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钩编技艺传天下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本地花边业生产重新得到持续发展。在莘庄镇上的上海手工艺品总厂增设了申花工艺品厂,莘庄镇花边厂迅猛地扩大生产。七宝镇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率先在七莘路一号桥附近辟建了规模不小的“编结市场”,尝试直接开展花边生产和编结产品的市场交易,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
20世纪70年代农村妇女忙编结
根据1984年的上海县花边产品收发量统计,仅莘庄镇有21856人、莘庄乡有85353人参加花边加工,时称“十万织女”。同时,在七宝地区有7110人、塘湾地区有14250人、梅陇地区有5000人、曹行地区有4870人、颛桥地区有3083人、马桥地区有4750人。
如此众多的农民、城镇居民每日随时随地都在从事钩针编结生产, 以致当时上海县境内的街头巷尾,屋前场角,乃至会场、车站,随处可见织女们以一根钩针几团线结出花样繁复的制品。她们在开会、聊天、看戏、看电视时,也不会停下手中的钩针,连出门“走亲眷”时也必定会随身带着“结花边生活”。夏夜里,在沪闵路、七莘路的每一盏路灯下,几乎都有一群围坐在一起结花边的女子。如此盛况,成为本地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随着上海手工艺品总厂和莘庄花边厂外销业务的不断拓展,厂外的编结加工点也就越建越多,从事钩针编结的人员队伍迅速壮大,钩编技艺传承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广阔。
20世纪80年代,莘庄花边厂在周边的颛桥、七宝、龙华、曹行、马桥、塘湾、北桥乡和老闵行镇设有16个编结收发点,还在上海市郊松江、青浦县,江苏省如皋、海安、启东、南通、海门、东台县和浙江省嵊泗、上虞、余姚、仙居、诸暨县等地设有编结收发点37个,有效地将生产业务扩展到长三角地区。
同时,莘庄花边厂还在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分别建立了花边生产联营厂。
在如此庞大的“加工网络”中,外省、县从事编结加工的人员达三万五千多人。
20世纪80年代莘庄花边厂收发点分布简表
1980年时,上海手工艺品总厂在外省、县设立的加工站有37个,在这“加工网络”中从事编结加工的人员达5万多人。
钩针编结技艺随之传播到了上海全市及邻省各县。
发展到1990年时,上海县有工艺品企业2家,职工671人;固定资产(原值)559.1万元;年产各类钩针制品23.52万件,棒针制品52.02万件,机织衣14万件,比利时花边8.21万打(片);完成产值4359万元,其中直接出口的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50.6%,实现利润245.0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314.36万元。
1991年11月1日,由七宝镇政府和上海县工商局联合创建的“七宝编结市场”,在七莘路1号桥隆重开业。市场占地面积达4300平方米,设有摊位130多个,专业经营编结制品加工联系和批发零售。90年代中期关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