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杭城市带一般性质和主要特征
(一)宁杭城市带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三角城市群地处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中下游区域,跨越江浙沪两省一市,总面积为10.0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 600万,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15个地级以上城市、35个县级市、19个县及其所辖19个县城镇和1 162个建制镇,是由超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建制镇等多种类型、多级规模的城市所组成的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江河湖海应有尽有;区位优势明显,濒临东海,依托长江,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T”字形开发开放大格局中,长三角城市群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位置。不论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还是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长三角城市群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已成为中国最具经济实力、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有沪宁杭三个核心城市,以沪为主、宁杭为辅;连接沪宁杭这三大核心城市,有三个城市发展轴,仿佛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形成沪宁、沪杭、宁杭三个城市带,从而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的三角形(如“△”)的主体结构和核心区域(图2-1)。
宁杭城市带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西部区域,东经118°20′—120°37′、北纬29°11′—32°36′之间,呈条带状分布,南北走向,北部6个市县属江苏,南部5个市县属浙江。宁杭城市带总面积3.41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 734.62万,主要由南京、杭州、湖州、宜兴、溧阳、句容六市和溧水、高淳、长兴、安吉、德清五县(杭州所辖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淳安五市县纳入杭州城市组团,未单独列出)及其所辖县城镇和283个建制镇组成(表2-1)。其中,南京、杭州作为宁杭城市带的两大主导城市,同时也是长三角城市群仅次于上海的两大核心城市;湖州是宁杭城市带中间唯一的地级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城市;其他8个市县分别隶属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城市,宜兴属无锡,溧阳属常州,句容属镇江,溧水、高淳属南京;长兴、安吉、德清属湖州。可见,组成宁杭城市带的所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虽因各自规模不同而分别处于长三角城市群体系的不同层次之中,但都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都属于长三角城市群范畴,这决定了宁杭城市带不是完全独立的、游离于长三角城市群之外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合体,而是长三角城市群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市群主体结构三角形(“△”)必不可少的“底边”,是长三角城市群大系统的子系统之一。这是宁杭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最基本的关系,是由长三角城市群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宁杭城市带的最本质的规定。从这一意义上说,宁杭城市带应全面完整地称之为长三角城市群宁杭城市带或长三角宁杭城市带,简称为宁杭城市带。
图2-1 长三角城市群——宁杭城市带示意图
表2-1 2004年宁杭城市带城市组成情况
资料来源:《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2005年江苏统计年鉴》
(二)宁杭城市带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一条“软边”
宁杭城市带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但是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沪宁、沪杭两条城市带相比,特别是与长度都是300千米左右的沪宁城市带相比,宁杭城市带发展的差距很大,显得很薄弱,形象地说,是长三角城市群三角形(“△”)结构中的一条“软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城市规模小,密度低
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为10.02万平方千米,拥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和35个县级市,宁杭城市带总面积为3.41万平方千米,仅有3个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和6个县级市,宁杭城市带地级以上大城市和县级市密度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的58.67%和50.42%。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实现城市规模升级,新增一批大中小城市,是宁杭城市带发展的基本任务。
2.经济总量小,强度低
2004年宁杭城市带总人口为1 734.62万,总面积为3.41万平方千米,分别占长三角城市群的22.66%和34.01%,而同期创造的GDP总量为5 569.35亿元,财政收入为916.7亿元,分别仅占长三角城市群的20.18%和14.86%(表2-2)。这表明宁杭城市带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明显低于长三角的平均水平。加快生产力发展,做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是宁杭城市带发展的根本任务。
表2-2 2004年宁杭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2005年上海统计年鉴》,《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2005年江苏统计年鉴》
3.国际化水平低
2004年宁杭城市带进出口总额为479.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92亿美元,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的12.11%和16.3%;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为68.94%,同期长三角城市群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为114.9%。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力吸引外资,增加出口,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是宁杭城市带发展的重点任务。
4.纵向交通干线单一
目前连接宁杭城市带诸城市的纵向交通干线仅有二级公路标准的104国道宁杭段和刚建成的宁杭高速公路,缺少贯通南北的铁路、水路大动脉。水路大动脉通常利用天然航道形成,宁杭间缺乏直达的水路交通干线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难以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但是,铁路大动脉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宁杭两个特大城市、两个相邻的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之间没有直达的铁路干线相连,这种局面应尽快改变。加快区域纵向交通建设,建立宁杭两大城市间大流量的快速交通干线,重点规划建设宁杭城际轨道交通,是宁杭城市带发展的最紧迫任务。
(三)宁杭城市带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
宁杭城市带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西部区域,具有明显的双重过渡性特征,这是导致宁杭城市带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原因。从地理形态看,宁杭城市带离长江入海口较远,以低矮丘陵为主,平原湖泊交错,地理过渡性特征显著,向东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向西是皖赣山区;从经济形态看,宁杭城市带经济发展受上海辐射较弱,也呈现出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部次发达地区过渡的特征,向东是沪苏锡常,经济发达,向西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海拔西高东低,宁杭城市带处于中间过渡地带;经济海拔是东高西低,宁杭城市带也处于中间过渡地带。如果把地理海拔与经济海拔看作是两条交叉的斜线,那么就仿佛构成一个“X”线,宁杭城市带处于“X”线的中间。这种地理形态和经济形态方面的双重过渡带特征,使宁杭城市带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早期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因而发展相对滞后,这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是,随着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到人均GDP超过4 500美元(2004年)之后,宁杭城市带的双重过渡性特征不再是其发展的障碍,反而日益凸现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用和巨大的潜力。
宁杭城市带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观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在体制上,宁杭沿线区域分别隶属江苏、浙江两省,在长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壁垒导致地区分割,彼此间横向经济联系受到阻碍。其次在思想认识上,江浙两省和宁杭沿线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只想着如何接轨大上海,以为融入长三角就是接轨大上海,而忽略江浙两省之间、宁杭两市之间、宁杭沿线各市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合作。第三在理论上,我国学术界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中,很注重强调以上海为中心的“点—轴”发展模式,普遍忽略宁杭两市沿线城市发展轴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是如此,而且研究和展望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也是如此。如王士兰、张庆、吴德刚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若干问题研究》一书中认为,未来长三角大都市带的发展应该形成“一核两翼、两主轴、两副轴”网络化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核”是处于长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核心的上海大都市,“两翼”是以杭州为中心的南翼和以南京为中心的北翼,“两主轴”是从上海到宁波的沪甬发展轴和从上海到南通的沪通发展轴,在区域内形成交通运输网络、金融系统网络、电信信息网络、跨国公司服务网络、旅游线路网络等,要通过“点—轴—网络发展战略”带动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宁杭城市带发展相对滞后,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尤其是今天宁杭城市带崛起的主要障碍在于主观原因。因此,加快宁杭城市带发展,关键是冲破行政体制、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上实现重大的突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
(四)宁杭城市带崛起的客观条件基本具备
任何学术范畴都是客观现实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不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宁杭城市带都是一个全新范畴。宁杭城市带范畴不是哗众取宠之类的标新立异和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有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客观依据的。有人认为,宁杭城市带提法不科学,主要理由是城市带的人口规模应在2 500万以上,而宁杭城市带只有1 700余万。实际上,学术界关于城市带人口的规模并没有统一标准,《牛津词典》认为超过1 000万居民的城市区域就可以是城市群或城市带。而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宁杭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因而人口规模不影响宁杭城市带范畴的科学性。除此之外,根据城市带的构成要素,分析宁杭城市带现状,从城镇体系、核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诸方面来看,宁杭城市带崛起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相对完整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宁杭城市带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子系统,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拥有南京、杭州两个特大城市,湖州一个大城市,宜兴、溧阳、句容三个中小城市,永阳镇、淳溪镇、雉城镇、递铺镇、武康镇五个县城镇以及283个建制镇。与城市规模等级相适应,城市经济规模呈现出明显的梯形结构(表2-3)。这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自然条件相近、历史文化相通、经济密切相连,北起南京、南至杭州,沿宁杭高速公路和104国道宁杭段呈条带状分布,一个以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合体清晰可见,呼之欲出。
表2-3 2004年宁杭城市带经济发展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2005年江苏统计年鉴》
2.区域总体经济发达
虽然宁杭城市带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长三角城市群总体水平,但在全国仍处于先进水平。2004年宁杭城市带以占全国1.33%的人口和0.36%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4.08%的GDP、4.13%的第二产业产值、5.23%的第三产业产值、7.84%的财政收入、4.16%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6.42%;人均GDP为3.21万元,是同期全国人均水平的3.2倍(表2-4)。
表2-4 2004年宁杭城市带社会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2005年江苏统计年鉴》,《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两大龙头城市综合实力雄厚
南京、杭州两市是江浙两个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是两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区域性交通通信枢纽,中国著名古都和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和商贸市场体系,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科技教育事业较为发达,具备了带动宁杭城市带发展的综合实力和龙头功能。国家统计局首次组织进行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评价,评价指标是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等,评选出2003年度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南京、杭州名列前茅,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8位;在2004年度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南京、杭州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8位。
4.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完备
宁杭城市带基本建立了内成网、外放射的综合交通体系,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现代运输方式齐全;南京、杭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航运枢纽,通江达海,辐射区域广阔,禄口和萧山两大国际机场已开辟多条国际航线,这为宁杭城市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走向全国和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5.自然条件优越
宁杭城市带位于东经118°20′—120°37′、北纬29°11′—32°36′之间,纵跨江苏西南部和浙江北部,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 500毫米左右;地形地貌多样,山清水秀,生态自然基础优良,低山、丘陵、平原、湿地、江河、湖泊交错分布,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天目山脉延绵起伏,北有长江、南有钱塘江,太湖、固城湖、石臼湖、天目湖、千岛湖、西湖镶嵌其中;耕地复种指数较高,为鱼米之乡,茶果林竹禽鱼等物产丰富,为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优良环境。
6.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宁杭城市带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庞大,仅2004年区域内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就为3 742.06亿元;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约百所高等院校、约百家科研院所和百余名两院院士;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空间较大,2004年宁杭城市带人口密度为509人/平方千米,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密度为764人/平方千米,两者相差约1/3;紧邻皖赣和苏北,经济腹地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这都为增强宁杭城市带区域发展后劲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