了沼气池和节柴灶推广工作。治:以综合治理为重点,将农村污水收集进行生物净化、垃圾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以水源地为重点,改造农厕,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有效防治因农村污水造成的水源污染;积极推动垃圾定点分类堆放,定时清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调: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无污染的农作物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3)生态保护
采取清、育、保的生态保护措施。清是指对牧羊河两岸进行整治,建植物缓冲带,沿河育草育灌,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生态河道,维护河流自然健康;育是指保育植被,恢复湿地,生态治污,改善水质,有效保护水源地的水环境;保是指保护库边、河边、渠边、河口,减少人为扰动,恢复景观生态。加强一级水源保护区保护,加强种植业管理,减少化肥使用。
(二)生态清洁治理模式对水源保护的成效
1.有序实施生态移民,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对水源保护区内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使农村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来源。二是实施教育移民政策,对水源保护区小学寄宿制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 000元;初中寄宿制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 200元;高中(含职高)、中专(含技校)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 500元;全日制普通高校正式录取的大学生每生一次性补助生活费3 000元。通过有序的生态移民,减少水源保护区人口压力,有效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平衡施肥,发展有机农业
启动实施盘龙区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示范工程。一是由盘龙区人民政府在松华乡小河村5年一次性租用100亩土地,用于建设中草药示范基地。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十里香”茶叶基地,并对茶叶基地进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三是在团结小流域开展退耕还林1 000亩,植树造林50亩,种植经果林200亩(核桃)。四是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盘龙区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示范工程,2006年在团结小流域种植雪莲果200亩。五是加大平衡施肥技术培训力度,目前共培训422人,推广控制施肥1 000亩,监测2 500亩。推广平衡施肥、沼液、沼渣综合利用165户,推广面积350亩。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上年的基础上至少降低5%,农田固体废弃物处置及利用率达35%。六是大力开展了沼气池和节柴灶推广工作,完成沼气池建设200口,节柴灶改造400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及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有效减少氮磷对饮用水源的污染。
3.实施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水源保护区坚持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水源保护区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系统。集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80%。为水源区各村庄配备专门的保洁员,负责片区的环境卫生,完善“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收运处置四级管理体制。对村庄实施雨污分流,通过污水收集沟、管收集群众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经沉淀池进入生物湿地,通过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的充分吸收,基本达到排水标准。有效防止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进入水体而污染水体。
4.实施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一是为有效提高水源区森林覆盖率及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坚决禁止毁林毁草、陡坡开荒、挖沙采矿等破坏行为,在主要路口增设封禁治理告示牌,明确封禁治理范围,各村要制定有关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并专门为清洁型小流域配备了护林员,有效提高水源区的森林覆盖率。同时,为避免水源区群众乱砍滥伐,实施能源补助。二是在河道两侧100m范围土地由政府收租,用于生态林带建设,有效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量。
三、结 语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的承载力,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河道整治相结合,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按照“山顶—山脚—村庄—农田—河谷”的顺序,层层布设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层防治区域。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不仅建立了一个以水土保持与开发相结合,把山、水、林、田、路加以综合考虑,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为一体,布局合理,科技含量高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较好的示范基地,同时,为松华坝水源区环境和水资源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淑云,耿雷华,黄勇,等.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中国水土保持,2009(9):5~7.
[2]李松梧,苗德志,王培合.在小流域治理中开展生态补偿的思考.中国水利,2007(2):40~41.
[3]刘培斌.北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研究.中国水利,2007(10):138~140.
[4]俞建军,王磊,沈叶.浙江供水水库水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水利,2007(10):135~137.
[5]宋瑞莲.门头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效益分析.中国水土保持,2009(2):32~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