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钩编技艺的飞跃
这里早期的花边生产,最初也是用缝衣针在棚架上做的针绣花边,后改为使用钩针来编结,来料加工朵头花、码带花边。朵头花主要是马铃花形,因以花形朵数计酬而得名,又称马铃花边。码带花边因以尺码长度计酬而得名,花形似弯直型网状花朵(俗称扇子花边、八角星花边等),每码长82.5厘米,宽5~6厘米,主要连缀于神堂供桌桌围边沿、神父衣着下摆、女装领口和袖口等镶边装饰,也饰于枕套、台布、窗帘等物品上,制品具有镂空立体的艺术效果,惹人喜爱。
20世纪20年代,莘庄地区的手工编结户越来越多,编结品的样式从单纯来料加工朵头花和码带花边,逐渐发展到自创花样,承接编结各种式样的网眼手套、包袋等业务。这一过程极为不容易,使本地的钩针编结技艺得到提升,形成一次质的飞跃。
朵头花和码带花边的编结工艺较为简单,只需运用辫子针、长针、短针之类最普通针法即可完成,而编结网眼手套时,要求所有网眼辫子的大小钩得一个样,整体协调一致。编结包袋则需要运用多种针法,用不同的花形就会结出不同的款式,连捏针捏线的手法也复杂多了,若掌握不当,成品就会不合格,因此普通编结者难以无师自通。好在莘庄地区已经拥有一批心灵手巧的编结能手,行销商即依靠她们编结出实样,获得订单,并依靠她们传授他人,逐步得以推广。在实践中,她们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针法,还为其取了通俗易记的“土名称”,像什么模样就叫什么名称,如有“辫子针”、“蜜枣针”、“玉米针”、“大麦针”、“萝卜丝针”、“珍珠针”、“狗牙针”等,或怎样钩就怎么叫,如有“外钩针”、“内钩针”、“长针”、“长长针”、“交叉长针”、“多绕针”等。不少针法还有个操作极强的俗名,如挂针称“一拖头”、中长针称“一绕一拖”、长针称“一绕二拖”、长长针称“二绕三拖”、圈卷长针称“三绕四拖”。用这多种针法编结出种种花形,加以不同组合,就可以结出千变万化的款式,适应市场需求。
莘庄地区一代代的“结花快手”在实践中还积累了不少窍门,例如:她们左手捏线,右手执钩针,通过缠绕和钩拉等技法,很快就能结出花样,而且大多用中指挑线法编结,使手指的摆动幅度小,动作更快捷;喜欢将购来的钩针再作些加工,给钩针捏手处套上一小段细竹管(今用塑料管),或缠绕纱线,掌握时手感如意,又便于识别其主人;在针尾部位戳上一小块去皮的高粱秸(今用泡沫塑料),编结时感觉起了平衡作用,可以省力。因此,她们结花边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收入可喜。
钩针花边编结初学者一般从“引线”、“扎辫子”、“扣短针”学起,学会了钩编“梅花瓣”、“搭长脚”、“绕脚”等基本技法后,即可按图纸进行编结出成品。由于编结技法易学,自然不胫而走,很快地流传到莘庄镇南北向的七宝、颛桥镇等地区。由于要求学习钩针编结手艺者日益增多,传授技艺者一般要向学艺者索取1至2元拜师费,而在初学的几个月里,给传艺者白做无报酬。
在农村,粮棉生产一年一熟,能否丰收还得“靠天吃饭”,而且一般没有特殊手艺的农户平时缺少现钱零用,要靠挣些副业收入维持日常开销。而编结花边,不论季节不靠天,不用投资无风险,不分昼夜均可做,只要不怕劳累,如期完成加工任务即可换取现钱,尽管工价不高,仍然被不少人家视作养家糊口的首选门道。
当时,本地女性自幼耳濡目染,稍会劳作就学习钩针编结技艺,一般10岁左右的女孩靠“小扎钩”即能成为家中的创收劳力,不到20岁即能成为“结花快手”,如同自家的“摇钱树”。
更重要的是,花边制品需要不断地更新款式,才能持续满足顾客心理,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而其关键在于行销商能够不断提供适合编结的新图案和新技法,俗称“新花样”。
当时,由于服饰设计力量不足,行销商们手中的花边图样时常不见更新,或者从欧美市场获得了新款式实样,却未能及时转化为可供实际编结的花样图纸,难以取悦讲究时尚的欧美市场。为此,花边行销商们在本地的“结花快手”中,发掘能手。很快他们就发现有一些心灵手巧的中青年女性不但手艺精良,还能够传授编结技艺,特别出众者还“看得懂图样”,新花样不学自通,而且熟能生巧,会利用针法的不同组合自行“出新花样”,创造出一项又一项新图形和新针法,使新款式转化新工艺。花边洋行的行销者和设计师便依靠这批编结高手不断地编制出“新花样”,或根据市场新要求编制出新的针法组合,从而使编结制品的花形图案日趋丰富,迅速适应市场需求,赢得时尚人群持续不断的喜爱。同时,她们的编结用料也由单一的白棉纱线,扩展到用米色、灰色、蓝色棉线及粗线等。编结手法则扩展为编结方格网,运用朵头花的有机镶拼和不同组合,编结出了越来越多的家用饰品和服饰。
莘庄老街中街东段
在这数十年间,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推动,莘庄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够自行编创“新花样”的编结能人,因此花边洋行的订单纷纷投向莘庄地区。
“莘庄花边”随之名声远扬,成为一种品牌。
正因为具有了这一系列独特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钩针编结业在莘庄及周边地区迅猛而持久地得以发展。
可惜,那些民间的“编结工艺师”未能留下姓名,而在那一连串充满乡土风味的针法和花形名称中,至今可清晰地看到她们的生活智慧和艺术灵感,例如“扇子花”、“桂花”、“葡萄花”、“小草头花”、“大草头花”、“树叶花”、“牛角花”、“蜘蛛花”、“蝴蝶花”、“圆心花”、“耳朵花”、“梳子花”、“风车花”、“大饼花”、“车袋通花”、“香烟通花”、“稀眼花”、“跌倒花”、“绕绕花”等。这些由那些文化知识虽然不多但拥有生活智慧的农妇们随口叫响的名称,已流传了100多年,并足以证明钩针编结技艺具有鲜明的上海乡土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